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首投) 军营的深情回忆


  

 

(原创首投) 军营的深情回忆

  

  曾经为修建南疆铁路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原铁道兵五师二十二团的战友们,对当年所修铁路和驻扎的军营,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虽然铁道兵受命撤销了,虽然铁道兵战友们另从新业,虽然时空穿越三十八年,这种深情始终萦绕心中。近年,不少退休之后的“铁老兵”,结伙驾车,专程来到天山之幽的阿拉沟八一公社地区,寻访当年青春的火花和美好的梦影。

  最近,故地重游的晋卫等三位辽宁籍战友,踏寻旧地,发送在战友微群里的连队旧址视频,让人回味绵长。搜寻旧忆,给人一种曾经“壮士浪迹走天涯”的辛酸之感和无比珍惜往日旧情的强烈情感。
 



 

       视频录制很清晰。第一个视频中有房屋和电杆的地方,是施工二连驻地。施工二连河对面沟坡上,是二十二团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四十多位为修建南疆铁路英勇献身的烈士。那条沟坡左侧的山崖下边,是炸药库的两栋大库房,河对面是炸药库的哨所。如今已经全部塌毁消失,只剩下两堆黄土,依稀可辨旧址。施工二连与炸药库、汽一连、仓库连很近。在汽一连与修理连之间,原有一个蒙古族草库伦,我们常从那里拉羊粪,给土豆地和白菜地施肥料。在这一带河滩上,植被茂盛,就连鼓起的大石头上,都有“绿毯”包裹。不太大的草原像很大的笼屉,上面摆满硕大的绿“馒头”,“馒头”中间,是浅浅的沼泽,水草相融,美伦美奂。如今怎么沙土凸现,不像草原了。除了数丛笈笈草之外,沙土陪废墟,倍显凄凉景。想着再也见到的军营,让老“兵娃”们遗憾无比。
 



 

       草库伦后边山崖下有一石穴,穴内有一汪山泉,山泉流出来的是温暖的热水。冬天泉边水草常绿,且有多个品种。那个石穴,我在视频中看到了。当年星期天,我带着高中俄语课本和女同学从西安外语学院帮我买来的《俄汉词典》,常去泉边欣赏天山的美妙,草原的冬绿,生灵的神奇。泉边温度稍高,临泉而坐,听潺潺流水,看泉水中绿草迎击流水,欢快地跳跃。在雄伟的天山,在宽阔的旷野,在茫茫的草原,在谧静的泉边,我背诵“达老依,沙外兹格依”(打倒苏修。当时铁道兵也是反帝反修,保国安民的边镇重兵),“乌其察,佬哞必鸟哞”(缴枪不杀)的俄语短句,准备上战场。复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俄语,或准备上西安外语学院。自然,不乏美妙的家信情书、新闻评论,都有这汪温泉的见证。

  山河依旧,我们的军营,曾为年轻的铁道兵遮风挡雨的营房,竟然荡然无存。我们誓死攻坚,流血流汗为国防建设修筑的钢铁长城,为新疆各族人民奉献的幸福彩虹,也被更为便捷的东天山铁路分去了不少秋色。
 




 

       视频中一方大石头的地方,是司务处房基。那些石头侧面,还有一个故事:一九七三年入伍的湖南籍老兵袁国梁,在一九七八年秋天,站哨时把放在保管班办公室门前的汽车“弄”跑了,撞在那面墙上。以至袁老兵“补墙洞”、“破灌破摔”、“等待退伍”。但指导员张寿松给袁老兵“补思想漏洞”、“留队深造”、从“稚幼的思想”、“毛糙的行为”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共产党员。然后就有了《战胜报》的通讯:《一个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感》。

  2021年7月18日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

上一篇:“八一”想起连首长
下一篇:我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