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报告文学 :著书立说

  为抢救填补铁道兵援越抗美那段历史资料,张金春在筹备博物馆的同时呕心沥血地著书立说。

  “我不是一个作家,并且还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这个人虽然也拿了一辈子笔杆子,但接触的都是一些医学词汇,能写两本书,全凭一个老兵的责任感和良心。因为我们当年开赴前线,是当时国家最高机密,为了保密无人敢写,解密后我们那支部队早已撤销无人来写。”谈到写书的事,张金春总会这么谦虚地说、如实地说。确实的,他一辈子的职业是医生,写得最多的是处方、病历和工作总结,看他的钢笔字行笔迅捷,铁划银钩,笔势雄奇,一笔笔铿锵有力,与人们印象中的医生在处方笺上写的潦草的“处方字”是判若两字的。实际上,国家要求“处方应以蓝色或黑色笔书写,字迹清楚”。他记忆力很好,在越南期间,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本《毛主席语录》和《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老三篇”,他背得滚瓜烂熟;他参加抢救伤员时间、地址、人名、天气,都记得一清二楚,至少是八九不离十,由于脑中有资料,所以到了2002年,他在《沙市日报》连载过3万多援越抗美战争回忆文章,这表明,他写书是有一定基础的。但对于他来说,把厚厚的两本书写出来,其工作量是可想而之的,是很不容易的,正所谓“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张金春写书,有一位得力助手,这就是吴大中,这是原13师孙林泉师长于2004年给吴大中交代的任务,必须执行,继续着“军中无戏言”,“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担当与执行力。

  吴大中是黑龙江哈尔滨人,1924年出生,1946年5月参军,历任宣传干事、《护路军》报编辑、《人民铁军》报编辑、《铁道兵》报编辑,八师营教导员、十三师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1965年在师宣传科科长岗位上随部队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8年随部队奉命回国,1977年转业,任铁道部杭州电机厂厂长兼党委书记,1984年享受局级离休干部待遇。

  论年龄吴大中比张金春大22岁,用家乡的话说,算是前辈了,用部队的话说,是老首长了。他是“老笔杆子”,在文字上是很有功底的人。2004年吴大中按照孙林泉师长的要求参与《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的编著,之前,张金春已形成初稿。2004年至2009年,吴大中不顾年迈,做了大量工作。张金春在吴大中的协助下,前后共经过10年时间,四易其稿,终于在2009年8月完成了凝聚战友心血的鸿篇巨著——《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所以,该书写上张金春、吴大中编著,他如果写张金春编著,在后记中说明并感谢吴大中的参与帮助,也无可厚非。可见张金春的博大胸怀和对吴大中的无比尊重。 另外张金春主编了《硝烟弥漫的铁道线》于2014年9月出版,厚厚的16开2部书,共有60余万字,是真正的珍贵史料,是真正体现援越抗美不朽精神的宝贵财富。

  在撰写书的过程中,张金春坚守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真实的原则,为了体现书中的记录真实可信,书中大的文章都以当年的某个文件为主体结合有关人员的回忆文章而成。如巜胡志明主席给中国援越官兵拜年》这篇文章就是以(1967)政群字第77号巜胡志明主席视察63团指挥所情况》这份文件为主体,以郭延林政委和其他参加接待的官兵所写回忆文章相结合而成。小的文章也都反复找当事人核实过每一个细节,做到每篇文章有历史依据、真实可信。

  为整理资料写书,张金春用坏并更换台式和笔记本电脑就达6台,扫描仪3台,打印机6台。因他经常买设备,有一次,不知内情的营业员笑着说:“老师傅,您的公司开得蛮红火呀!”

  他在电脑操作上,也难免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不懂就学,不耻下问,向人请教。他熟练地用PPT模板制作课件,他常常在电脑前伏案操作至深夜两三点。战场上那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他用自己的心在写、在记。

  文章千古事,惟有寸心知。一定要考虑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读者的认可。

  《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共16章,30多万字,600多幅珍贵的资料照片,其中有300多张底片均为张金春扫描、打清样、排版,从编著至付梓前后花费近10年时间。

  原铁道兵参谋长龙桂林将1965年率部援越抗美时的一首小诗赠与张金春:“金鸡山下蹬雄关,冷眼向南望狼烟。粉身碎骨全不惧,留得美名在人间。”也就是说这首诗的手书原件由收张金春珍藏。他的期待就是让那段历史光辉永驻。他不顾病重住院,在病房中题写书名和撰写序言。

  这位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社会主义建设戎马一生久经沙场的老革命以他超人的胆略和睿智指挥着和平年代走向战场的中国铁道兵部队一支队在越南的任务完成党和祖国人民交给的重托和使命。

  就是这样一位老首长于2004年11月17日在3200余字的序言中写道:

  “往事已矣,今日可追。张金春、吴大中两位同志既是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的参加者,也是记录者、见证人。历史的责任感使他们几十年来坚持收集、整理当年的资料、照片、文件及首长和战友们的回忆录。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也靠众多老战友的支持、帮助,这部《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终于得以问世。这部书的出版,不仅使我们当年援越抗美战争的参与者能回忆这段历史,保持革命青春、永葆革命斗志,更有益于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了解认识这段历史,激发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今天,当我们这些援越抗美战争的参与者看到这些珍贵的照片和文字时,倍感亲切,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要感谢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是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炮火硝烟,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这些珍贵镜头。我们也要感谢张金春、吴大中同志不辞辛劳收集这些翔实资料。并整理成文字出版。以飨读者。

  “当看到《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这本书的文稿时,我很激动。书中所描写的许多人和事,不仅是我知道的,而且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想起在异国他乡度过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日子,想起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想起那些为了友谊与和平而贡献出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至今长眠在越南土地上的烈士们,我们有责任将铁道兵部队援越抗美的历史告知世人。这段不寻常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史上,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上,都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照片来自于铁道兵画册

  一部历史性的战争书籍,凝聚了许多亲历指挥战争的老首长指导和老战友支持。龙桂林曾多次指示张金春写作应遵守的原则与注意事项、龙桂林、郭延林、孙林泉等老首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外,原一支队政委于坦,不顾年迈体弱亲自撰写文稿寄给张金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上将飞行员李景为本书题词“铁道兵援越英雄事迹永载史册。” (1965年4月8日,是副总参谋长李天佑上将向李寿轩司令员和龙桂林同志下达铁道兵援越抗美命令。2009年《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完稿后,请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为铁道兵援越抗美总结题词)。书中的文字图片都是将军和士兵活的灵魂展现,每当阅览这本书之前,总是在心里有庄严的仪式感,保持整洁的自我,行军人的注目礼后再缓缓展开,用生命写就的震撼故事就会迎面走来。

  原铁道兵一支队桥梁专家组组长王志遂,将他所著《现代战争和铁路桥梁工程保障》一书和他珍藏的数十张当年拍摄的照片送给他做参考。二师副总工程师崔承先,除将自己珍藏了数十年有关一支队抢修桥梁的大量照片和底片寄送张金春外,还寄来他撰写的稿件。原六支队总工程师徐俊彦,中铁16局副局长阎和发积极帮助我们收集六支队的档案材料。

   战友张集臣、李权有、詹国强、张连尔、董兴国、裴远贵不仅本人提供资料、实物,还积极帮助他找战友收集资料。战友李家玉为帮助张金春提供详细资料,自费请当地有名的作家毛戬和他—道到周围县市找战友座谈,收集整理资料。

  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可以说是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的“百科全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援越抗美战争背景缘起,让读者理解这场正义之战、精神之战、胜利之战的来龙去脉,以及参加这场战争的历史必然和历史意义。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援越抗美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恢弘战事、峥嵘历史,全方位呈现在战场上抢修铁路的场面和英雄事迹,为夺取胜利所做的顽强牺牲和英勇努力。具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可以说是其纪实性、全景式、传记性、史诗性融为一体地勾画出了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全貌。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一支队、六支队援越抗美的战斗历史。请君且注目,这本书共十六章:序言;歌曲五首;第一章是北部湾骤起战云;第二章是师出国门; 第三章中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第四章中 奋战在越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第五章是反空袭的对空作战;第六章是阶级情、英雄曲;第七章是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第八章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第九章是战场上的花絮;第十章是战地诗抄;第十一章是南国青山埋忠骨;第十二章是凯旋回国;第十三章是伟大的亲情,崇高的节操;第十四章是情系越南,战地重游;第十五章是铁道兵援越抗美大事记;第十六章是铁道兵援越抗美 烈士名录。这十六章不是文墨写就,而是多少人用鲜血和生命挥洒出来的壮丽画卷,打开书页,昂扬志士保家卫国、血战疆场的金戈铁码场面立体式呈现,字字杜鹃,行行烽火,钢铁男儿用血性演绎出彩虹道道,这里的故事会促使你手不释卷,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你会感悟到南国高山下绚丽的花环里那不朽的灵魂遥望着祖国的强大,一定会激励着后来者不负时代勇毅前行!

  还有附录,“铁道兵援越抗美照片集”,有600余幅珍贵照片,体现了“图文并茂”。包括:师出国门开赴援越抗美前线;抢建铁路和公路;创建世界上第一条三条轨铁路;打不烂 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寻挖排定时弹;对空作战活捉美军飞行员;用美机残骸制作工艺品;青山处处埋忠骨; 中越友谊万古长青;越南领袖、政府和人民对部队的褒奖;当年一、六支队的服装装备;部队援越抗美战争期间常用的各种票证;南泥湾精神放光彩;丰富多彩的战地文化生活;其他照片;欢迎祖国慰问团;各种地图资料;部队凯旋回国;异国情缘;报国身残终无悔-记二等功臣皮开元;采访老首长、老战友和烈士亲属;情系越南战地重游……这些都是那场战争的客观证据,背后深藏着那段岁月里无数的故事,把博物图片化,把故事历史化,把历史书面化,便于阅读,便于收藏,便于传承,历史不被淹没,精神不会失传,看官可以从中获取走向胜利的力量。

  时代在变,精神不变。这部体现整体性的援越抗美历史性的书为的是召唤和重建历史意识,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传递守护和平的使命和接续奋斗的激情。

  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也有故事,封面说明,在援越抗美战场上,在敌机频繁轰炸下,每天都有桥梁、线路被炸毁,经铁道兵指战员前赴后继抢修,很快就修复通车,从而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斗在东太线铁路茶园大桥的一支队7团1营官兵,顶着酷暑烈日,冒着敌机疯狂轰炸袭扰,将大桥抢修通后,满载军用物资的列车,顶着敌机的轰炸,源源不断从桥上驶往前线。封面是张金春自己设计的。封面诠释着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军人精神。

  封底说明是,这块金属浮雕画是一支队7团15连战士张文德在战斗间隙用团高机连击落的美军当时最新型的R-F4C侦察机残骸做成的。它把铁道兵援越抗美的5年多经历浓缩在这块浮雕上:敌机轰炸铁路,被守卫的高机兵击中,冒着浓烟烈火下坠,飞行员跳伞,阵地上官兵欢呼!大桥炸毁,官兵很快立起枕木垛,架上军用梁火车照常通行,头戴三角斗笠的越南人民在椰树林、芭蕉林中看到这一切,都在为我军的胜利欢呼。封底蕴含着毛泽东主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

  浮雕画下的七律诗由战友詹国强创作。

  鬼斧神工创艺精,敌机残骸铸浇成。

  空中白伞悬惊寇,地上椰林跃笑兵。

  只见铁桥依旧在,犹闻汽笛照常鸣。

  此珍默默风雷隐,正是无声胜有声。

  因为这本书的完备性在于它包容了铁道兵援越抗美的历史背景、战场环境、部队任务、组织实施、英雄人物、胜利成果等方面,可以说,你要知道的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的情况在书中都可以找到,因而被誉为铁道兵援越抗美百科全书并不为过,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可以说是 “独门秘籍”,独具风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分别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铁道兵纪念馆、广州军事陈列馆、黑龙江省高射炮预备役师展览馆、浙江中国百年防空展馆、沈阳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部队、机关、学校等十多家单位收藏。

  第二部书是张金春主编的《硝烟弥漫的铁道线》,这本书的扉页上是一幅人们很少见到的照片,1965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长沙会见越南胡志明主席,陶铸同志陪同,毛主席欣然同意了胡志明提出的援助越南的请求。由一支队副政委李清德的《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长篇文章作为代序,占有16开本的7页,该书共有十八章;前言;第一章是出征,有6篇文章,首篇是一支队主任龙桂林的《鏖战越北丛林》,占12页,其中有照片7页;第二章是三轨铁路,有9篇文章;第三章是抢修车站,有7篇文章;第四章是抢修桥梁,有9篇文章;第五章是战争博弈、斗智斗勇,有8篇文章,有潘成忠撰写的《河友线桥梁抢修散记》;第六章是直面突袭,有14篇文章;第七章是对空作战,有8篇文章;第八章是擒俘,有5篇文章;第九章是排弹,有7篇文章;第十章是抢险,有4篇文章;第十一章是战场保障,有12篇文章;第十二章是战地生活,12篇文章,24页照片;第十三章是战友情谊,有9篇文章;第十四章是异国风情,有3篇文章;第十五章是中越友谊,有11篇文章,有郭延林撰写的《胡志明主席和我们共度春节》;第十六章是轶事,有8篇文章;第十七章是告别越南,有3篇文章,有于坦撰写的《隆重的告别》;全书共有135篇文章。

  在第十二章战地生活的图片有:来自祖国的慰问、前线刊物、前线官兵用品、用美机残骸做的物品、越南政府赠送的礼品和6团2连战士向阳的战地写生《多福桥维修》《补凉鞋》《谅山陵园烈士纪念碑》。

  另有第十八章附录:一支队大事记、一支队序列、铁道兵援越抗美烈士名录、一支队老师著作。收录入这本书的作者有100多位,为的是尊重自己的历史、多留一些亲历者记忆。

  这部书中,有张金春自己撰写的《屡炸屡修 苦战市求》《三岛山伏击战》《鏖战梅花桥》《斯旁 当诺德被擒记》《不排除定时炸弹我睡不着觉》《惊涛骇浪 生命绝唱》《活跃在战场上的大学生》《战士的歌》《为战友和越南人民献身》《烈士的父母更需要照顾》《处分变立功》《最隆重的葬礼》《坐土飞机》《割不断的情缘》,还有张金春与施祥鉴撰写的《推土机轶事》,还有张金春收藏的大量图片!

  记载在这本书中的“老战士著作”共有31种,这些老战士著作都是在抢救“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的历史”!像这样“抢救”行为还有很多:比如,陶玲主编的《铁血雄师——援越抗美中的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六支队以铁13师为主组成,13师的63团配属以铁2师为主组成的一支队,改称一支队五大队)。湖北省仙桃市援越抗美老战士编辑部编写的《难忘的岁月——援越抗美忆文辑》,潘成忠撰写的《援越抗美抢修铁路回顾》,张锁龙撰写的《援越抗美的第一支队》,刘尊鑫撰写的《永不忘却的援越抗美》,包金亮先后撰写的《车站奇遇》巜遇袭》《近距离接触被俘飞行员》《防空洞.炮弹皮.照明弹》《菠萝弹》巜三条腿铁路》《飞机毛》等数十篇回忆文章,陶作美撰写的《抢修时,炸弹爆炸了》,陈汉彪著《感悟人生》,梁治洲著《一路走来》,许先林著《执着奋进的向德荣》,以上所说的各种书籍和文章,以及福州援越抗美纪念园纪念碑,等等,对于当年那些亲身经历援越抗美战争而幸存下来的老兵来说,对于当年铁道兵全体指战员和广大读者而言,是记忆深处的瑰宝,是一项既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又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革命传统教育。

  《硝烟弥漫的铁道线》于2014年9月出版,这部书成立了编委会,编委会主任是龙桂林;编委会荣誉主任是于坦;编委会副主任是:陈功龙、邓庆志、卢才臣、韦海、刘宗海、葛宗其、盛应秋。主编是张金春、百夫长;副主编是罗受河、黄寿虹、黄继平;编委会成员共有58人。

  这部书是《援越援老抗美回眸》8卷之一,《援越援老抗美回眸》是历史回忆资料汇编,浆料收集整理历时十多年。援老就是援助老挝。入选文稿都经过摘录、压缩、整理,有些事件的时间、地点等经核实后有所更改。

  这本书的封底有卷目:第一卷百年兄弟情(援越抗法、援越经济建设等);第二卷血洒地下长城(二支队、七支队修筑坑道国防工事);第三卷筑起通天道(三支队修筑安沛飞机场);第四卷硝烟弥漫的铁道线(一支队抢修铁路);第五卷穿越热带丛林(四、五、六支队修筑公路);第六卷不对称的战争(16万高射炮对空作战,上下册);第七卷上册援老战场十二年,下册剑指长空;第八卷轶事见闻(航空兵、导弹部队、后勤、地方援越等)。有2卷有上下册,共10部著作。

  照片来自于铁道兵画册

  第七卷援老战场十二年。1954年7月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美国破坏协议的执行,在印度支那三国扶植亲美政权和极右势力,挑起老挝内战,并于1961年发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面对美国的侵略和亲美政权军队的进攻,老挝人民不畏强暴,在老挝人民党和“爱国阵线”领导下建立解放区,发展爱国武装力量,开展抗美救国战争。

  《硝烟弥漫的铁道线》这本书的内封、封底都写有二行醒目的话:献给援越援老战场牺牲的战友;献给43万援越援老老战士。

  43万援越援老老战士,包括援越抗美32万人,援老抗美11万人。

  据资料介绍,当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的我军部队,有陆、海、空三军中的工程、铁道、防空、通信、扫雷、后勤等兵种,主要为工程兵、铁道兵和高射炮兵的支队(师)、大队(团)部队。

  “援越援老抗美回眸”总主编是百夫长,他的原名是黄伯秋,原籍广西玉林,三支队战士,参加援越抗美五年,著有《军旅碎痕援越抗美》《广西与援越抗法抗美》等。黄伯秋用“百夫长”笔名可能另有意义,网上查“百夫长”,“就是统率百人的小头目”,这也是自我幽默一把吧。看来,他是肚子里很有墨水的人。 作为总主编,他是费了很大心血的。他是在负责“抢救”援越援老抗美的历史资料,人多力量大,参加“抢救”的战友越多越好,数以百计的战友为“援越援老抗美回眸”写稿,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从百夫长写的总前言了解到,他听说张金春收藏了很多东西,并且比自己多几倍,就给张金春寄来资料、照片,“滴水付出、涌泉相报”。张金春请他到荆州,他见张金春收集的资料照片几箩筐,真是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感觉自己“小巫见大巫”啦!张金春让他自由参观、任意拍照,送了许多资料照片给他,张金春送给他的,比他送给张金春的多很多,以少换多,使他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说起“涌泉相报”,张金春就是这样的人,一辈子热心做好事、热心为他人服务。他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做了好事有好事在”,这是小时候外祖母常叮嘱张金春的话,他铭记在心,总想到为他人做好事,做善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交往融造进步,共荣方有祥和:如果自私自利、“同行是冤家”弥漫世界,每个人都将孤独无助。历史和现实都是这样告诉人们的。这话说大了、说远了,把话说小点、说近点,互通有无,实现“双赢”,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这不,为了“抢救”的共同事业,张金春的第二部著作出版了,以百夫长为总主编的“援越援老回眸”的8卷书先后都出版了。《硝烟弥漫的铁道线》是8卷书之一。

  几千年来,人类文化都是靠文字传承,从未改变过。看着自己沥尽心血得来的成果,张金春感慨万分:“我能做成这样我已无憾……相比死去的战友人我要幸运得多。”

  中国古代哲人提出过“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因而也应该庆幸是,张金春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上“立言”了!

  当医生的张金春是的文章“干干净净”,用朴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铁道兵援越抗美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满满正能量!

  言于心,警于世。张金春的“立言”,其意义是深远的,不可低估,连同他的“博物馆”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张金春简介:

  张金春是原铁道兵2师7团卫生队副队长。1983年9月转业到荆州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历任副副院长、纪委书记。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五部委联合颁发证书,授予张金春同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光荣称号。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