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43年前的今天,铁道兵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1978年12月8日,中央军委向广西、云南边防部队下达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作战命令。

  1979年1月27日,铁道兵党委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派出铁道兵第1师、第2师部分部队参战,执行战区铁路、公路保障和前进抢修任务。

  第1师受命后组成指挥所,率第2团丶第5团4营,共3728人,于2月2日至5日,由陕西白河地区分批开赴前线,2月10日抵达云南开远地区 ,担负开远至河口段的铁路保障任务,归昆明军区“前指”指挥。

  第2师受命后组成指挥所,率第8团、第10团,共6226人,于2月1日至7日,由山西太原开赴前线,2月11日到达广西南宁地区 ,担负长塘至凭祥段的铁路保障任务,归广州军区“前指”指挥。

  参战之前,部队广泛、深入开展动员教育,广大指战员充分认识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决策的意义,揭露越军侵占我国领土、杀害边民的罪行,激发大家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队很快进入临战状态。指战员纷纷写请战书、决心书,大会上踊跃发言,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号召,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考验,狠狠打击侵略者的武装挑衅。

  1—2月,当时部队正在进行新兵训练工作;加上临近春节,干部、战士探亲,家属来队较多。参战的铁道兵第1师、第2师,是久经战争考验的英雄部队,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尤其都经受过多年援越抗美的战火洗礼,具有丰富的战区铁路抢修经验,对敌人忘恩负义的侵略行径怀着刻骨仇恨,部队上下充满打仗立功的氛围。已决定转业的干部,要求继续留队,报效国家立新功;临时来队家属,刚住了三五天,就匆匆踏上返乡之路;正在训练的新兵,服从命令听指挥,跟随部队上前线。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后,西线战场河口大桥被越军溃逃时炸毁,物资、弹药运输受阻。指挥部命令第1师第2团立即抢修。2月21日17时,2团接到命令,当即侦查,清除铁丝网,处理残破车厢、废钢筋等障碍物,将1000多根枕木飘浮至对岸,快速搭起好枕木垛,架通便桥。敌军炮火猛烈封锁,炸弹不时落到现场。指战员不怕牺牲,忘我战斗,提前39小时,于25日17时抢通河口大桥。

  大桥通车,每天通过列车2—3对、汽车1500多台次,对运送物资、部队、伤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2团一鼓作气,乘胜前进,于2月27日又修复河口至柑塘、老街至铺镂37.2公里的铁路,支援部队快速向前方推进。

  东线的第2师第8团、第10团,于3月1日开始抢修凭祥至谅山的32.6公里的铁路。指战员边侦察、边抢修,于3月2日11时抢修至同登,18时抢修至谅山,为解放军围歼柑塘、谅山的顽敌,夺取胜利作出了贡献。

  铁道兵的性质是战时抢修、遮断铁路。自卫还击作战后期,解放军奉命撤军,铁道兵参战部队于3月2日至10日冒着越军冷枪,拆除、爆破、遮断越南境内铁路56.6公里,为中国军队顺利回国取到保障作用;并回收以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摧毁沿途军事设施、铁路、矿山等基础设施。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胜利后,第1师第2团和第5团4营,继续担任云南境内白鹤桥至南溪57公里战备公路的抢建。第2师第8团和第10团,从3月21日起,担负广州军区管辖的湘桂铁路长塘至凭祥段的战备工程修建,包括油库、弹药库的铁路专用线、南宁车站机务线、邕江大桥迂回线等新建工程,以及渠梨、天西、古坡、龙泊屯、旭塘等地铁路线路、场站的扩建工程。

  1979年9月中旬,参战部队圆满完成任务后归建。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发生了六次战争: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争、1965年抗美援越战争、1974年中越西沙群岛战争、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铁道兵参加了除中越西沙群岛战争、中苏珍宝岛战争的两次战争外的4次战争。严格说来,珍宝岛战争期间,铁道兵建设的嫩林铁路,对于巩固国防、发展边疆经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间接地支援了珍宝岛战争。

  自卫还击战期间,铁道兵领导到前线慰问,新闻记者拍摄战地照片,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作战部队英雄事迹的作品。自卫还击战胜利后,铁道兵以自卫还击战的英雄模范事迹教育部队指战员,积极投身祖国铁路建设。铁道兵撤编后,参战部队退伍老战士著书立说,多次举行自卫还击战纪念活动,铁道兵第一师姚尚明编著了《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一书,歌颂英雄的铁道兵。

  (文章编写参照“铁道兵简史”)

  铁道兵对越自卫还击战照片、资料——

图片

  部队开展战前动员教育。

图片

  1979年2月21日,越军溃逃炸毁的河口大桥。

图片

  越军猛烈炮火封锁,抢修部队连续奋战,提前39小时于2月25日抢通连接中越边境的河口大桥。

图片

  河口大桥修通后,每天通过列车2—3对、汽车1500多台次,有力配合了前线作战。

图片

  铁道兵副司令员刘居英(左3)、政治部主任展明(左2)在战地视察,慰问指战员。

图片

  抢修被破坏的铁路。

图片

  铁道兵实施战时铁路遮断,保护解放军撤军。

图片

  1979年3月10日,铁道兵是最后撤离的部队,完成战区铁路保障任务凯旋回国,受到热烈欢迎。

  《铁道兵》报报道自卫还击战: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华社通稿一组照片,铁道兵一张:铁道兵抢修河口大桥。

 

图片

  战士出版社出版自卫还击战美术作品,铁道兵画家路巨鼎油画《我的好儿子》选入。

  铁道兵画家黄嘉善为反映自卫还击战的名作《高山下的花环》设计的封面:

图片

  自卫还击战慰问品:

  参战部队退伍老兵举行纪念活动:

图片

  姚尚明出版《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

图片

  、

  附:黎良智散文《除夕归队》

  除 夕 归 队

  黎良智

  1979年1月,是我当兵11年来第一次回家过春节,又是家里新房子竣工,全家人团聚,甭说有多高兴。可是我腊月二十四日到家,二十七日接连收到政治部袁汝臻主任发来的两封电报:“令火速归。”

  家里人都明白,当时正值中越边境形势紧张,可能要打仗。我收拾好行李,准备腊月二十九日(除夕)吃过团圆饭启程归队。

  为全家团圆,也为我饯行,老母亲做了一大桌好菜,准备下午两点开餐(冬天,农村午饭的时间一般都是下午两三点),4点送我上车。当年交通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从我们家到县城,每天上午8点一趟,下午4点左右一趟。我们家就在公路旁,我怕误车,让弟弟守在公路上,一旦车来了马上叫我。

  可那天是除夕,不到两点车子就来了。我一口菜没吃,一滴酒没喝,立马背上行李往公路上跑,一家老小都来送行了。

  汽车开动后,只见他们个个含着眼泪,向我挥手告别,直到看不见车子,依然站在路旁不停地挥手。此时此刻,我的眼晴湿润了。因为这一别何时再相见,还能不能相见?我和他们心里都在想着这同一问题。

  后来才知道,打我走了以后,那顿团圆饭,除了尚不懂事的孩子,全家人都没吃一口……后来我随部队上了前线,无法与家里联系,全家都很担心。每天吃不好也睡不着,村里一户人家有台半导体收音机,老婆天天到他家听新闻:“听到前方打了胜仗,我就放心多了。”牵挂亲人,自寻安慰,可怜天下妻子心!

  我记得除夕返程那一路的情形,终身不忘:

  那天下午5点钟到了邵阳火车站,车站里除了少数铁路工作人员外,几乎全是像我这样收到电报回部队的军人。因为是晚上8点多的车,只好在候车室里熬过了漫长的三个多小时。

  冬季天黑早,六点来钟时,车站附近就开始有人燃放鞭炮、烟花,辞旧岁,迎新年。倘若是平时,听到这辞旧迎新的炮竹声,一定很开心。可那天晚上,却是说不出的滋味,恨不得用棉花把耳朵堵起来。鞭炮声越响,心里越不好受,时间过得越慢,越是觉得全身发凉。

  这时才意识到,我还没吃午饭呢!于是吃了两个母亲煮的鸡蛋,啃了一个又硬又咸的“血粑”(用猪血和豆腐拌上肉沫等,再烘干的一种邵阳特色食品),方觉暖和多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开车时,只见登车的全是军人。毫不夸张地说,这好像是专为我们开的一趟军列!我是5号车厢,车上除了我们17个军人,还有一个铁路工人,大家互相问了姓名、部队番号,都异口同声表示:愿意为国冲锋陷阵,慷慨赴死!

  大家并承诺打完仗后一定相互联系。因为谁都明白,打完仗后,我们这些互不相识、又在除夕之夜同坐一辆车的战友、兄弟,是否都能活着回来?谁也不敢保证。所以用承诺战后一定联系的方式来表达。

  记得我在上战场前,曾留下了一张条子,因为当时我家穷,加上盖房子,欠了别人420元钱,但人不在了,债不能死!欠帐不得不还呀!听说如果我牺牲的话,抚恤金才370元。所以,我写下了欠款人的名单和金额,一旦“光荣”了,请战友一定找到我在娄底工作的哥哥,帮我还清欠帐。可见,当时我们每个同志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战争结束后,我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分别联系了他们。其中有4位战友,再也见不到他们的亲笔回信了;另有几位负了伤,缺胳膊少腿……至今,只要提起此事,我便老泪纵横,非常难过。

  在这趟除夕之夜的特殊“军列”上,还有两件事让我终身难忘:

  一是我们相互登记了姓名后,非常帅气、高大、活跃的武兴贵排长,领着我们高歌《解放军进行曲》《我是一个兵》、京剧《十八颗青松》等曲目,歌声是那样嘹亮、豪气,气氛是那样活跃、热烈、悲壮。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可是我们的武排长却再没能践行他对大家的承诺,但他践行了对祖国的承诺: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二件事是这趟特殊“军列”过了娄底后,列车广播员播放了《解放军进行曲》,并代表全体列车工作人员给本次列车的所有解放军同志拜年,同时通知我们分批到餐车免费就餐——每人一碗团圆面,这是铁路员工为我们特别送上的壮行面。

  40年了,我忘却了多少事,可永远忘不了这碗壮行面!忘不了那个年代的军民鱼水情!

  (摘编自《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
 

2022-02-17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