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魂牵梦萦高原情

  每当听到高亢悠扬的藏族民歌和婉转动听的西北花儿,以及看到电视里的高原景色时,不由得想起了曾生活工作过的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当看到描述高原汽车兵或高山哨所的影视作品时,心中油然升起对他们的敬意。尤其听到青藏铁路已全线通车的喜讯时,青海湖、格尔木、德令哈、锡铁山、察尔汗盐湖还有铁道兵战士起的地名:饮马峡、泉水梁等,勾起了我的高原情结。人们常说,家乡的一草一木看来平常,一旦离开后才知道是那么亲切。青藏高原虽不是故乡,铁道兵的几年生活在人生经历中不算长,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历历在目,其中的苦乐足以享用终生。看到高原列车隆隆开到西藏,想起自己在青藏线一期工程中的岁岁月月,回顾起当年的往事好像还是昨日的事情。

  将在高原战斗生活的经历回顾如下,以纪念这段有意义的人生旅途,并献给已成为过去的铁道兵战友们。

  柴达木盆地的高原风光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高原盆地,是粗犷的,浩渺无边的。没有天然的树种,有的是湛蓝的天空,巍巍的雪山,望上一眼,即便在夏季里,也会使你顿觉凉爽。

  进入柴达木的腹地,几乎见不到绿色。山是光秃秃的山,寸草不生,仅有风化的碎石。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丘陵般的起伏, 路旁骆驼悠闲的啃着稀稀疏疏的骆驼刺。公路向前无休止的延伸着,偶尔见到遥远的天际处出现一个小黑点,半小时后原来是对行的汽车,互相鸣笛致礼飞奔而过。抛锚拦车搭载有求必应,在这荒无人烟之处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这已是司机们的共识。驾车狂奔几个小时见不到人烟是正常的事,见到谷地的绿地村落心情是亲切的,这时才能见到人工栽植的白杨树。青藏公路南线是柏油路,北线当年是土路,是真正的搓板路。一个棱一个棱的,车开的愈慢愈颠,开起来倒好些。车后跟着滚滚的烟尘,象一条滚滚而来的黄龙,车速一慢或刹车,立即就被黄龙吞噬掉,然后再看上面的乘车人,一个个都成了黄乎乎的土人。

  辛苦的道班养路工人。每天不停的补路.或人工用锹镐等工具或赶着骆驼或开着手扶拖拉机刮平路面。 高原风大,“风刮石头跑”就是高原风的真实写照。在柴旦附近的锡铁山驻防时,那里的季风每天从晚刮到第二天中午,而在德令哈怀头他拉附近的泉水梁驻防时,那里的季风却从中午开始,一直刮到晚。因周围是戈壁滩,所以常年累月刮起的都是沙粒,打在脸上生疼,都不感到迷眼。

  我进高原的第一站就在柴达木的南缘格尔木,尔后在柴达木腹地奋战了7年,直至青藏线一期的建设完成,成为了坚持到最后的铁道兵。

  格尔木是军人开创的城市,当年彭总麾下的慕生忠将军带领部队历尽千辛万苦为部队进藏修建了青藏公路。格尔木当年没有人烟,军人的到来使一个城市诞生了,成了进藏重镇,进藏物资的中转站,又是青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总后的运输部队和后勤部队长年驻扎于此,加上铁道兵部队的开进,小小的格尔木市到处是国防绿,当年是一个兵城。 格尔木的天气很有意思,下雨变天必起大风,不管下几滴雨,也要先刮一阵大风。因为格尔木的周围都是沙漠,风刮起来后昏天黑地飞沙走石。我房间的小窗子,内外用报纸溜缝,里外并有两道门,刮起风来,屋里照样黄土暴天,不得不戴上口罩戴上帽子,早上起床后,军被上厚厚一层黄沙土。

  高原干燥,洗完衣服半小时准干,而且干的嘎吧嘎吧的。内地带去的桌子全裂开好大的缝。曾有一块红糖,在高原用铁锤打,则仅仅是白印;到内地后仅半月,自己就化开了,可见高原空气干燥的程度。

  高原最好的季节是7、8、9三个月,气温并不高。由于离太阳近,紫外线强烈,感觉很热,实际是烤得灼痛,戴上遮阳帽就觉很舒服。高原离太阳近且无污染,透明度好,紫外线辐射率高,再加上到处是光秃秃的砂石极少有绿色,阳光反射强烈就更觉得热。所以进到屋内则很凉爽,夏天睡午觉也要盖被子,一年到头衬衣衬裤不用脱,没有穿背心短裤的时候。 记得有一次夏季7月探家,到了北京后,人们穿背心短裤摇蒲扇,我却提着毛衣毛裤,外罩军装,内穿衬衣衬裤,在高原这是最少的行头了。下火车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全用奇怪的眼光看我,从火车站回家的路上捂一身白毛汗,家里的人们则穿短裤,摇扇子。

  “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是高原的写照。夏天中午可以穿单衣,但早晚也要穿棉衣,穿皮大衣也可以,最棒的小伙子里面也要穿件毛衣。一年四季棉衣总放外边,阴天就要穿上。

  高原的植物为适应气候环境,抓紧极短的好时机赶快生长,绿洲的小草吐绿后,赶快打籽,不贪图生长。为适应风沙大,雨水少,蒸,发量大的自然环境,植物叶子细小以减少蒸发,植株矮小以抗风沙。

  奇妙的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在柴达木的南端,一望无际,因其周围是沙漠,湖的盐层上尽是黄沙,绝对是不毛之地。如何区分盐湖和陆地?看植物到哪里没有了,哪里就是真正的盐湖了。因为植物的生命力极强,总有耐旱耐盐碱的,但还没有发现在盐上生长的植物。

  记得上小学时书本上讲,有用盐铺的公路,养路工人刨一个坑,罗卜一放就可腌咸菜等故事,到了柴达木方知的确如此。

  盐湖公路确实是盐铺的,修路工人将路边的盐壳刨下来,将碎块扔在路上,再浇点坑里的卤水,经车一轧,路就修好了。路黑黝黝的和柏油路一样颜色,哪里路坏了,按上述办法,扔几块盐土块,浇点卤水处理一下,即省时又省事。不像修柏油路,还要烧沥青油,压路基,温度低了还不行。

  盐湖公路就是怕下雨,好在那里雨水不多也不大。因为一下雨,盐就化了,盐水和泥巴混合后路面相当滑,盐湖路上雨后经常有经验不足的司机出事。

  盐湖公路上的维护者道班工人生活全靠外界,盐湖上是没有生命的,水、食物、蔬菜是外界送来的,废水都不能随便乱泼。房子是盐块搭的,呼吸的是含盐的空气,胶鞋穿不了多少天就腐蚀了,金属器皿就更不用说了。

  察尔汗盐湖的盐有多少?据说够全世界人吃几亿年的。说是湖,其实湖面上是厚厚的盐层,盐湖公路就是从盐湖的盐壳上通过。南端有全国最大的钾肥厂,用盐作原料。

  盐湖有多长?只能告诉你一个大概的概念。

  由路边见不到植物时算起,以每小时50多公里的速度开车,大概需开2个多小时。也就是说,盐湖的腹地近100多公里,不知是最短还是最长的路线。 我跑过多次,基本是这么个概念。

  盐湖是盐的世界,拿镐刨开湖面上薄薄的盐壳,露出的就是白花花的盐巴。经常看到跑长途的司机停下车,拿镐刨几下,装上几袋盐巴扔上车。但盐湖的盐是无碘盐,不能长期食用,食用需加碘才可以。

  盐湖的盐取之不尽,据说,在钾肥厂,挖掘机的抓斗每天不停的挖,挖出的坑第二天就又能长平了。传说不管真假,四周和地下的压力使盐巴和卤水不断的涌上来到是可能的。 连队点豆腐卤水不用买,拿塑料桶到盐湖,坑里的卤水随便灌。

  在格尔木时,每个连队修篮球场,铺黄土需花钱买土,到盐湖拉盐壳则不要钱。连队的篮球场全是用盐壳土铺成的。平时尚好,一有雨则麻烦,盐巴融化成蜂窝了。

  青藏铁路需过盐湖,盐壳的载重可承载汽车,承载一列火车就不行了。科研工作者有办法,采取了打沙桩的办法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为中国铁路建设争了光。

  由于盐壳下面是液体状的卤水,筑路的科研工作者和指战员们在盐壳上打孔,然后将取之不尽不怕腐蚀的沙石灌入,不断灌入不断捣实,最后沙石堆满露出湖面。这样一个孔一个孔的进行施工,最后沿铁路线的湖下面液体区域全部用这样的沙堆紧紧的挤密实,承载了盐壳上的铁路。

  铁路过盐湖,中国的铁路建设者们创造了世界铁路史的奇迹。

  艰苦的工作与生活条件

  铁道兵是修路的兵,钻山打洞铺铁路。去的地方是没有路的地方,基本都是条件艰苦的深山老林荒漠戈壁,首先修自己行走的路和机械设备的路,然后开展工作面,一旦铁路修通,他们就要向下一个目标进发。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叶帅在世时为铁道兵题词曾提到过,的确是我们铁道兵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住 :连队的战士们由于流动性大,所以均住帐篷,棉帐篷厚度仅一层毡子而已,刮风时帐篷顶随风呼隆呼隆的飘动,神经衰弱肯定睡不着。一个帐篷一个班,两排通铺睡一班人。夏天,薄薄的帐篷一晒就透。冬天室内外温差靠一层毛毡阻隔。夏天晒的热同蒸笼,冬天严寒冷得发抖。 在高原冬天靠火墙取暖,帐篷之内纵向垒起一面火墙,隔出一部分为灶间。燃料则是煤砖,办法是:夏天用煤末掺土做煤饼,贮存起来冬季用,如果掺土比例不对,就麻烦了,易碎不起火。战士们很有办法,在炉膛旁放一个放过榨菜的大坛子,作为热水缸,用炉膛余热加热水,大家洗脸洗手很方便。帐篷既是家。有的战士有可能当几年兵,既由此退伍,也有可能一年要搬几次家。

  最好的房子是战士们合泥巴脱土坯盖的房子,屋顶用钢轨做梁,才到高原时考虑高原雨水少,屋顶就用一层苇廉和一层油毡,上面抹一层黄泥巴就完成了。住进去后,赶上刮大风,屋顶差点刮起来了,好在屋顶材料用铁丝绑在钢轨上,否则屋顶就刮跑了,上面压上钢轨才解决了问题。

  按说高原雨水稀少,干打垒的屋顶没有认真解决好,夏天时下雨,,屋顶那么简单能不漏吗?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下,好在毕竟不像内地长时间连阴天。

  高原的蚊子,颇为有名。在格尔木,叫做“三个蚊子一盘菜”。可见蚊子之大,蚊子密度之大令你吃惊!打篮球在球场上,蚊子团团追着你,随手一抓,就有三、四只。而且,只要咬上你,肯定让你发炎流水。高原的蚊子有个好处,不到屋里去,不用挂蚊帐。因为屋内阴凉,外边反而暖一些,所以那里的蚊子的作息时间和内地的蚊子不一样,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白天出动,晚上休息。当你早晨刷牙时就开始攻击你,太阳落山,它也休息了。

  我们必须装备是防蚊帽,防蚊油。防蚊帽就类似养蜂人的帽子,前面是尼龙沙网,后边是护脖布。施工的干部战士,从工地回来时往往一层蚊子糊在尼龙网上,可见蚊子之多。防蚊油涂在暴露的部分,但过几个小时,也就不管用了,挨咬是常事。

  吃: 由于铁道兵的工作生活条件所限,主食供应较好。但由于高原条件太差,流动性太大,土质又不好,不能建菜地,蔬菜靠外运。多了烂掉,少了接济不上,造成蔬菜紧张。业余种菜本来是铁道兵看家的本领,但在高原用不上了。

  在蔬菜断顿的时候,只能吃可以长期贮存的海带、粉丝、榨菜、脱水菜、罐头、鸡蛋粉、豆腐、或发黄豆芽。伙食标准是一定的,不能天天吃罐头,干菜品种多,有脱水白菜、脱水豆角、脱水葱头等等。由于那几年的锻炼,午餐肉、榨菜我是至今不吃。平时没有菜时,用煮黄豆煮红豆下饭,是常有的事。

  在格尔木时,一连几天没菜,连吃几天肉。头一天抢着吃,第二天挑着吃,第三天不愿吃。没有菜真是不行,几天以后,来了蔬菜,是豆角。吃饭时,满满的盛了一大碗,到了晚上,恶心、心闹欲吐不出,一直闹了一夜。第二天,卫生员讲,这是轻的。夜里已有多人上吐下泄紧急治疗,卫生员忙了一夜。原来是炊事班未将豆角炒熟,半生的豆角有毒。人们多日未见青菜,未加注意,致使多人中毒。这是在高原的一次中毒的经历。

  连队干部下厨房帮厨是部队传统,记得有一年的五一节,由我来主持。炊事班长把全部家当拿出来一看,仅仅是半片猪肉和一些干货,没一点绿色的青菜,会餐的菜全和猪肉有关。烧排骨、肉丸子、扣肉……..等。

  喝 :进高原的前几年,由于经验不足,有水就以为能喝。按内地转战的经验,一般邻水而安营,以流经住地的水源为生活水源。后来经化验发现水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赶快寻找洁净水源,组织专门车队以保证生活用水。 从铅锌矿山流出的水含铅,后发现后,组织车队从几十公里外去拉水。以保证各个连队饮用水,但是非饮用如洗衣服和施工用水仍然就地解决。就曾喝过含铅的水,口感无异常,略甜。

  饮马峡多么好听的名字,在茫茫戈壁中给人以生气。源于戈壁中的一条小河给带来的一片绿洲。此地无人烟,名字还是部队给起的,自然成为良好的驻扎之地。静静的河水却含有重金属汞,幸亏省水文队的探井解决了生活用水的问题。曾饮用过此水,口感甜,喝后胃里觉得下坠,两小时后得到缓解。

  泉水梁的水源, 主要作为洗浴和工程用水。开始时一直做为饮用水, 后发现不符合饮用水的条件,在8公里以外找到一股水源可以饮用,砌了水池派人专门守护。

  守护的战士是一个刘姓广东兵,在荒无人烟的戈壁里一待就是几年。每天见的人就是几位拉水的汽车兵,晚上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电,没有同伴,在寂静无声的戈壁中仅有蜡烛和收音机,壮胆的是护身的枪。一年春节,我作为领导去看望他, 在那里陪伴他住了一夜。

  小伙子讲,开始时也害怕,周围有狼叫,甚至抓门,根本不敢睡觉。现在习惯了,熟悉了周围的环境,有了人,狼也不敢来了。大自然对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有水就有草,有草就有食草动物,有食草动物自然有天敌肉食动物,茫茫的戈壁中,一片片绿洲形成了一个生物链。

  多好的战士呀,不知你能否体会到,孤独寂寞最难熬,他不是古稀的老人,也不是苦行的修炼者。人离不开集体,多少人在寂寞中苦闷、烦躁、以至神经崩溃。而使命感、责任感支持他,从没有提出换岗调离,他是意志坚强的人,他是最可敬的人,使我至今不能忘怀。

  苦: 当兵就得吃苦,当铁道兵就更要多吃苦,苦在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差,危险性大。 开山放炮是家常饭,开山就要用风钻打眼,装炸药,炸碎岩石。高原最缺水,生活用水能保证就不易,施工用水就更难以保证。

  开山用水量很大,需有水接入风钻中,冲出凿岩时的石粉,爆破后的粉尘也需水来压制,开山的人时时与岩石粉尘打交道,现场出身的铁道兵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几乎都有矽肺病史。因为当兵的时间长, 越是干部矽肺病越厉害,级别高的更重,长时间接触粉尘,吸入粉尘多造成的。

  高原缺水,施工时难以做到有水压尘,施工时仅靠戴防尘罩隔离粉尘,干部战士很苦,排长、连长、营长甚至团长也如此,从工地下来,浑身一层灰粉,张嘴仅见牙是白的,眼珠会动,否则与雕塑无异。

  高原冷,黑白温差大。冬季,白天尚好,夜里透心凉。工程紧张时,工地照样夜战,皮大衣、皮帽子、棉衣棉裤、大头鞋,到时真不管用。

  一年探家,和几名老兵为为赶回家过春节,车票很难买,回家心切,等不上交通车,搭了一辆解放敞篷车,并和司机讲好抓紧时间连夜开。白天尚好,夜里坐在驾驶室里一样上牙打下牙,车上的人们境况更惨。体会了一下,穿着棉衣、棉裤、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大头鞋根本不管用,手脚冻得生疼真和猫抓一样,那个难受劲头,没有经历的人想象不出来。 到了西宁,车票更紧张,买站票也不愿等,愣站了40多小时到北京。因为满员的列车你就有一个站的地方就不错了。也奇怪,一上火车心情和到家了一样,根本不觉累,想来可怕。

  在青藏线的铁道兵眼里,几百公里路程不当回事。到团部开会要跑一百多公里,就站在解放车敞棚上面,夏季还好,冬季冻得站也不是,跳也不是,猫咬得似的感觉难以回忆。车后的滚滚黄尘不时袭来,其境况甚苦,想来后怕。

  记得有一次回内地探亲,嫌皮大衣累赘,仅穿棉衣棉裤走的,正常情况下,白天行车,晚上住旅店,问题不大。有一次离格尔木几十公里时,天黑了。地方司机无论如何不走了,仅有的一个旅馆已客满,几十人只能露宿,烧个火堆度过高原的夜晚。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寒冷的高原真体会到冷的感觉,同行的两个战友带有大衣,三人挤在灶外的煤烬旁,借灰堆的余热迷迷糊糊露宿了一夜。

  病 :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到西宁就有感觉。在平地尚好,如果上楼房就觉出来了,连上四层楼房对身强力壮的人来说,在内地不觉什么,初到西宁,上楼会气喘,这就是空气稀薄的结果。

  在高原,感冒是大病,注意不好,有可能得肺气肿,一般感冒就非常难受。

  一年筹建一个新工地时,我和广东佛山籍吴工程师打前站,还有一个老兵和一个材料员四人。住在兄弟单位提供的土屋里,由于条件差没有取暖设备,没有砌炉子及火墙的砖,高原的冬季是很冷的,四人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堵严窗子,并有两道棉门帘保暖。一天,吴工开会回来,临睡前他将留给他多日的梨子每人洗一个。由于当时根本没有洗浴条件,材料员提议烧一个火盆大家擦洗一下身体,待火盆红红的拿来后,大家烧水擦了多日的灰尘就入睡了。

  当晚,一阵恶心、难受使我挣扎着坐起来,赶紧叫醒另几位,大家都讲一样的感受,因为有在格尔木中毒的经历,怀疑临睡前的梨子有农药未洗干净。正在分析,忽然醒悟,赶快叫道:“开门通气,是一氧化碳中毒”!因为密闭的房间紧紧的住四个人,昨晚又有那个火盆,本来高原的空气就比内地少,仅有的氧气被炭火燃烧掉了,人为造成缺氧,酿成中毒。

  后来从内地拉来了砖,砌了灶台和火墙,烟囱是普通白铁皮家用火炉的那种,用在火墙上筒径可能细了点。春节期间正是官兵休假的日子,留队人员较少。一日,炉子可能堵了,当晚和一个材料员在屋。夜里,忽觉得半边身子不能动,好像绑起来的感觉,醒后,立觉是一氧化碳中毒,赶快叫醒材料员,打开了门帘通风。 高原缺氧中毒,引起的真是头痛之极,好久,左臂有一块仍是麻木的。

  高原部队发有维生素胶丸,保证因缺少蔬菜,引起的维生素缺乏症,不知为什么,经常口生溃疡。医生讲是缺乏维生素,也未必,病不大,经常犯,疼痛难忍睡不好吃不下。有一次竟是浑身发热,舌头发炎变厚,住进医院。

  趣: 高原虽然苦,但苦中有乐,高原的自然条件那么恶劣,由于人烟稀少,较少受到干扰。各类动物在有限的条件下仍然活跃。我们驻地附近,因为有水源有青草,所以就有兔子出没。高原的兔子是灰色的,和内地家养的一样颜色,是否是早年垦荒者带过来逃跑出来的就难以考察了。最早发现有野兔是在我们扔出的菜叶子堆旁。毕竟蔬菜要比野草好吃的多,每天晚上,兔子们就到驻地旁的垃圾堆来吃菜叶。兔子走路有专门的路线,战士们就在戈壁谷地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棵白菜作诱饵,周围用铁丝做成套,用钢筋做桩。兔子闻到白菜的香味就向里面钻,头进去后越钻越紧,兔子不会聪明的倒退回来,仅仅是挣扎跳跃,这样越勒越紧直至气绝。也不知哪一个兵发明的打猎方法,每天可以检几只野兔改善生活。

  戈壁中竟有猫头鹰,讲来谁也不信,我就见到一只,不知怎么飞到驻地。后来一琢磨,有可能。戈壁谷地有草的地方有鼠类,专门吃草根。在青藏高原乘车的时候,高原草场上到处是土堆,全是旱獭打得洞,不时出来探探头。鼠类吃草根破坏草场,对草场危害极大,草原的益兽是黄鼠狼等动物,专吃老鼠。

  猫头鹰也是以鼠类为食的,而戈壁中也没有树,猫头鹰如何生活?可能就在人烟罕迹的骆驼刺的灌木丛中安家,在保卫着戈壁绿洲不受鼠类危害。.

  人常说,野味好吃。戈壁中得黄羊就很难吃,因为它的生存条件太差了。在干旱的戈壁中奔跑,吃骆驼刺,喝盐碱的水,和肥美的家养动物无法比。

  附近的托素湖,我们称为连湖,由两个湖组成。一个是淡水湖,一个是咸水湖。淡水湖的水流向咸水湖。咸水湖中有鱼,和青海湖的鱼同宗。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湟鱼。据讲,头不能吃,内脏不能吃,鱼子不能吃。那鱼子真是金黄个大,很是诱人。始终遵嘱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一位排长家属来队,见鱼子金黄个大舍不得扔,也不信吃了有事,做菜吃后,马上就上吐下泄,呈中毒状态,可见之厉害。

  奇怪!野鸭子、鸿雁等叫不上名的禽类,它们就吃湟鱼为食。禽类不会弃头和内脏吧,怎不会中毒?是否有解毒的抗体?

  军人的奉献

  部队驻地环境艰苦,生活艰苦,自然条件差,千里戈壁沙漠,绿色的只有军装。两地分居是军人的专利,但够条件随军的家属们,虽然解决了团聚问题,但家属工作、孩子上学,成了大问题。部队户口是流动的,孩子的上学问题在内地人口稠密之地不算事。在这里,就是大问题。干部较少的基层单位其子弟只能在地方寄宿,干部较集中的机关,由于随军家属多,则组织部队学校。上不了学的孩子,在军营里长大。 部队的战士流动性大,而干部,尤其是专业技术干部,有的则干了一辈子。二十几岁来到部队,转战祖国高山大川,哪里艰苦到哪里,常年奔波在野外。贡献了一生的青春年华,有的甚至献出了性命。有的虽说随军了,但家属在基地,随军仍是两地分居。

  为了事业,为了职责,一代代老铁们,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贡献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贡献了家庭的幸福,甚至贡献了孩子的未来。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铁道兵已随着百万军队大裁员而成了历史,但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仅以此文以纪念不可忘怀的高原岁月。

  【 作者为北京7师战友】 【注:本文为转站时遗漏稿件,初发于2008年,谨向作者致歉。文章生动细腻,很值得一读】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