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岁月留痕又“青春”:五十年后重相聚

  趁着清明节同学们回家祭祖的机会。分别五十年后的同学聚会在王家湾。

  五十年前 ,我们相聚在宁乡十中,那个年代,家乡的教育还不是很发达。能上高中的同学也是聊聊无几。我们班一共三十六个同学。青春正茂的时候,相聚在献宝台宁乡十中的教室里,共同读书的岁月终身难忘:我们都是走读生,离学校三公里、五公里的同学,天不亮就得起床,吃点剩饭剩菜,背着书包走路上学校。那个时候家里都很贫穷,大家穿着都破旧朴素,特别是冬天,寒风刺骨的时候,走路去上学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坐在教室读书的各位同学,人人十分刻苦努力学习。

  当时教我们数理化的老师都是宁乡的名师,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那个时候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因为没有高考,也就不要围绕高考分数指挥棒去死读书。德育教育主要深入社会实践,去学农基地的茶场开荒种茶、摘茶,去稻田里插秧收稻子,男生女生都是一把好手,汗水洗刷了心灵,锻炼了身体。教室里书声琅琅,银铃般的读书声至今在回响在耳边。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背得滚瓜烂熟,至今同学们还能背诵出重要章节。那个时候学数理化也生动活泼,不像现在的死做题,死刷题。记得我们学物理,学电工部分,把理论知识学完后,我们把电容、电阻、导线、喇叭等原件自己动手组装,当每个同学组装完后,一通电,喇叭里发出声响 。这才是真正的课堂作业。记得语文课学《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调查报告类型的文章,语文老师教我们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提高写作技巧知识之后,接着去我们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龙嘴头生产队实地去调查。每人写一篇调查报告作文。这样边学边实践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学们聚会时都说,比现在这个死啃书本知识好得多。我们当时最喜欢的体育课,打篮球、打乒乓球、跳绳、做广播体操,兴致勃勃,青春活力四射。

  二年的高中学习生活,一转眼就过去了。毕业时同学们难舍难分的镜头历历在目。女生们泪花在眼眶里转圈,男生们沉默无语望着女生们不想离开。在巷子口街上恋恋不舍,不想就此分开,大家心里明白,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其中一位执明同学说:我们大家到各位同学家串串门子。这个提议,同学们一致同意。我们走山路、走小路、走田埂路到方圆五平方公里内的同学家去认认门。记得各家各户同学家都热情招待,吃了芝麻豆子茶,吃了柴火灶坑里煨的土鸡蛋。那个年代的同学是多么的纯真实在。

  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机遇命运发展因人而异,为国为民为家庭,把青春奉献。三十六个同学在我们铁道兵部队的就有5人,青春在军旅岁月里放光芒;当人民教师的也有好几位,园丁浇注教育花朵,桃李满天下;在政府工作的,执政为民、清正廉洁,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在企业工作的几位同学 ,出谋划策,当家理财,为产品销售,为企业管理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农村土地上耕耘的同学,起早贪黑,播下春天的种子,收获秋天的果实,辛辛苦苦劳作,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流下辛勤的汗水。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尽管重聚时,我们已白发从满头,但大家的精神面貌依然阳光,聚会时谈到最多的是:国家强大了,国民奔小康了,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呈现出国泰民安的景象。每当谈及各位同学的家庭时,大家都露出幸福的微笑,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儿孙绕膝。虽然大家已经是“70”后,退休的同学们大都是家庭后勤部长,买菜做饭,整理家务,接送孙辈上学,依然每天忙碌着。同学们业余时间唱歌跳舞,散步打球,吟诗作画 ,上老年大学……老年生活过得很充实。

  聚会时间短暂 ,友谊地久天长。愿各位同学天天开心快乐!愿大家健康长寿。

  2023年4月6日于长沙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