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时光》
一一内蒙古呼和浩特留念
今日建军节,整理旧物,手忽触到一硬物。抽出一看,竟是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1968年6月10日,呼和浩特城,我与师傅万志通并肩而立。五十七年尘埃覆盖的纸片一朝重见天光,霎时掀开了记忆的闸门。
那日清晨,我们自旗下营团部出发,乘轨道车奔赴呼市。师傅领我到人民商场挑选新打字机——上海产,方正厚实,正是团部批准添置的。待商场将机器仔细包好送去车站,师徒二人便信步闲游。那时的呼和浩特,方正如一枚朴素的印章,街道疏朗,景象简单,只如南方一座寻常县城。行至照相馆门前,我们相视一笑,便走了进去。镜头前,两个穿军装的年轻人肩并肩立着,快门轻响,时光就此凝固。照片一角添上“青城留念”几个字,更印着“6月10日”,从此成为我戎装生涯里稀罕的凭证。
如今重睹旧影,五十七载光阴的重量沉沉压上心头。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岁月长河的淘洗下,早已白发萧疏,如秋霜覆顶;意气风发的神采,也悄然化作了眉宇间纵横的沟壑与蹒跚的步履。师傅万志通早已音尘永隔(后来知道,师傅退伍分配至泉州公安局),那两台并肩工作的打字机,亦不知流落何方。呼和浩特更是今非昔比,它已从一枚朴素的印章蜕变为一座峥嵘的丰碑——昔日照相馆所在之处,如今大厦林立,车流如织,时代的巨手将城市筋骨重塑。
照片中的人与物虽已零落,可那刻在时光琥珀中的情谊却未曾消减分毫。当年师傅教我敲击键盘的叮咚声,竟一直在我生命深处回响,至今未歇。它早已超越了技艺的传递,成了我精神血脉里无声的支撑——原来当年那年轻士兵挺直的脊梁,并未被岁月完全压弯,而是以另一种姿态,在骨子里继续支撑着我。
凝视这方寸影像,只觉五十七年光阴如风掠过,吹落了青丝,吹皱了容颜,却吹不散心底那一泓清澈的泉源。照片中两个青年军人的身影,仿佛穿越时光的幽谷,向今天投来炯炯目光。我于是懂了,纵使身如朽木,青春在记忆的矿脉里依然如金;照片虽小,却是我们抛向永恒大海的锚点——那些被岁月带走的,终将被时光完整地归还。白发是岁月的勋章,而照片里那个穿军装的青年,将永远在时光里立正。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