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也是一位诗词爱好者。他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从二十多岁到七十五岁去世,以诗词记事、抒怀言志、诗友互酬唱和,存诗词60十余首,用诗词记录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家国情怀。诗风质朴、真挚,昂扬向上。这些诗词中,有多首写三线建设,直接、间接赞美英勇善战的铁道兵。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中战略地位很高的工程,党中央、毛主席高度重视,除铁道兵、铁路工人等建设者在一线战天斗地之外,还有科技战线的科研工作者亲临现场,排忧解难,帮助、指导施工生产。
华罗庚发现的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能够用于工农业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1965-1966年间,由国家科委组织、华罗庚担任顾问、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院校的师生,组成统筹方法战斗组,赴三线建设工地,试点、推广统筹方法。铁道兵政委吕正操、副司令员郭维城盛邀华罗庚到铁道兵部队。
图片
华罗庚在铁道兵部队授课
华罗庚一行多人,采取举办统筹方法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工地考察等形式,在铁路施工中推广、使用统筹法和优选法。吕正操在追忆华罗庚的文章中写道:“华罗庚同志来到工地,他不顾自己的腿脚不便,沿着凹凸不平的施工便道,到过许多隧道、桥梁工地,为广大干部战士和职工讲解统筹法和优选法。他以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解释高深的数学理论,深受大家的欢迎。他往往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统筹法,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同志也能懂得这一数学理论的梗概。他还亲临现场指导运用统筹法组织施工,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为西南铁路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载《人民日报》)
也是在这期间,华罗庚与铁道兵指战员同吃同住,走进营房和隧道深处,耳闻目睹了铁道兵艰苦卓绝的劳动,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受感动。一次,他看见战士站在没膝的泥水里打风枪,心疼得流下热泪。战士在隧道壁上刻下“华罗庚流泪处”几个大字,以示纪念。他曾满怀深情地评价铁道兵:“大家公认我是一个数学家,多难的数学题,我可能把它解出来,但是,我无法解出铁道兵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下面,是华罗庚写的三线建设以及铁道兵的四首诗词,真实记录了他在铁路工地的见闻与感受,以及对铁道兵战斗生活的真诚、深情的礼赞。
也建议中国铁建的荣史馆,请书法家书写这些诗词,陈列、展览于观众。
图片
西江月
赞铁道兵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今日梅花怒放,
明朝杜鹃满山。
铁道兵巧手绘蓝图,
彩虹铺上云天。
不畏艰难险阻,
何惧水深石顽。
十万大山已凿穿,
凯歌直冲霄汉。
【说明】在云南碧鸡关闻碧鸡关隧道、梅花山隧道凿通消息,有感而作。
图片
无 题
(一九六五年)
多去西南嶒崚地,
少来江南鱼米乡。
生身故乡非不爱,
更爱三线练人场。
【说明】作于四川省渡口市。
抒 怀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
山高天自小,
流激谷自深。
壁立千万仞,
中悬辟山人。
手持锤与钎,
脚踏悬空板。
先争立足处,
群山拦腰斩。
山头风自吼,
谷底涛自惊。
我心如磐石,
恐怖何由生。
渴饮凉开水,
饥餐冷慢头。
意气随风发,
干劲冲斗牛。
顶上天虽小,
胸中包乾坤。
脚下流虽激,
难比奔放情。
党志成我志,
党心成我心。
献身为革命,
众志已成城。
【说明】一九六五年十一月ニ十一日——一九六六年一月六
日去四川、云南搞三线铁路统筹,作于成昆线上的四川省甘洛县。
同心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发不同青心同月,
协力同心为祖国。
乌蒙山头同驰驱,
大渡河畔共栖憩。
浩瀚太湖心胸宽,
澎湃长江情意激。
一砖一瓦一根草,
云水风雷争朝夕。
【说明】此诗是作者写给他当时的秘书王柱同志的。
华罗庚赞铁道兵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