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经典——《苍山碧水长相忆》(2)

 

 

  中午在食堂就餐,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对我说:手把军旗泪洒……竟哽咽了。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好青年。

  《苍山碧水长相忆》昨天写铁道兵部队告别军旗,封面照片是一位军人手捧八一军旗流泪,打动了很多人的心。这就是剑胆琴心的军人。正如冯复加先生文中写的那样:“原谅他们对军队的留恋吧,这是铁与血熔铸的感情。”

  今天这一部分,作者用充满感情的文学语言,高度浓缩地记叙铁道兵在硝烟炮火中的英雄铁胆,在铁路建设热潮中发扬突击、先锋精神。尤其是开头部分,简述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呼唤铁道兵横空出世,高屋建瓴地树立了铁道兵在中国交通邻域的独特历史地位。

  冯复加戎装照片

  冯复加,1945年出生,1965年入伍,在铁道兵四师当过放映员、文化干事。1972年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部,主编《志在四方》杂志。铁道兵撤编后,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他长期从事业余写作,散文作品曾获《解放軍文艺》等报刋优秀作品奖。出版《苍山碧水长相忆》等图书六部,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退休后从事美术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刋发表作品三十多幅。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冯复加在写作

他们是时代的产儿,天之骄子。然而,从诞生那天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就是开拓,开拓,永不停歇的开拓!回顾三十五年的历程,犹如在滔滔汉江放木排,风一程,雨一程,才过激流,又遇险滩。然而,毕竟是乘风破浪,顺流前进!

  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我军是没有铁道兵的。那时,铁路控制在敌人手中,是扼杀革命的锁链。红军和八路军为突破这种封锁,不得不经常打“破袭战”,破坏铁路。

  一九四八年初,革命力量壮大了,成熟了,我军处于战略大反攻的前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已指日可待。战争呼唤铁路,胜利呼唤铁路。于是,铁道兵应运而生。当时的东北局决定,以原护路军为基础,扩编组建铁道纵队。从此,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出现了一支以抢修铁路、新建铁路为己任的崭新队伍。

  铁道兵的出现,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人们解放军的成分结构吗?只是仅仅限于战争的需要么?

  不啊!

  1948年,铁道兵的前身——铁道纵队在哈尔滨极乐寺召开成立大会。

  翻翻中国近代史吧。在西方,当火车拉着资本主义飞速前进的时候,当工业革命的浪潮磅礴于全世界的时候,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还在闭关锁国,死守着愚昧落后的封建僵尸,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华里长铁路,并搞了台机车往返奔跑做广告,宏亮的汽笛响彻紫禁城。这是铺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钢轨。但是,宏亮的汽笛未能惊醒清王朝。相反,他们把火车看成怪物,以“恐国人惊吓”为由,下令拆除了。十一年后,1876年6月,英国资本家组成“吴淞铁路公司”,在上海——吴淞口修了十五公里铁路。昏庸的清朝政府,花钱买下铁路,又将其拆除。

  1865年8月,英商杜兰德在宣武门外铺设一条长约半公里的“展览铁路”。

  铁路是拆除了,但侵略者的野心拆除不了,他们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德、英、法、比、日、美等帝国主义,先后夺取铁路经营权,陆续建成京汉、津浦、粤汉、沪宁、沪杭、胶济、石太、中东等铁路。就这样,在滴血的屠刀下,铁路,载着侵略者的魔抓,打着民族屈辱的印记,强行传入中国,在古老的土地上延伸,延伸......

  多少年来,这些铁路一直控制在中外反动派手里,像一条条吸血管抽尽了中国人民的血和汗;像一条条锁链,捆绑勒杀中国革命。从义和团、红灯照到中国共产党,都深受其害。帝国主义、清朝政府、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都是利用铁路调集兵力,布设封锁线,对革命力量实行围追堵截。条条铁路,都洒满中国人民的斑斑血泪。从井冈山到延安,多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一直是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靠小米加步枪对付敌人的飞机加大炮;靠一双草鞋两条腿,与敌人的汽车、火车相周旋。铁道兵的诞生,标志着铁路就要回到人民手中,中国革命已走过崎岖的小路,踏上胜利的坦途,将骑上这个风火轮,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向全国。铁道兵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文化上,彻底获得新生,将坐上自己的火车,风驰电掣般进入世界民族之林,永远自强不息。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大事啊!它以时代的转折而载入历史的画册。

  铁道兵为辽沈战役抢修铁路。

  同一切新的生命一样,铁道兵一诞生,就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1948年秋冬两季,迅速修复了大郑、吉长、哈长等铁路干线,直接支援了我军解放锦州和辽沈战役。铁道兵诞生才三个月,陈云同志就高度赞扬说:“你们为东北的解放,开辟了胜利之路。”大军入关后,又修复了北宁线,支援了平津战役的胜利作战。接着,集中力量抢修平津线和平汉线,为百万雄师下江南作准备。上海解放才六个小时,炮火的余烟尚未散尽,敌人的工事还在燃烧,我军第一列装甲列车就到达了上海站。这是何等的速度和气魄啊!当列车呼啸着进站时,人民还搞不清列车是从哪儿来的!

  广州刚解放,火车开到珠江口,广东省主席叶剑英主持粤汉铁路通车典礼。

  解放大军渡江后,为配合各野战军追歼残敌,铁道兵相继投入陇海、粤汉、湘桂、北同蒲等干线抢修,做到“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两、三个月,全国铁路全部修复,火车畅通无阻。为治理战争创伤,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到侵朝战争,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无情的战争之神,又把铁道兵置于新的、更加严酷的考验之中。

  阴险狡猾的美帝国主义,在战场上打不过,就利用空中优势,加紧对铁路的轰炸、封锁,搞“绞杀战”,妄图困死我军。尤其是大桥、车站等交通枢纽和交通要道,敌人的飞机更是像绿头苍蝇,一群接一群,冰雹般倾泻炸弹、定时弹。据统计,1951年11月,敌机轰炸铁路1857次;9——12月在铁路投弹63515枚,重点地区,平均每1.4米有一枚炸弹。仅53年元月12日,大宁江大桥就遭到256架次敌机轮番轰炸。铁路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铁道兵的危险性、艰苦性。我们的战士在炸弹丛中度日月,随炸随修,再炸再修,与敌人斗勇、斗智,以自己血肉之躯保证铁路畅通。

  抗美援朝战场,铁道兵搬运、排除定时炸弹。

  有个老同志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刚入朝时,从干部到战士都没有讲过定时炸弹。当敌机第一次向抢修工地投掷定时炸弹时,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玩艺儿。黑古隆咚,个儿又大,说是炸弹吧,又没爆炸;说是臭弹吧,里面又卡卡响,心里难免发怵。指导员——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老同志,理解大家的心情。他没有作更多的解释(他也解释不了),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只是一屁股坐在定时弹上,镇定自若地喊了声:“没关系,响不了,大家赶紧抢修吧!”于是,可靠的安全感和巨大的力量,油然而生。大家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抢修飞快进行。直到抢修完毕,指导员才走下定时弹,叫人用绳子将它拉走。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壮举啊!政治工作,模范作用,奋进精神,一切的一切都集中在一个行动里。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如果能留下这个历史镜头,在今天该是何等珍贵啊!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当时成千上万,太普遍了。至如像李云龙、郭金声那样的英雄,则早已蜚声军内外,不用我在此赘述。英雄们就是这样,以大智大勇铸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铸造了通向东方和平的康庄大道。

  从朝鲜回国,部队来不及洗掉战争的风尘,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黎湛线、鹰厦线、包兰线......一条紧接一条,长年累月转战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忙忙碌碌奔波,永不停歇。

  参加和平建设,没有敌机轰炸,没有土匪特务骚扰,甩开膀子干,修一寸有一寸,修一尺多一尺,对于战争的幸存者,这是何等的美事啊!和平的炮声,就像美妙、动听的音乐,令人心醉,给人鼓舞!然而,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中诞生的,旧社会交过来的是贫穷、落后、愚昧的烂摊子。生地难耕,茅路难走。开发初期的道路是最艰难的,开路人的道路则更加艰难。更何况,党和人民把铁道兵当做拳头、突击队,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危险哪里摆。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使命,赋予铁道兵极度艰苦、紧张、昂奋的生活旋律。在荆棘丛中开路,在荒山大漠中铺轨。三十五年来,他们不停地开拓,开拓!

  回顾三十五年的历程,就像穿行在千里成昆铁路工地,一路硝烟,一路炮火,一路豪情,一路凯歌。也像在滔滔汉江放木排,才过急流,又遇险滩。毕竟是乘风破浪,顺流而下。他们不仅把古老的中华民族,拉上繁荣富强的钢铁大道,为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也把自己锻炼成一支既有政治、军事素养,又有文化技术素养的建设大军,成为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铁兵”

  冯复加先生的国画作品《精神气节香万家》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