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涂鸦到上街画壁画
王道明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许村镇,小学就读于许村区中心小学。性格内向的他不善言语,课后喜欢涂鸦画画。同学和玩伴中也有几位喜爱画画的,课余他们聚在一起,拿出各人的“新作”相互交流。
他看到历史书上有列宁、斯大林、毛主席、金日成像,就找来一枚某商店废弃的刻有店名大号白枣木章,用复写纸把画像描复在木章的侧面,用刻字刀把画像刻了出来,涂上印泥盖在一张白纸上。
邻桌的同学看到后,一定要在他的作业本上盖上同样的头像。王道明有些不敢,但同学提出用当时校内流行的香烟壳纸折成的“三角片”作为交换,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在同学的作业本封面上盖了伟人头像。
同学的作业本交到老师那里,老师看到这个木刻作品,就询问那位同学,这是谁搞的?同学告知后,班主任把王道明叫到办公室。王道明心怀忐忑走到老师那里,老师问清这木刻版的来由后,有些不太相信,要王道明把这印章拿来。他利用课间休息跑回家中,取回印章交给老师看。老师看后还问及有啥其他画作?王道明把自己觉得较满意的作品一股脑儿交给老师,老师看后决定在学校的礼堂里展出。
礼堂的几根柱子绷上绳子,用夹子把一张张画夹挂在绳子上。这个小小的“画展”轰动了全校,从此美术老师对王道明关爱有加,对他的画作进行点评指导,还带着王道明上街画“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粉碎美帝细菌战”等结合形势的宣传壁画。这学期,王道明加入了少先队,期终成绩报告单的评语中,班主任写有:“你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好孩子。”
在初中及在海宁农校读中专期间,王道明总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活动。在教室外墙上、礼堂的墙壁上画宣传“总路线”、“大跃进”、“大办钢铁”、“农业纲要40条”等壁画。
王道明的画画得好,字也相当好。由于他字迹清楚秀美,办事一丝不苟,学校里请他代为刻写自编讲义的蜡纸。其他同学晚饭后可自由活动,散步、打球等,王道明却要伏案刻钢板,虽是义务劳动但毫无怨言。
学生时期的爱好及经历,为王道明日后在美术道路上的丰收,打下了基础。
1961年暑假,王道明刚毕业尚未分配工作,铁八师到嘉兴地区征兵,王道明积极报名参军,经政审、体检,当上了铁道兵。
王道明在学生时期的画基本上是临摹,依样画葫芦;到部队后,军营生活给了他崭新的视角,铁道兵生涯是创作的源泉,他开启了创作的门扉,实现质的飞跃。
新兵训练期间,为激发新战士的阶级觉悟,各连队开展忆苦思甜,同连队的一位饱受苦难的战友上台控诉旧社会的血泪史,全连官兵深受感动,低泣声此起彼伏,“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口号声响彻会场内外。控诉结束后,王道明还浸沉在会场气氛中,决心把战友身世用连环画形式画出来。他向指导员讲述了这个想法,得到大力支持,连队提供了笔墨纸砚、创作时间和场地。经过几天的努力,王道明把战友解放前的苦难史形象地展示出来。连环画挂在走廊上,全连官兵争相观看。八师政治部闻讯后,派文化科周副科长和电影队长到新兵连了解情况,与王道明谈了话,希望他在部队好好锻炼,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新训结束,王道明被分到铁八师给水营三连。当时连队因杭长铁路暂时停建,在浙江德清三桥埠搞农业生产。在连队王道明参加各项生产,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把自己改造成合格的铁道兵战士。他看到连队俱乐部挂的毛主席像破损了,考虑到连队离集镇很远来回需半天,还不一定能买到新的毛主席像,就自己动手临摹画了一张彩色工笔画毛主席像,挂在俱乐部的正面墙上。由于他工作突出,在连队的一年里,共受到嘉奖六次。
1962年11月,王道明被调到八师政治部文化科电影放映队。除了放映电影外,他还兼任幻灯片的制作,把八师涌现出来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绘成幻灯片,在电影放映前宣传。38团战士刘龙恩是全师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典型,根据他的材料,王道明创作绘制了一套幻灯片,并复制多套在全师各团放映。
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介绍“十姊妹电影队”首创有动态镜头的幻灯片,这信息引起了王道明的极大兴趣,他就琢磨怎样能使幻灯放映中能“动”起来。经过多次试作终于成功了,幻灯放映中出现了河水缓缓流淌,月亮徐徐升上柳树梢,画有八一字样的五角星闪闪放光芒,战马向前奔跑等镜头,引起了轰动效应。上级请八师电影队去江西省军区表演,还被推荐到福州军区、铁道兵兵部表演,还代表铁道兵到总政作汇报表演,得到了总政首长的接见和奖励,王道明为此荣获三等功。
在江西,王道明的工作室是位于两层之间的楼梯转弯处的一个小间里。绘制幻灯片的任务很重,他在夏季酷热的天气下,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工作,时任八师政治部主任王德杰上校看到后,就经常站在他身后帮助打扇。领导的关心给予他极大鼓励,他更加努力埋头苦干,要创作出战友满意的作品。
王道明在电影队的主要任务是制作幻灯片,对部队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他经常下连队体验生活,为日后的美术创作打下基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王道明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1963年,全军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他看到战友们在工余孜孜不倦地学习“老三篇”,他用剪纸的形式,创作了《战士爱读毛主席的书》,发表在1964年元旦的《抚州日报》上,这是他的美术作品第一次见于报端;此事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积极创作,有多幅作品在《铁道兵》报等军地报刊上发表。部队领导对他的创作很支持,安排他到基层连队体验生活,为今后的创作积聚丰富的素材。在部队修建向乐线期间,他到39团某连队体验生活,看到火热的建桥工地场景后创作了《三江口大桥》。
1964年秋,响应毛主席“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铁道兵五个师及两个独立团转战大西南,与铁道部所属铁路工程局职工一起修建成昆铁路。大会战期间,王道明多次到施工连队,边参加劳动边体验生活。以前他从未看到过隧道施工的场景,连风枪是个啥样子都没有见过。他到38团的六渡河隧道工地参加施工,拿起风枪向顽石开战。连续的隧道施工,对他是个严峻的考验,他毫不退却,勇往直前,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个机关兵。
在六渡河期间,一次部队看电影,王道明在电影场边看到六七位身穿彝族服装的年轻姑娘,在一位彝族小伙子的带领下坐在部队外围的石头上等待电影放映,他们每个人的身边放着竹编的大筐。从他们兴奋的神态上可以看出,姑娘和小伙子是第一次看电影。王道明就走向他们问道:“你们从哪里来的,来六渡河工地干啥?”一位姑娘回答:“我们住在高山的那边,今天是给铁道兵送青菜来的。”“路远吗?”王道明问道。“远,有60多里地呢!”那位小伙子说,“我们公社为支援成昆铁路建设,考虑到工地沿线蔬菜供应紧张,就给每个生产队分配了任务,隔几天就有一批人把青菜送到部队。我们今天拿到了部队出具的收菜收据,已经完成了任务,所以要看好电影返回家里。”王道明关心地问:“山上夜路不好走,你们能看得清路吗?”小伙子说:“我们有准备,竹筐里放着火把,电影看好就点起火把赶路。”
电影放映结束,姑娘们点燃火把,背上空竹筐急匆匆地向大山那边走去。王道明望着那渐渐远去的火把在山路上时隐时现。他对此情此景感触很深,要把他们画出来。
第二天下工后,他把床铺上的被褥移到一边,腾出一个画画的空间,铺上白纸拿起画笔,他望着眼前的大山,脑海里映出姑娘们健康的体魄和天真无邪的形象,静思片刻就刷刷下笔,画纸上出现了山路曲曲弯弯,几位彝族姑娘和小伙子正背着青菜筐,向山上的隧道工地走去的画面。画稿完成后,他端正地写上:“一棵青菜一片心,筐筐青菜送亲人”。此画在成都铁西指展出时,被评为二等奖。
铁道兵转战南北志在四方,祖国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哪里艰苦哪安家。王道明在部队服役二十二年,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向乐线、成昆线、襄渝线、沙通线、通霍线等铁路工程,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引滦入津工程。期间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绘画作品,如《云岭歌声》、《闲不住的人》、《奋战地下水》、《开山劈路》、《机器抬上山》、《架银线》、《云山图》、《天堑变通途》、《连队面貌新》……他的作品歌颂铁道兵,宣扬铁道兵精神,充满了正能量。屡屡参加部队的美术作品展,经常在部队和地方报刊上发表,深得战友们的好评。其中部分画作1970年被选送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他也荣幸地参加国庆观礼,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王道明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在绘画技法上,他涉猎多种门类,有素描、国画、水粉画、剪纸、版画、油画等。不懂就向内行人请教、向书本请教。
1966年底,八师师部大礼堂门口需要一幅大型的伟人像,师领导派他到昆明画院请画师为部队画毛主席像。到了画院找到院领导说明来意,院领导面有难色地说:由于形势的需要,院内的画师大多都外出各单位画伟人像、制作雕塑去了,如果一定要我们派人去画,也要排队,估计要三个月以后了。王道明想求人不如求己,决心自己画。于是,他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怎样画油画》的书,还到美术用品商店去买油画颜料,不料油画颜料早就卖光了,他只好到五金商店买了红、黄、蓝、白、黑几种基本颜色的油漆。回到部队,他仔细阅读书上的内容,按照书上讲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做,先画一幅一米大小的头像,请师领导审评,他虚心听取意见,为后续正式画巨幅伟人像打好基础。十多天后,他终于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好了,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画像悬挂在师部礼堂大门的正上方。首长和机关的同志都称赞画得不错,为机关增添了庄重的政治气氛。
兵部文化部的尤有中是位有名的画家,他创造了“胶水漏板画”技法,弥补了木刻刻板材料的缺少,而效果酷像木刻。王道明学习这个技法后,创作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后来尤有中到八师指导工作,在师首长会议室里看到了王道明的《沸腾的大桥工地》《北国江南》两幅画挂在墙上,仔细品味后大加赞赏。王道明趁机向尤有中请教了绘画的知识和经验,互相切磋技艺。
王道明1961年8月入伍,1966年11月入党,同年提干,先后担任师直电影组组长,电影队副队长、队长;1973年任文化干事;1978年任师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全面负责秘书科工作;后调任师教导队副政委。他不管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总是兢兢业业工作,同时始终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歌颂铁道兵精神。
1983年,铁道兵面临撤销,要退出解放军序列。王道明离开了部队,转业回到了家乡海宁,在市企业整顿办公室工作。
1993年,海宁市政府决定在北京设立“驻京联络处”,经过严格挑选,驻京联终处主任的重任落在王道明的肩上。
万事起头难。他发扬铁道兵精神,带领下属人员,艰苦创业。当时经费紧张人员少,为了节约开支,他们住普通的招待所,外出挤公交坐地铁,吃食堂或街头小摊。为开展工作,他找到当年同在铁八师的战友、时任《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听取他对办好驻京联络处的建议,在罗开富的热情帮助下,联络处的工作渐渐有了起色。
为宣传海宁的皮革产业,王道明先后邀请中国皮革公司和北京广电局服务中心及中国理工类大学有关教授和日本美竹商事株式会社等单位到海宁考察参观海宁制革企业。在轻工部、商业部的关怀下,在市领导的重视下,联络处同志的努力组织策划下,1994年10月海宁市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皮革服装展销会”。
王道明劳累了一天后,仍然勤学不辍,把休息时间全部用在钻研书画上。他看到北京有良好的艺术氛围,有许多名师大家,是学习的极好机会,于是他利用休息时间参观书画展,逛书画店,拜师寻友,虚心求教,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名师指导下,画艺不断长进。
在国画技法上得到老师指点后,王道明利用这特长,走上了“书画外交”的道路。王道明喜爱画虾,也喜爱画梅花。他画的虾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颇有白石老人画虾的韵味;他画的梅花枝干老拙古朴,花朵繁密厚重别具一格。他还画华贵富态的牡丹,也画山高水长的九州胜景。
为提高海宁的知名度,王道明结识了北京的许多重要人士,他经常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家,多次请他为海宁和海宁企业题词。费孝通称他是“书画外交官”。
有一次,轻工业部徐永司长出访日本,向王道明要了一幅中国画送给日本贸易促进会会长,深受日本客人的喜欢。此后王道明的画在轻工部办公室有了名气,许多办公室、会议室的布置都要他的画;会议祝贺也要他的画。他认为:画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自己就要设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就不断地画不断地送,他这些年送出的画约有200多幅。画多了,熟能生巧,笔墨功夫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王道明在北京任联络处主任八年,辛勤地工作了八年,付出了八年。他为海宁人民辛辛苦苦地办着大事业,海宁发展了,海宁富裕了,大大地提高了海宁的知名度,现在国内外都知道了海宁有个“中国皮革城”。
王道明退休后,选择以书画养老的方式,坚守画室,孜孜不倦地钻研和实践书画艺术和实现他的书画梦想。
他的创作多与国家大事有关。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了《百虾图》;2002年,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他创作了《喜上梅梢》;为迎北京奥运,画了梅花作品47幅,举办了“朵朵梅花迎奥运”书画展;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召开之际,他都有主题新作庆贺,被多家报刊发表和电视台报道。
王道明是中央书画院院士,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友好画院特聘画师;被《艺术投资》画报社聘任为执行主编,被二十多家社会书画团体聘为领导成员或授予名誉职务。
王道明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美展,被评定为“一级美术师”,获“中国书画艺坛名师”、取得各种展会的奖项无数,被授予“世纪名家”称号。
2014年王道明受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委托,经两天在南湖边写生,创作了大型国画《美丽嘉兴》作为市政府礼品赠送给东海舰队“嘉兴舰”。国画《美丽嘉兴》以嘉兴市容为远景,湖心岛烟雨楼为中景,一大红船为近景,浓墨重彩描绘南湖景象——湖水清碧泛涟漪,楼台烟雨闻莺啼,红船领航奏凯歌,绿树红花映大地。
他一生创作的体会是:“美术创作必须要结合实际,要有生活气息,必须要结合政治形势,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这就是王道明书画人生悟出的真谛!
如今王道明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活跃在家乡画坛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继续书写他的光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