铁道兵文苑

  学兵娃当上了铁道兵

 

 

 

《我们是铁道兵》系列篇

  “转场轶事”(一)

  也不知啥年月流行一句老话:做裁缝的没新衣穿,

  做泥瓦匠的住破草房。

  言下之意:“前人栽树,后人乘荫凉”。

  这话用到铁道兵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君可见:修路的铁道兵,刚闻火车汽笛响,打起背包又出发。

  谁,谁又坐过自己亲手修建的铁路上飞驶的列车呢?

  我问过众多的战友,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摇摇头,摆摆手,想说什么,又似乎说不出来,面对他们我扬起了头,自豪的説:我坐过,过去的老黄历该翻篇了!

  1974年八,九月份,襄渝铁路已全线贯通,正在试车运行阶段。

  接上级命令,铁48团转战青藏线,向风雪高原进发。

  我有幸坐上了襄渝线首发的军列,从旬阳菜湾车站上车前往。

  在闷罐子铁皮车箱的上下车处,我紧紧地扒着车门把柄上,贪婪向外张望:外面“牛圈沟”,旬阳隧道相连,一道道铁轨向前延伸,一排排黄色站房耸立在绿树丛中;蒸汽机车头喷出浓浓的烟雾,汽笛声声撼动着小小山村。

  这里曾经是我呆过的地方,二年多的学兵生涯呀,亲眼目睹了小山村的巨变,从背夫弯曲的背,到纤夫累弯的腰,从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今日汽笛鸣响,条条大道通云天。昨天,还是蛮荒之地,今天,已生机无限。旬阳的景色看不够呵,瞧不尽呀,

  看得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

  旬阳,菜湾,牛圈沟,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您的儿女又要走向新的征程,何时,何地,才能再回到你,旬河畔母亲的身旁?

  “呜”――

  汽笛一声长鸣,军列向西驶去,驶过“党家坝”,穿过“堰岭”隧道,

  直插安康。

  军列飞驰在襄渝线上,在陕西境内的线段上,我一直是端端正正地站立着;因为~,因为我的身后有二万五千双眼睛注视着我,我亲爱的学兵战友呵,我带你们巡视这一

  一寸铁轨一寸血的襄渝线。

  一座座隧道在风驰电掣中掠过;

  一架架桥梁在隆隆轰鸣中闪现;

  也许在时间概念上,军列的通过也就是“一瞬间”,

  可在我眼里:它却是永恒生命伸延;

  你没瞧见吗――

  隧道深处那一双双三线建设者的眼睛在闪烁;

  你没看见吗――

  矗立大桥不正是铁兵,学兵身骨铁梁在支撑。

  过了安康,军列在一个小站停了下来,战友们纷纷跳下车来,该“唱歌”的唱歌,该喝水的喝水。

  我独独地走到列车的尾部,在二条发光的铁轨前蹲了下来。轻轻抚摸着它,车轮碾过的余热尚存,在我眼里,它是有生命力的,只有你亲自经历过它的修建,才会有这种感受么。襄渝线陕西段铁路我算是坐过来了,经过自己曾经流血流汗修过的铁路,这感觉可真应了“百感交加”这个词了。我慢慢地站了起来,想放开喉咙大吼一声,可,就是没敢吼出来;咱现在当兵了,可不能像当学兵那会儿放肆么。

  不远处,军号声响起,这是招呼我们上车呢。

  “呜”一声长鸣,军列像一滚滚长龙,一路向西,向西……

  (未完待续)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