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00万年以前在地球的中更新世,不安分的欧亚古大陆不断向南增生,冈瓦纳古陆北缘微陆块不断解体,向北漂移,终于两大古陆板块发生俯冲碰撞。于是,地壳分层变形、加厚、隆升,就有了如今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而今,一群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与同样尚属年轻的青藏高原不期而遇、激情碰撞,在苍茫雪域绽放出一连串绚丽多彩的火花。这就是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年轻人的感人故事。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也是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就开辟了青藏高原通往西南及东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是西藏自治区连接川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大能力快捷通道,对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改善沿线投资环境,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建设,加快老少边穷地区扶贫攻坚步伐,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拉林铁路90%以上路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线路穿越高烈度地震带和地质断裂带,高岩爆、高地温、高地应力、软岩变形、冰碛层、风积沙、泥石流、坍塌滑坡及洞口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十分普遍。拉林铁路施工的难度之大、困难之多、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一点儿也不亚于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青藏铁路。拉林铁路建设工期紧,全线于2015年6月底开工建设,中铁十二局集团承担的是先期开工2个控制性工程标段之一、位于雅鲁藏布江桑加峡谷的巴玉隧道,2014年12月工程中标,他们当月就进场动工。既然是控制性工程,就不能拖整个工程后腿。而踊跃报名上雪域高原奋力拼搏的,就是中铁十二局集团拉林铁路指挥部里这样一些有故事的年轻人。
为着信念去西藏青年人固然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是各人却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志向。指挥部工程调度桑立通说他就是为着信念来西藏的,但他却经历了一段信念从建立到破灭再到重建的心路历程。小桑今年28岁。2011年,他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朋友介绍他去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小桑一听说要去的工作单位是央企,又与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对口,他二话没说就来了。他向往着在大央企干一番大事业!可谁知道小桑在公司脚还没站稳,公司所在地山西省会太原市的市中心都还不知道在哪?入职培训一结束,小桑就被公司派到山西中南通道铁路建设工地。工地在山区,小桑整天和修路的农民工在一起同吃大锅饭、同住简易工棚、同到工地修铁路。看看农民工,再看看自己,一身的粗布工服,一样的灰头土脸,哪还有大学校园里那个意气风发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模样?而离自己在大学就憧憬着西服革履的央企铁路工程师模样差距更是太远太远。太原?太远!他自嘲说,这正应了自己不远千里,来到太原了。要不然,无论老家山东临沂,还是自己小家德州,呆哪儿都比呆在这远不着村、近不着店,连人都少见的山区铁路工地强。理想的跌落,使小桑完全没有了在工地再坚持下去的勇气。他干了不到一年,决定自己试着到市场经济的大潮去自由冲浪。市场经济五彩纷呈,的确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机遇。这期间,市场给了小桑太多的选择机会,他也做了许多的尝试,学到了许多东西,直到在一家民营房地产开发公司,才算站稳了脚,做公司管理工作。然而,小桑在市场大潮的打拼中,总有种要么是单打独斗、要么就寄人蓠下的孤独感。没有了校园里的同学情,也没有了单位里的同事情、战友情。借用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国家外交,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似乎也同样适用。桑立通再次感到迷茫了,虽然他立于市场的潮头,大风大浪并没能将他淹没,但是他知道,他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需要一种归属感。他还在尝试着、追寻着。恰在这时,他从朋友那里听说,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现正在西藏修建拉林铁路。“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蒙古族歌手乌兰图雅的这首歌在小桑的心里陡然响起,他心里一下亮堂了。人们说西藏是人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他一直向往着去西藏。但是他心里明白,更重要的是他要归队,他要回到中国铁建队伍中来,这才是他所要的精神寄托,是他的归属。于是,小桑毅然决然地辞去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高级业务主管的职务,踏上了前往拉林铁路的旅途。不,他说这不是一次旅途,而是他人生的新的征途。从西藏林芝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路向西330多公里,便进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桑加峡谷区域。小桑一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被眼前的景像震撼到了。只见雅江两岸陡峭高耸的大山似乎都拼命地往中间的一点空隙挤压,压得谷底愈加深不可测,江水也愈加湍急,在大山脚下左突右冲,猛力冲刷出一条狭窄的通道,向着下游一路奔腾狂泄而去。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建在山大沟深、水流湍急的峡谷一侧半山腰上。他们承担着拉林铁路控制性难点工程巴玉隧道的施工。小桑2015年3月20日归队,指挥长和同志们对他的归来表示热情欢迎。根据他的专长,指挥长分配他担任工程调度工作。他二话没说一头钻到工地,了解施工现场情况,熟悉和优化工程调度方案,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调度安排组织施工。了解他的同志说,这回重新归队回来,小桑像是换了个人一样。有同志却明知故问:你好好的不在家乡陪在妻子女儿身边,却离家别子上高原;你好好地放着房地产公司高管职位不干,却在高原这荒山野岭无人烟的地方修铁路。图啥?小桑反问:你看看咱们指挥长白国峰、党工委书记王延福、总工程师乔志斌,还有你、我、他,指挥部每一个人,谁又不是从平原到高原?谁又不是离家别子?(笑:哦,没结婚的除外)他们图啥,你又图啥?小桑没有直接回答同事的明知故问,因为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的来的,那就是要发扬中铁十二局修建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的那股子“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再战川藏拉林铁路,续写高原新的辉煌!小桑说到他初到高原最让他感受至深的一件事,那是一次在藏区的路上,他看到几个虔诚的佛教朝拜者每走几步就双手合十敬天,然后四肢伏地,朝着神圣的寺庙方向长长地磕个响头,起来后再走几点,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伏地长磕头。他定定地看了好久,目送着他们这样匍匐叩首缓慢前行。他感慨地说,佛教信众有着多么坚定的人生追求,终生矢志不渝。我们中国铁建的筑路人也一样,有着坚定的人生信念!那就是中国铁建的企业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如今,我们无怨无悔来到西藏高原修建拉林铁路,不为钱能挣多少、住房有多大、职位升多高,只为早日建成拉林铁路,给藏族人民带来幸福安康。小桑在他写的一篇日记《我所理解的信念》里写道:“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所理解的信念,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为高原铁路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理想,从近了说,就是早日建成拉林铁路,大家平平安安、高高兴兴的回家去。往远了说,就是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筑路人的应有贡献。”笔者问指挥部的其他同志,高原缺氧、生活艰苦、施工艰难,你们为何而来?没有谁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也没有谁说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大家憨笑着你推他说,他推你讲,谁都不回答我的问话。你们不说,我可怎么写啊?我有点着急了,心急头便发晕。大家忙提醒我这里是高原,别着急上火,小心高原反应!笔者立刻恍然大悟:这就是答案!正如小桑所说的,党和政府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繁荣昌盛,把铁路线划到这儿了,不管是谁,总得有人来修路架桥,把这条线变成实实在在的路。高原就在这里,只要你来了,那就是在默默地奉献。大家从内地平原到青藏高原,从繁华城市到高山峡谷,只为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早日修通拉林铁路,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因此,只要在高原干着,个个都是好样的,人人都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