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专题】回望密云情(原创首投)
沙(京)通铁路线——这条从北京昌平经燕山山脉进入东北的第二条铁路运输大动脉,由铁道兵部队承建。
1972年开春,铁13师受命,在完成襄渝铁路线扫尾工程后,立即转战“沙(京)通线”,承担昌平至密云段铁路施工任务。
安营扎寨,谋划先行。铁13师迁移北京,师部机关设在何处,一时有几套方案。在北京市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密云县委领导主动提出,欢迎铁13师师部设在密云县城,并表示克服困难,为部队顺利进场提供一切方便。会议对密云县委的请求,一拍即成。
当时的密云县城很小,古老城墙依稀可见,高楼寥落,平房一片。城区以鼓楼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街,商业网点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大街与西大街交汇处。弱小县城,要容纳一个师级机关,困难可想而知。
为了迎接子弟兵进城,密云县委县政府的积极行为,令人钦佩。他们率先带头,腾出全部办公区域给部队的司令部驻扎,县商业局让出机关大院欢迎部队政治部进驻,县物资局腾出地皮安顿部队后勤部。许多县直机关纷纷搬到狭小的民房办公……瞬间,腾地腾房迎亲人,深情厚谊掀热浪,一派忙碌气氛弥漫整个密云县城。
那年,师首长率领的先遣队来到密云,远远看到许多“热烈欢迎英雄的0245部队进驻密云”的横幅标语(铁13师代号0245),他们个个心里涌起阵阵暖意,深深感觉密云人民火一般的热情。当听到县委、县政府领导介绍关于我们师部机关的入驻方案,特别是部队干部的家属子女就业上学的落实,更是感慨不已,顿觉春风迎面扑来。
一时间,铁13师的先遣部队进驻,呼啦啦地竖起了司令部、后勤部和招待所等幢幢大楼,盖起了大礼堂,建起了许多崭新营房,修起了沥青和混凝土路面,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古老县城犹如注入股股清流,活力四射,生机勃勃。
1972年年底,铁13师大部队先后沿着“沙(京)通线”展开,所属各团除63团驻扎在怀柔县城外,其余四个团分别驻扎在密云县的石城、溪翁庄、古北口和不老屯等乡镇。铁路线的全面开工,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也给当地百姓拓展了就业门路,军民情谊恰似顺西南而下的潮白河愈来愈深,愈来愈浓。
1973年5月31日,铁13师师部正式入驻密云县城,直至1979年9月迁移至北京市朝阳区东坝。
铁13师部队数万名指战员进驻密云,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倾情相待,保证了部队的副食品及其生活用品等等的及时供应,创造了良好的施工和生活的外部环境。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是部队完成铁路建设的有力保障。同时,众多的人流物流和建设的投入,全面拉动了密云的消费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密云期间,铁13师除完成“沙(京)通线”昌平至密云段的铁路施工任务,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植树造林、农田改造、兴修水利,城乡建设等等富民工程,特别是1976年先后发生的古北口地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的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唐山大地震波及的密云水库抗震固坝,以及金沟围堰工程的抢修抢建,铁13师以主力军的姿态积极参战,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不朽乐章。
半个世纪过去,密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铁二代、铁三代,而更多的我们早已告别密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铁道兵也随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复存在。但铁13师与密云人民结下的鱼水深情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年逾古稀的老战友们每每相聚,都情不自禁地把话题集中密云,拉向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父老乡亲。多少年来,成群结队的老战友从五湖四海云集密云,寻觅当年的驻地,追溯岁月的情深,更为密云今日的迅猛发展感到无限欣慰。
密云,已成为我们心心念念的梦乡。
2021年9月27日
作者简介:
叶佩华,1965年入伍,曾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先后任铁13师特务连电台台长、师通工连指导员、团通信股股长。随部队在密云工作生活8年。转业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工作,2010年退休。
万广水,1972年底入伍,曾任铁13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等职。2011年退休。
图片说明:
1、第一、第二张图片来自网络
2、第三张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