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先行者——李海文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先行者——李海文
 

  浓浓深情暖心田,殷殷嘱托催人进。6月5-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辽广播电视台汉语综合广播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主题系列报道,聚焦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负殷切期望,围绕我市近年来在林业、绿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民生、民族团结等领域取得的瞩目成效及好做法好经验、先进典型个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多侧面展现通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敢把沙漠变绿洲,这是一场人与沙的进退之战……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这首曾经在科尔沁沙地上流传的民谣,形象地描绘出恶劣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科尔沁沙地曾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画风景,由于过度开垦放牧,科尔沁区域内,天然林仅存378万亩,且多为次生林,森林覆盖率只有2.9%,历史上美丽富饶的科尔沁草原变成了令人闻之色变的科尔沁沙地。




 

  但却有这样一群治沙人,他们为了改变沙地面貌,不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不畏艰辛,顽强拼搏。在恶劣的环境里,治沙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重复着挖坑、抱苗、放苗培土……忍着蚊虫叮咬,餐食就着风沙黄土咽下,像战士一样守在沙坨子里,硬是用双手双脚将科尔沁沙地从“沙进人退”变成了“绿进沙退”。

  李海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盛夏时节,76岁的科左后旗查日苏镇塔班格日嘎查村民李海文像往常一样,来到林子里走上一圈,查看树木长势和土壤改良情况,看着远处的黄沙已经被逼到几近消失,他停下脚步,驻足良久,欣慰地说:“这是21年前我们种下的第一片林子,当年种的时候,这里全是沙坨子,可以说寸草不生、沟壑纵横,三级风沙便是沙尘暴。现在你看,地上都见不着沙子了。”



  2002年,55岁的李海文离开一线工作岗位“再就业”,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开启了他的绿色事业……李海文承包的荒山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查日苏镇塔班格日嘎查,李海文从来没有种过树,更别说是在专业人士都认为种不活树的地方搞绿化了。“当时看到生态环境如此恶劣,我就暗暗下决心,这个地方必须改变,想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前进,没有退路!”李海文坚定地说。



 

  想把1000多亩的流动沙丘推平是个大工程,首先得闯过两个关卡:平整地面和打井。为此,李海文雇来铲车,没日没夜地干活,眼看着沙丘被削平,没想到被困在了第二道关卡——掘地十米竟然打不出一滴水来!于是,不服输的李海文从周边村屯买水运到沙坨子里打井。他告诉记者:“因为远离村屯,只能买水打井、打地眼,十米没水就打十一米,直到打出水来为止,接着打第二眼、第三眼,终于找到了地下水源,看到了希望。在三年时间内,打了12眼电井。”



 

  就这样,李海文一家在3年时间里种植了11万棵树。冬去春来,荒山有了绿意,寒来暑往,“大漠变绿洲”成为了现实。李海文自豪地告诉记者:“种树堵住了风口、锁住了‘沙龙’、恢复了生态,如今,山青了、地绿了、树也成形了。”随着荒山植被的逐渐恢复,李海文还开始尝试培育适合沙地栽植的树种苗木。渐渐地,村民们被他的执着感染,主动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塔班格日嘎查人居环境逐年向好,林地里还时常有小动物出没,没有了黄沙的侵扰,地好种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5年,李海文再一次选择挑战自我,选择种植合适的经济林树种。“当时看到有的村种植经济林,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也有了新目标——打造千亩果园,为我们地区的老百姓种经济林提供经验模板。”有了这个想法,李海文便开始潜心研究沙地栽植果树的方法,总结出“挖一米深坑、栽植后回填营养土、当年浇5遍水”的沙地栽植经济林技术。如今,8年过去了,李海文的果园面积逐渐扩大到700亩,果树成活率超过95%。



 

  从2002年到2023年,李海文累计投入资金678万元,栽植杨树10万多棵,培育乡土树苗12种。在他的努力下,如今的沙地不仅有了绿色,还果香四溢……李海文告诉记者:“20多年来,‘永远的治沙,不停地植树’,这就是我的奋斗任务。目前,种树已经有了生态效益,为后人留下了绿地。下一步,就是让绿地变成‘宝地’,让经济效益进一步放大。”李海文如是说。

  有一位诗人写道:

  李海文就是

  绿化荒山路上的一匹蒙古马

  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往无前、吃苦耐劳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青山不言,绿水为证

  他用执著和汗水铸就了绿色屏障

  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如今,走进恒泰经济林园,一排排果树整齐列队,紫红的李子、鲜红的塞外红小苹果、黄灿灿的南果梨,在沙地里飘香四溢,仿佛金山银山就在眼前……



  五花八门的林型下,早已看不见当初的沙影……



  娇艳的胡枝子与大白杨相依为命……



  20年前的那眼老井深藏在绿草中,视乎分享着这片美景……



  红红火火的大辣椒吐出丰收的笑容……



 

  就这样,经过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的辛苦鏖战,一片片新绿在科尔沁草原迎风招展……




2000年科左后旗土地荒漠化类型分布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通辽市通过实施“双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采取造林种草、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全市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34.51万亩,以年均综合治沙200万亩的速度持续向前推进。



 

  治沙,是对科尔沁草原的抢救性保护,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扭转为绿进沙退的战略优势,让科尔沁草原有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基础。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30%以下盖度级的沙化土地减少了78万亩,30%——69%盖度级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573万亩,“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一去不复返,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积极向上争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1000万亩,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2%以上,固碳能力达到600万吨,蓄水11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通辽市重点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和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稳步发展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建经济林基地55万亩,其中: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水果类经济林5万亩;以文冠果、元宝枫、沙棘、榛子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50万亩,力争总面积达到450万亩。



 

  美丽富饶的科尔沁草原绵延千里、花香四溢、林茂粮丰、美景醉人,奔跑的马群、碧蓝的天空、可爱的牛羊是这草原上最美的点缀。如今这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是科尔沁人民几十年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绘就的神奇画卷。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科尔沁大地变了模样。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千里草原恢复了它的底色,草原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图片来自网络和协会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