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朱海燕 ||《好消息是这样炼成的》

  刘甲申战友所写的《玉泉路的记忆》一文,回忆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开工时的情景,使我回想起2007年10月我所写的一则消息《北京正成为地铁的城市》。因为手头没有,我便从百度上搜索,居然发现此消息出现在2023年甘肃某市中考的语文试卷上。

  这篇消息诞生的背景是这样的:2007年10月,《中国铁道建筑报》社在京东某度假村召开年度记者会。会上,我提醒各位记者要发现重大新闻,思考重大新闻,发现重大新闻往往比表现重大新闻更为重要。发现不了,固然表现不了。我说:青藏铁路建成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目光发现新闻,去冲击中国新闻奖(因为《中国铁道建筑报》在青藏铁路一条线上,有3篇新闻作品问鼎中国新闻奖,数十篇作品获中国铁路新闻一等奖和中国产业报协会一等奖);同时,再也不会有恐怖组织袭击我们,我们会不会与中国新闻奖这一奖项告别(因为,中国铁建职工在阿富汗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中国铁道建筑报》所发消息《祖国,您的儿子回来了》,获中国新闻奖)。我要求记者要关注中国新闻奖的萌生地带,以早谋划,早准备,早构思的前瞻手段,逮中国新闻奖这条“大鱼”。

  这时,16局驻站记者成海忠对我说:“明天,北京五号线地铁开通运营,能否以此消息问鼎中国新闻奖?”

  我当时感觉可能性不大,因为仅就五号线地铁来说,新闻价值不大。那时,北京已开通了若干地铁,若是首条地铁开通还有可能。后来我反复思考,怎么增加新条新闻的价值?让其附加值部分与刚发生的新闻事实产生骨肉相连的关系,血脉与共的关系,不能让新闻事实“唱独戏”,要让新闻事实唱一曲城市发展的“交响乐”。

  这时,我想将新闻事实这个“具象”点进行放大,写整个北京,所以就有《北京正成为地铁上的城市》这个题目。

  /1965年7月1日北京第一条地铁开工典礼(图片来源网络)/

  /朱德 邓小平 彭真等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典礼上挥锹铲土(图片来源网络)

  接着是由现实到历史的连接。5号地铁,中国铁建修建近11公里,占三分之一强,而这支部队的前身又是铁道兵。铁道兵又是一号地铁线的建设者,1965年7月1日,一号地铁,就是在距铁道兵大院不远的两棵银杏树下,由朱德、邓小平等领导挥锹奠基。这样使用背景材料,不仅厚重,而且自然。

  另外,《中国铁道建筑报》的新闻,一定从高度、全局出发,不仅审视北京市的地铁发展,还要着眼中国的地铁发现,更要在世界的衡比中,看到地铁发展中的不足。所以,在消息中,出现了国内地铁的蓬勃发展,北京与日本东京地铁相比中的不足。

  因为是消息,所以在消息的写作中,我不仅大量使用了有价值的历史背景材料,而且在消息的开头部分,大量使用可视镜头,把读者带到新闻的发生地,与现场的观众共同品尝这道“新闻大歺”。

  此消息发表后,在2008年的新闻评比中,荣获2007年中国新闻三等奖和中国产业报协会新闻一等奖。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