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文汇报笔会集萃精选 :  《 山居偶记》



 
作者简介:朱雯(1911-1994),字皇闻,笔名王坟、蒙夫。
     上海松江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市人大代表。教授、硕导。著名翻译家、作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历任上海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师范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雯先生一生勤于笔耕,著作丰硕,发表作品170多万字,翻译作品500多万字。他以严谨的态度、流畅的文字翻译了《苦难的历程》、《彼得大帝》、《凯旋门》等世界名著,译本多次重印,深受读者好评。作为长期执教在第一线的教授、国内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朱雯先生在学术上艰苦拓荒,并以扎实、认真的治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代名师,德高望重。

文汇报笔会集萃精选:
          山居偶记
          朱雯
       莫干山这个地方离上海不算太远,往返也比较方便,但我久闻其名,却从来没有来过。这一回,若不是有位朋友在这里替我安排食宿,我也不会轻易决定到这里来的。作为避暑胜地,莫干山的确是名不虚传。我住的日子不多,可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星期里,最高气温没有超过三十度,有几天只有二十度左右,不但早晚很凉,便是中午也感觉不到蒸人的暑热。无怪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来开辟山径,兴修房舍,把这里建成一个避暑的地方。不过最初来到这里的,全是一些外国人,有德国的,也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的,他们有的是来传教,有的是来经商,反正都用最低廉的价格买进了一角角荒山,有的人还以最高昂的价钱抛了其中的一部分土地,不但白白地捞进了自己的房屋,而且还从中发了大财。帝国主义殖民者在我国进行的文化侵略和经济侵略,这里倒提供了不少具体生动的例证。继外国人之后,我国的官僚、军阀、大地主、大资本家、大流氓也纷纷上山来修建别墅,于是这里便逐渐热闹起来。到抗战那时,大约已有三四百幢房题.抗战期间,有许多被敌机炸毁了,留下来的只有一二百幢。解放以前,虽然大家知道这里是个避暑胜地,可是除了一些阔人,恐怕谁也不可能上山来观光,更不用说是来避暑了。解放以后,莫干山才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现在到这里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劳动者。特别是今年暑期,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了一批批大中小学先进教师来这里休息游览,更充分体现了这个避暑胜地确实已经真正属于人民了。
       人们来到莫干山,目的可不都是一样的。有的人来休憩疗养,有的人来游览名胜,有的人来采集动植物标本,也有的人来研究房屋建筑技术。原来莫干山上的房屋,有它的独特之处:既不像庐山那样集中,又不像黄山那样分散。庐山的别墅是多的,但大多座落在牯岭周围,比较集中;黄山的房舍不多,一般都分散在几个风景区,而莫干山则既集中在整个山阳,又分散在每个角落。层层叠叠,既像独立,又像毗连,而且都隐伏在苍松翠竹之间,一眼望不见多少个屋顶,更别提那房子本身了。而这些房子,更有一个特点,因为其中很多是由外国人按照各自国家的建筑习惯兴建的,所以式样不同,风格各异,确有不少足供参考借鉴之处。有个地方叫做"屋脊头",那里有六幢住宅,连成一片,可是风格和式样全不相同,而且外形设计和内部装潢都极讲究,上山游客总免不了要去观赏一番,从事建筑工程的人,自然会花更多的工夫去观摩研究了。
       莫干山的名胜,依我看只有一个剑池。相传二千多年前,春秋时代,吴王阖间曾派干将、莫邪夫妇到这里来铸剑,他们用这里的池水来淬火,用这里的山石来磨剑,铸成了一对锋利的雌雄剑,宝剑铸成以后,吴王却把干、莫杀害了,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这座山命名为莫干,把铸剑的水池叫做剑池,磨剑的山石叫做磨剑石。
       剑池的丽景,主要在于瀑布。论气势,黄山的人字瀑和庐山的三叠泉都要比这里雄伟得多。但是,剑池也有剑池的特点:小巧。人字瀑和三叠泉都要求远眺,你得站在几里之外,远远望去,才能看出它的气势来:"飞流疑挂玉,溅沫似喷珠"。挨到近处,反而看不着全貌。可这里的瀑布,却适宜于近观,你站在它近旁,看水流一个折叠、一个折叠地冲将下来,宛似银河倒泻,晶帘映崖,一条白练,挂在你面前,有时连檬檬的水沫都会飞溅到你的脸上,这种亲切之感是黄山、庐山的瀑布所没有的。对山有个"观瀑亭",大家都上那里去眺望剑池的瀑布,其实你从"观瀑亭"望过去,只见一泓白水,几曲朱栏,简直不大像是什么垂瀑了。如果几天不下雨,别说远望,便是近看也没有个瀑布的踪影。山居十日,我们曾去过几回,只有一回是尽兴的。那天乌云压顶,骤雨倾盆,我们站在"观瀑桥"上,听着呼呼的风声,沙沙的雨声、隆隆的水声 ,戛玉枞金,真正领略了剑池的佳趣。
       莫干山的胜景,既不在层峦叠嶂,也不在飞瀑悬流,而在于满山都是丛篁修竹。浓荫似海,一碧无垠。山上虽有翠柏苍松,但都不若竹林之多之密,有不少竹径,依山而上,夹道修篁,把日光筛落下来,金彩鲜新,頗叹观止。有时一,金彩鲜新,颇叹观止。有时枝头吟蝉,林间噪雀,倏然飞起 划过当空,更显得清旷绝尘,极呈天趣。一九五二年七月陈毅同志入莫干山探视病友,"喜其风物之美",写了莫干好七首。其第一首就把这个特点给说出来了。诗云:"莫干好,遍地是修篁。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风尾罗拜忙。小窗排队长。"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