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73年10月19日,铁道兵参加修建襄渝铁路在陕南棕溪站顺利接轨通车,打通了从湖北襄阳至四川重庆的铁路大动脉,从此巴山蜀水变成通途,有效改善沿线地区闭塞的生活状况,老百姓感激地说“铁道兵修建了一条幸福路”。
铁道兵二师七团于1970年从越南国后负责紫阳县境内铁路修建,钢铁劲旅、竭力夙兴,江汉峡谷、风餐露宿。他们是身悬绝壁炸岩石,崇山峻岭掘隧道,精诚所致,金石亦穿。在这项艰巨而重一大的建设中,无数铁道兵为此付出了青春、血汗甚至生命。这是不可忘却的历史,铁道兵也因此受到陕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老马识途(七团沙明)笔下的晨曦(安康陈世琴)就是军民一家亲的杰出代表。 一位普通的女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铁道兵部队,关心铁道兵战士,讲述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宣传铁道兵的先进事迹。她带动家人、同学、同事一起拥军优属,一起赞美修建襄渝铁路给人民带来的福祉,一起融入铁兵联谊活动,她是当代的拥军模范,她是退役军人的知音,她是我们崇拜的女中豪杰。 一一编者
使用网名老马识途来学习上网没几年,网友也有几十个,但是常在一起聊天的没几个,却有个网友,让我相见恨晚,终身受益,她的网名叫晨曦,和晨曦网上相识虽很短,但是缘份可追朔在18年前。那是1996年,我和3位战友第一次重返三线,一路的感受让我触景生情,写了一篇文章《光荣的铁道兵》发表在1997年1月11日的《安康日报》上,引发了安康人民一场弘扬铁道兵和三线精神的大讨论。那篇文章让晨曦夫妇记住了我们的名字,迫切期盼与我们交流。遗憾的是由于当时通讯落后,信息不通,多次联系无果。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互联网进入人民的生活,使晨曦较早的享受了科技带来的乐趣,她开始上网,建立了自己的QQ空间,经常在网上抒发着她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对铁道兵的敬仰。2008年,她的一篇《襄渝情》文章发上网后,引起了无数铁道兵战友的共呜,她对铁道兵的爱,对三线建设的情,让大家纷纷转载赞扬,其中我们同行的战友张广明最早看到这篇美文,做为亲历者,他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点评,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段评论,让晨曦找到了多年来要找的几位铁道兵战友。一老马识途
网络牵线,文章传情。战友们和晨曦经常在网上交流谈心,陕南经济发展,故地安康的变化,重返紫阳的感受,通过网文、图片、聊天,让我们成为朋友,互为知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令晨曦意想不到的是,我和广明战友在2006年都先后不同的患下癌症,动过大的手术。她知道后,又多了一份牵挂。她经常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安慰,治疗上给予过多的操心。尤其是在广明病重的时候,她和儿子不远千里来到六安,为他送来祝福;广明不幸逝世,她身体不好,让儿子专程从北京赶到六安,代她为广明送行。人间大爱,情深似海!
2015年4月18日,我第9次踏上回三线的旅途。其中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代替广明去安康见见晨曦,了却他生前承诺今年去晨曦家作客的愿望。谁知道,善解人意的晨曦早早冒雨在安康烈士陵园门口等着我,她对我说:“这次祭奠战友,就让我代替老张完成吧〞!因为他知道,每次回陕南,都要先到烈士陵园去看看战友,在晨曦的眼里,铁道兵都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一老马识途
我们和晨曦无亲无故,素不相识。一条铁路、一篇小文让她牵挂了近20年,我觉得她不是对广明和我们几个人的爱,而是对铁道兵这个群体的爱,网络无限,延绵传情、大爱无疆,友谊长存。一老马识途
沙明向安徽和六安人民介绍晨曦写的专题文章“千里行大爱 胜似战友情”于2016年9月19日利登在《皖西日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致赞扬安康好儿女,知恩图报,拥护解放军,爱护铁道兵,人间大爱,情深似海。一编者
作者李启贵,1968年从湖北枝江入伍,1969年入党,铁道兵二师七团仓库战士,1973年退伍。中专文化,枝江市粮食局退休。十几年致力弘扬铁道兵精神,在联谊会支持下,创建战友群,寻找战友上千人,收集战友资料,编辑仓库战友通讯录,组织参加战友聚会十次,编辑《美篇》二百余篇,涉及退役军人占70%,在《永远铁道兵》《铁道兵文化网》转载50余篇。组织参加仓库、枝江战友为特困战友捐款11次,募捐17万元。
美篇地址:点击查看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