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画展是中国铁建的一张文化品牌,以“歌颂劳动者的美”,隔年、数年不等,在中国美术馆等场所举办以铁道兵、中国铁建的作者为主的的美术作品展览,也是唯一一项从铁道兵时期开始,按数词接续到中国铁建的文化活动。铁道兵时期举办过4届,2021年,中国铁建举办了“‘一带一路’与中国铁建——第18届大路画展”。
关于大路画展的“大路”二字,于我还有一些“逸闻趣事”。
几年前,我在一个很正规的场合,听到有人对大路画展的“大路”两个字有不同的看法,以为有“大路货”的联想,提议是不是用更好的名字取而代之?
我听了大吃一惊。好在此事没有下文,不了了之,现在继续沿用“大路画展”这个老字号。
歌曲与唱片。
我说说“大路”二字的掌故。
很多年前,我在国家图书馆看书,在一本老杂志的“封二”上看到一首《大路歌》。《大路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大路》的主题曲,词作者是著名艺术家、电影《武训传》的导演孙瑜,曲作者聂耳是创作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家。我们的大路画展,名字难道来源于两位艺术家的歌曲?
我回到家,向铁道兵画家黄嘉善先生求证:大路画展与《大路歌》的渊源。
黄老师说:铁道兵的工作性质就是“走小路、修大路”,这是每个铁道兵战士耳熟能详的话;大路,大路,大路朝阳,大路通天,我们走在大路上……好词儿,所以,画展的名字就叫“大路”。
此乃“无心插柳柳成荫”。铁道兵画家与艺术大师聂耳、孙瑜心有灵犀一点通。
大路画展请柬
那么,《大路》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呢?
巧得很,电影讲述的正是我们筑路工人的生活故事,内容好像是“铁道兵”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抢修铁路的“预演”呢!
《大路》的故事梗概是:六位青年参加修筑一条重要的军事公路,历经艰难险阻;敌机轰炸,六位青年壮烈牺牲;作战部队从新修公路上开赴前线。
《大路》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工人为主人公的电影,也是爱国题材的电影经典。编剧、导演孙瑜,演员金焰、郑君里、黎莉莉等,都是后人仰望的一代艺术大师。主题歌《大路歌》,所表现的生活、精神,同我们今天的建设者,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这就是:吃苦、奉献、爱国,也是今天中国铁建员工筑路生活的真实写照。
请看看歌词,听听歌曲,悲壮、激烈民族的苦难,人民坚韧的力量,气壮山河,势不可挡:
压平路上的崎岖,
碾碎前面的艰难!
我们好比上火线,
没有退后只向前!
大家努力!一齐作战!
大家努力!一齐作战!
……
《大路》电影剧照。
本来,有关大路画展的趣事儿也结束了。
不曾想,有一天,我在潘家园旧书摊上,购得一本“钱绍武作品集”,发现钱先生创作的雕塑《大路歌》,也取材于电影《大路》。
钱绍武先生是当代中国雕塑巨匠。他的雕塑名作“李大钊像”,巨宽的肩(“铁肩担道义”),方方正正的硕大头颅,出现在太多的图书、媒体,相信很多艺术工作者会有印象。
《大路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绍武先生留学苏联时的毕业作品。他根据电影《大路》的故事、思想内容创作,作品作为全校毕业生的代表作,刊登在苏联《真理报》上,之后收藏在列宾美术学院,其复制品竟等同“国宝”,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件雕塑作品展示的画面:三个筑路工人拉着一个石磙,中年人在前,左侧一个老人的脚和一只颤抖的手按在地上,右侧是青年人的背,彰显着劳动者的力量和希望。
《大路歌》全图和局部。
看过这些,我们大路画展的名字,其历史意义与内在精神,是怎样的一个厚重:一部爱国主义的电影名作《大路》,两位艺术大师聂耳、孙瑜创作的歌曲经典《大路歌》,一位雕塑泰斗钱绍武的成名作《大路歌》,都是以“大路”为“名”,歌颂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建设者。
“大路画展”的名字,还能改吗?
这些“逸闻趣事”,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筑路生活,也是文艺创作的肥沃土壤,足以产生洪钟大吕般的作品;创作筑路题材的作品,能够诞生伟大的艺术家。
大路画展的画家,努力!
大路画展资料及画家代表作——
大山的心脏(版画)赵修柱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天鹰在这里翱翔(版画)张衍海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彩夜(版画)董吉祥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情满阿非法利亚(油画)王沂光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路口(油画)刘院明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千里迢迢(油画)路巨鼎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雪莲迎远客》(版画),黄嘉善作,大路画展创始人。
1979年首次大路画展作品目录
人民日报、美术杂志、解放军报刊发大路画展作品
大路画展出版物
大路画展的历史及画家。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