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 】我的往事(114):穷则思变

 


 
网络时代,你能在网上找到任何你想要知道的东西。上网打开浏览器,用百度搜索查询“西海固”一词,只用时0.058秒,就可以在网上找到约19,300篇相关内容的网页,可见西海固的名气之大。然而,西海固的名气却同时和另外一个词紧紧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贫穷”。于是,从网上我最先知道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的,就是她的贫穷,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难道贫穷也是可以扬名的吗?将进西海固扶贫,我的脑海里总想着这个问题。
我印象中的贫穷农村,还停留在35年前的记忆中。那时我作为知识青年下农村,要去的是陕南秦巴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山村不通电,也不通公路,需要乘船沿汉江逆流而上90里水路,而后翻过一座叫好汉坡的大山,再走30里山路才到。小山村人均2亩山地半亩田。一个壮劳力出满一天工的工分值才4角8分钱,即使一年到头天天出工,一家老少六、七口,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元钱,每天才几分钱。再往深山里走,听说每个工值更少得可怜到8分钱,农民的温饱如何可想而知了。我就这样想象着,同为贫困地区的西海固,大概贫困莫过如此吧。
然而,走进西海固,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她无可奈何的贫穷,而是穷则思变的活力激情四射。几个月来,我们走遍原州区农村,只见山还是那座山,但是绿了;路还是那条路,但是宽了;屋还是那间屋,但是电灯、电视、电话都通了。近年来,原州区退耕还林60万亩,种植优质牧草20多万亩,封山禁牧之后,在东部干旱高寒山区出现了一片上百平方公里的云雾山天然草场,成为西海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今,原州区14个乡镇229个建制村全都通了公路,有的还铺了柏油道。农用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繁忙地往来穿梭,生活节奏再也不是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牛拉破车那般地慢条斯理了,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加快起来。“三电”的畅通,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建成,更使贫困农民一步跨入信息时代,忙碌一天之后,可以在家坐知天下事,天涯一线通了。
是的,西海固因贫穷而无奈出名,恰恰也因贫穷而倍受关注。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有力支持下,在铁道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下,在福建和宁夏对口扶贫协作支援下,在海内外许多团体及个人给予的大量捐助下,近年来,西海固贫困县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好改善。社会各界向西海固投入的不仅仅是巨额资金和物质援助,更多的是倾注了无尽的热情、奉献了无私的爱心,从而激励着西海固人民迸发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无穷活力。
炭山乡南坪村87岁的丁诚朴老人告诉我们,过去遇到干旱年景,庄稼地颗粒无收,农民指望着靠天吃饭都不成。为了多打粮,于是多种地,结果荒山越开越多,种地越种越穷。是呵,那是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呵。2003年,铁道部定点扶贫在原州区东部山区推广2500亩经济果木林种植项目。丁诚朴老人一家种了4亩果菜型经果林,红梅杏果树和间种的西瓜、辣椒长势良好。老人家高兴地说:“公家(铁道部)扶贫就是好!给我们果树苗、辣椒苗、西瓜种子不要钱,可帮了大忙!”他还说,“吃米不能忘了种谷人。西瓜熟了,你们一定要来吃西瓜啊!”
在一次原州区农业观摩交流会上,乡乡镇镇都有这样扶贫开发、艰苦创业的新亮点工程。2002年以来,铁道部连续三年共投入900余万元扶贫资金,对原州区基础教育、基本农田建设、舍饲养殖、蔬菜种植、经果林建设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原州区6个乡镇26个建制村3万余贫困农民直接受益。
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海固固然还很贫困。仅原州区目前还有134个贫困村21.8万农民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4个贫困村5.5万农民人均收入在580元以下。
往期回顾:

我的往事(101):对质对质

我的往事(99):调离安康

我的往事(91):巴山报道

我的往事(83):两次遇险

我的往事(50):神河印象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