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第一师第二团,诞生于1948年11月解放战争时期,到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撤编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走过了35年光辉的战斗历程。
辽沈战役后,由华北军区十二军分区工兵连、步兵连和河北省丰润县县中队及胥各庄区小队组建成立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一支队第二十五线路大队;
1949年5月16日,第二十五线路大队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一支队第二十五线路大队;
1950年8月1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一师第十一桥梁团;
1950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第十一桥梁团;
1953年2月28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第二线路团,同年11月5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第二团;
1965年5月,为适应援越抗美的需要,改称为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
1969年2月从越南回国后,恢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第二团。
1984年1月1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建制撤编,铁二团改编为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处。
铁二团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到哪里,战胜各种困难,胜利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战争的胜利,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铁二团初露锋芒。先后参加北宁、陇海线等铁路抢修、抢建,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抢修铁路82.35公里,为确保战区铁路畅通,配合前线作战立下了战功。
1950年12月至1953年11月,铁二团参加抗美援朝功勋卓著。这期间,先后担任朝鲜京元线、元汉线、满浦线、平后、京义、北宁、黄川、沙林等铁路抢修任务。指战员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前进抢修、反轰炸抢修、抢建及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克服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等各种艰难险阻,英勇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战区铁路保障任务,与兄弟部队一道,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涌现出获兵团荣誉称号的4人次、一等功臣3人、二等功臣12人、三等功臣587人次,刘树森、齐成智等72名官兵光荣牺牲。在“三角地区”抢修K33桥铺轨即将通车时,接头处遇到两根不同型号钢轨无法连接,五连副班长史阜民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用螺丝扳子连接异型钢轨坚持一个半小时,使18列军车安全通过,荣立一等功,被铁道兵团授予“二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二团指战员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战争年代那种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国家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部队转战南北、志在四方,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疆,从金沙江畔到沂蒙山下,处处洒下辛勤的汗水,留下光辉的足迹。先后参加了灌上、鹰厦、贵昆、成昆、草白、外福、碧河、东川、杨林5901、襄渝、兖石等铁路干、支线的修建(修复)工程,共修建铁路214.07公里,被祖国人民誉为“铁道建设突击队”。
1953年11月11日,铁二团从朝鲜凯旋回国,进驻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进行整训和营房建筑任务。至此,部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战时铁路保障转入参加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1955年10月,部队挥师南下,进驻福建省建阳县涌溪,参加鹰厦铁路建设。1956年9月,调至江西省鹰潭市担任鹰潭枢纽站土石方、函渠施工及外福线外洋至南平段24公里人工铺轨施工任务,并派出三个连参加云南碧河线米轨铁路修复工程。1957年12月至1958年9月,铁二团参加云南蒙自草白专用线25.30公里施工任务。1958年9月至1965年3月,先后担任东川支线81.505公里、杨林5901专用线的修建及贵昆线大海哨一带病害整治、成昆线禄丰段三类工程施工。
1965年10月至1969年2月,铁二团参加援越抗美再立新功。在越南铁路北线、西线、南线担负总长362.47公里的保障任务,占一支队管区长度的64.26%。其中,北线河内至克夫66公里、西线安员至老街286.47公里、南线河内至文典10公里。完成市求、北江、越池战备抢建工程以及龙边、北江、市求大桥的加固工程。对空作战249次,共击落敌机49架、击伤敌机46架,再创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抢修、排弹和对空作战中涌现出许多英雄集体和个人,其中:荣立集体一等功5个、荣立集体二等功62个、荣立集体三等功10个。个人荣立一等功6人、二等功16人、三等功1493人次,火线入党1525人。53名干部战士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一等功臣杨远财、李水光、邓孝成等92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抢修北江大桥成绩突出,越南主席胡志明曾指示有关部门给铁二团送来锦旗并称赞这支队伍用鲜血和生命增进了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
1967年2月,铁二团在援越抗美战场实行分编,管区调整为西线端上至河口大桥154.55公里。机关、营、连7000余人和机械设备一分为二,一半为二团,仍为一支队一大队,一半编为二师十团,为一支队44大队,铁二团为兄弟部队输送了大批有经验的战斗骨干。
1969年2月,铁二团奉命从越南凯旋回国,先后进驻湖北省谷城县五山区、均县六里坪,郧县鲍峡和陕西省旬阳县、白河县等地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共计完成30.024公里工程施工和35.87公里的收尾配套、病害整治及线路维修任务。在襄渝线从东段到中段,从练兵到尖兵,四次转场,历时十年,和民兵、学兵一道艰苦鏖战,为祖国这条从中原通向西南的钢铁动脉的胜利建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75年8月上旬,豫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京广铁路小商桥到确山102公里铁路受到严重破坏。四团一营(1980年5月整编为二团三营)四营和一师一、三团投入抢修战斗,提前24小时修通铁路便线后又提前16天完成铁路正线恢复工程,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共河南省委的表彰。四团一连(1980年5月整编为二团十一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修模范连”称号。三连(1980年5月整编为二团三连)荣立集体三等功,一连指导员赵立玉、四班班长李仁军荣立二等功。
1979年2月,铁二团(含五团四营)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再展雄风。担负昆河铁路开远至河口段220公里铁路保障和前进抢修任务。指战员们不顾敌人冷枪冷炮的威胁,奋勇作战,提前39小时抢通河口大桥后,又圆满完成朗洋至柑塘、老街至铺镂37.2公里铁路修复和遮断任务,受到昆明军区前进指挥所两次通报表扬。自卫还击战结束后,又立即投入云南边境白(鹤桥)南(溪)公路的抢修。这条公路是昆明军区给铁二团自卫还击同时下达的任务并负责勘测设计,南段32.99公里由铁二团(含五团四营)及配属的铁一师机械营三连负责施工。北段19.61公里由二炮工程建筑306团负责施工。铁二团官兵克服山高水险、气候炎热等重重困难,各单位以抢的姿态,拼的精神开展劳动竞赛。有15名战友因塌方、落石等原因牺牲,6人病故。高速、优质完成任务,被昆明军区授予“快速优质成绩显著”锦旗。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和抢修白南公路战斗中,一连荣立集体二等功,一连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称号,七、十二、十九、二十连荣立集体三等功,五个排、五十五个班荣立集体三等功。政委孙广才、作训股副股长吴辅华、二营教导员姚尚明、三营营长贺光寿、一连连长陆效明等460人次荣立三等功。
1980年9月,铁二团进驻山东省泗水县境内,担任兖石铁路金庄至历山段45公里施工任务。指战员以高度负责的革命自觉性,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至1983年底,保质保量完成了主体工程施工任务,为全线后来按时竣工验交和荣获铁道部优质工程甲级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立下了汗马功劳。
35年来,铁二团指战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树立“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思想,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为战争的胜利、人民的幸福、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国家的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其中:被军级以上机关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6个,个人18人次,荣立集体一等功5个、集体二等功82个、集体三等功336个,个人荣立一等功13人次,二等功48人次,三等功3594人次。还有上千名默默无闻的勇士,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甘愿流血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全团先后有300多人英勇牺牲,900多人光荣负伤。
英雄铁二团,业绩辉煌,英雄辈出,像一座丰碑,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
姚尚明根据《铁道部十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处简史》整理,添加标题并作了部分修改和补充。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