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年轮——一个技术员的从军经历(五)



年轮——一个技术员的从军经历(五)


  第五章 整编以后

  一、整编到施工团

  1980年,军委决定大裁军,在未采取最后措施时,铁道兵于81年底,部队进行了整编。

  给水发电营五连配合两个施工团的两部分队伍,分别归属所服务的施工团。

  五连部在锡铁山部分部队就地归属34团,我们泉水梁电站所有人员归属33团。我们所有人员由二营八连管理。

  在师直属单位管理下,条件好一些,住得起码是营房。下到团里后,尤其到施工连队,感受到一线连队的确辛苦,班排常年住帐篷。

  棉帐篷就是薄薄的一层毡子,夏季能晒透,冬天保暖有限,高原四季刮风不止,帐篷不断发出砰砰的声音,要学会在那个环境安眠。

  二营八连在以前叫过十连,那时一个营还是五个连队。后来缩编成四个连队,称为八连。八连是二营几个施工连队中的机械连队。对全营提供技术设备保障,各种施工机械由他们管理和操作。如开空压机、通风机、小型发电机、供水管道、电工工作等。各连队在施工时,需要机械配合时,他们人、机去配合。

  八连连部、会议室、大饭堂等为干打垒房子,因为机械设备多,都要入库,机库也多。

  八连还有大的厂房,当年青藏线二营段路基的混凝土涵洞管道,都是这里浇筑加工。有提供蒸汽的锅炉房,封闭的地下蒸汽池,使混凝土快速凝固,运输用的吊装天车、机加工设备如车床、钻床、电气焊机 ,发电机组,施工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种类繁多。

  因我多年一直负责电站的大机组,虽然来到八连,感觉只是挂在这里,八连有什么设备,我也没有过问。有时,连长、指导员晚上连务会没什么内容可讲了,应连长要求,晚上安排讲讲技术课,使战士们免得空虚。

       作为技术人员,我也要负责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

  记忆最清的有两件事:

  一次,有台配有汽油起动机的发电机组发动不起来,副排长来找我。也不知是故意考考我,还是他们真弄不好。

  故障是起动机拉不着,带动不了柴油发电机组。

  我告诉负责的副排长,把汽油起动机两根高压线互换一下位置就行。经他变动后,当即拉动起动机就着车了。

  其实,我也没用过这种设备,经验告诉我,常用的设备不会有太大毛病。处理故障,从最简单的方面着手,不要复杂化。

  这台设备肯定是用过的,仅仅是有段时间没用而已。当年农村耕地的老拖拉机就是那种启动形式,应该很皮实。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起动机那两条发火的高压线,插错了位置就启动不了。说不定是哪位好动的战士,改变了位置,才出现以上故障。

  我在大学学的是内燃机专业,知道这种启动汽油机的工作原理,虽说是没有亲手操纵过,八九不离十。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吧!

  还有一次,配属石渣场五连的一台发电机组发动不了,战士们又玩不转了,派人来车把我拉去解决。

  我过去看看了看,此机组是四个缸的汽油发电机组,油路没问题,试试高压也有火,就没大问题。

  让战士把火花塞拧下来一看,烧蚀的间隙太大了,发火弱乃至发不了火了,当然启动困难。我拿起火花塞,挨个把金属钩在发动机缸头上磕了磕,调整到认为合适打火间隙,让战士们装上后就能发动了。

  机械设备,要定期保养和更换备件,火花塞使用到一定时间需更换,否则烧蚀严重,不打火或火弱了。实际上,施工连队没有专人负责,往往不注重平时维护,不坏不修。

  在战士们认为很神奇的事,其实就是懂得原理就知道从哪里下手来解决。毕竟我是学发动机的,汽油机就是电路和油路,柴油机就是油路而已。思路清晰一点,略有些经验,问题都能解决。

       很多知识是在学校学了一部分,到工作实践中还要不断学习,扩展知识,同时吸收他人经验,才能广开思路,积累经验。以应付突然发生的故障。

  有一次坐车出去,土路路况不好,司机说发动机油底壳漏机油了,青海地广人稀,半路怎么办?我说,你用肥皂堵上就没事。司机照办后,果然开到目的地。司机说,这个办法真好!

  其实我经常看一些别人的机械修理经验,以备急需。这就是从书本学来的,就用上了。

  二、接触枪

  “当兵不摸枪,白穿绿军装”。只要是兵,就应该摸过枪、打过靶,才敢说当过兵。

  铁道兵是技术工程部队,主要工作是完成工程任务。但是只要是兵就要会用枪,连、排指挥干部配有手枪及装备弹七发,技术人员不用配枪。

  班里是有枪的,站岗时也要配枪的。

  除平时每天的军容队列站岗外,每年也要有打靶和投弹训练,一般在冬季工程停工之际进行。戈壁滩上宽广辽阔,找个地点做好防护,组织全员打靶、实弹投弹训练。

  训练时间短,对战士打靶环数没有野战部队那么严格的要求,主要还是感受感受。毕竟工程部队军事训练时间太少,军事技术素质不高,可以原谅!

  一次在五连文书处,见他办公时桌下脚踏手榴弹箱,他负责掌管武器弹药,把整箱手榴弹放在脚底下,胆子真不小!

  曾和刘副连长玩过一次枪,我们俩人拿了冲锋枪和手枪,到营房后不远处戈壁滩的一个坡下,打打靶标。正好看到远处一群麻雀飞起,打了一梭子,也没见麻雀掉下来。

       在部队这几年,唯一配过一次枪。

  那是1981年冬季进行大练兵,各连队练队列、走方队,还要进行紧急集合训练,以加强军事素质。

  团里也给我配发了一支五四式手枪,备七发子弹。平时我不像连、排长们扎腰带和战士们操练。但这次军事训练中也要扎好腰带,参加诸如紧急集合,队列等训练。

  有枪就是能壮胆!

  晚上,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拉练,黑灯瞎火,手里拿着枪真壮胆,心里果真不害怕。

  平时配枪的连、排长们手枪也就挂在墙上,除非有活动才挎起。我平时难得配枪,反而有些提心吊胆成了负担。枪支是有号码的,平时总怕丢失,那可是惊天大案。

  也好,几个月后,大练兵结束,枪收回了,我也就踏实了。

  三、在33团部驻勤的几件事:

  划归33团后,因还有一台大型发电机在师仓库,33团决定利用这台大型机组建一个电站,集中解决团机关及四营、团仓库、汽车连、机械连、修理连等附近连队用电问题,取消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小发电机。主要任务是供机关办公和施工用电,夜间照明。

  我带几位战友到33团部指导建电站,大土方工程由施工连队做,我们仅仅负责安装调试和运转。

  这个工作是团装备股主抓,我住在装备股,几位原来的老兵过来发电,还配有一位炊事员,几个人自己做饭。

  有一天,吃饭时吃面条。除北京以外,吃面条都是热汤面的多,没有像北京一样吃干面的。我介绍北京吃面方法和习俗,我说喜欢吃硬硬的面,有咬劲。

  炊事员小李是山西兵,做面食拿手。给我做了一碗面疙瘩,赶的厚厚的,切成方块,加之高原水温开锅也就70、80度,所谓煮熟后,咬开是白茬,吃完这碗面疙瘩,腮帮子都是酸的。

  正常发电后,装备股也有几位电力工程师,留下了几位战士运转操作,我就回老连队了。

  后来留下的一个战士发生了事故。

  是一位湖北79年兵,是原来33团属下的。据说,找老乡要了几个雷管来玩,在手里把雷管捅爆炸了,当场把手指炸掉了好几个,成了残疾人。

  据说,这个战士家境不好,父母残疾,他作为残疾人退伍回去,如何是好?对象据说也吹掉了。不遵守纪律要付出血的代价,有些人就是不听。

  安装发电机组过程中,附近四营某连队一位河南籍副指导员知道我是搞电的,说他们连队的电磨一直用不上,请帮忙给解决解决。

  电磨是铁道兵部队各连队必备的生活设备,在青海,由于不能种菜,经常吃不上菜。豆腐、

  豆芽就能暂时解决下饭问题。电磨不能动,则影响全连战士们生活是个大事。

  电磨的接线是由团直属机械连电工班干的,说请他们看了几次,也解决不了。施工连队自

  己没有电工,用电笔验查有电,但电机就是不转。

  我带装备股一位新毕业的技术员做助手过去看了看,室内接线都符合规程,三根动力线接过来,接下面的电磨上。但是合闸就是不转。

  我用电笔在电闸的上端、下端试试,都有电。用带去的万用表一量,发现问题了。

  正常的情况下,三组电压均为380伏才对。而这组数据,不正常了。二组电压正常,一组为零。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接线电工故意搞的。一般外行拿电笔试,都是有火的,找不出问题。只有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才能判断出问题所在。

  电工从电杆三相线上仅接了两相电,但用了三根线接入,其中两根线从一相线上引出。所以你在电闸入口,用电笔试是查不出来的。

  我马上明白了,这是机械连电工人员恶作剧,欺负人家连队没有电工。我到附近的机械连里,没找连部,直接找到电工班,和电工班长说,施工连队也不容易,给接上吧!

  电工班长一看,就知道遇到明白人了,很给面子,马上安排人去给解决了。

  班长和我说出原因,给这个连队干活,想要一块肉改善一下,可是该连炊事班就是不给。

  因为情绪,电工在电杆上做了手脚,难为了他们。

  有人说当兵的都能喝酒,其实也不然。每个人的酒量不同,酒精耐受程度不同,和遗传是有关系的。

  我在部队没少喝酒,但不敢冲上去,因为没有酒量。

  一般来说,做做样子而已,实在躲不过就耍点赖,打马虎眼。大多数时,运气好,不会喝多。

  一次春节,主要干部趁冬季停工,回内地探亲。我和冯副连长在家。连队杀猪过节,晚上,我们说喝点酒吧!

       不敢特殊化,仅让炊事班做了一个菜。我们两个都不胜酒力,那位五大三粗的山东汉子也不灵,连一两酒都没喝完,我俩就觉得晕头转向。

  在团部,一次随科技股战友到修理连,在他的湖南老乡处用餐。因为不胜酒力,仅喝点佐餐葡萄酒竟喝的难受,在战友搀扶下就近倒在附近的床铺上。

  一会儿工夫翻江倒海,该床铺主人拿着脸盆为我接呕吐之物,给这位素不相识的战友添了麻烦。

  过后,因为驻地离团部较远,和修理连也一直没有工作关系,再也没有到修理连去过。

  后来仅知道,帮我收拾的是73年入伍山东东明籍的一位技术员,他当时并没有参加我们聚会,名字不详。打听一阵,也不知对方是谁。

  多年过去了,直至部队裁军改工后而我回到地方多年,那位不知名的技术员战友的音容笑貌时刻印在脑海里,不敢忘却,总想有机会当面感谢一番。

  2007年左右,在网上战友群里曾打听这位战友,终于从一位未曾谋面的山东战友那里打听到一些消息。

  他说33团修理连有个技术员,是他同乡。后来到了山东昌邑工作,不知道是否是他?并给了这位战友的工作单位及电话,但说,其工作单位可能倒闭了。

  2013年,在石家庄市鹿泉县曾经的老部队,暨现中铁建17工程局3公司的驻地,和老战友会面时,再次打听该战友。

  他的山东老乡明确告知,此人叫师廷领,已从工程局调回潍坊市昌邑县。

  2014年,准备到威海度夏,要经过的乌荣高速路过昌邑,机会来了。

  在网上做了功课,先了解昌邑县城概况及行车路线,还有其原单位状况及位置。一查,企业早倒闭,仅查到原企业地址。但为完成夙愿,不管能否找到本人,昌邑必须要去!

  在高速路口下来,到了昌邑县城,找到其单位原址,果然已作他用。

  幸运的是看门人是原企业职工,还认识我的这位战友,并有其电话。

  县城不大,经联系,师廷领战友匆匆赶来,我一看此人还是当年的样子,就是随着年纪大了,人发福了。我一下子认出他。但他却没有印象,表示不认识我。况且,现在诈骗案件太多,师战友对此事似信似疑。

  我讲了找他的原委,讲了部队的情况,受邀到了他家小坐,赠送了老战友一箱新疆战友酿的“铁道兵酒”,以示敬意。

       逐渐谈到了青藏铁路、熟悉的部队驻地、熟悉的首长和战友等。而提到当年让我铭记终生的这件事,他却丝毫没有印象。

  定好宾馆后,师战友带我和老伴参观昌邑市容,浏览了老城区、新区、花博会昌邑会址等。

  山东人好客是出名的。

  晚上,师战友请客,邀几位连襟作陪,我和大家讲了找战友的目的:就是为了感谢30多年的一面之交,和找他的经过,总感觉不当面感谢会遗憾终生。

  师战友好事做的多,根本就就记不住这件使我铭记一生的小事,反而更让我感动!

  可对我来说,给战友造成的麻烦终生不能忘,必须当面感谢以了夙愿。

  那天,不胜酒力的我也发挥了一下,在山东的酒桌上喝的昏天黑地。可能是老战友拿出了他的家藏好酒,的确不上头。更佩服师战友的酒量,白天就曾在喝,晚上为陪我继续战斗。

  第二天,果然一点酒后的后遗症都没有。

  师廷领战友一早来相送,依依惜别中,我继续奔向海边目的地。
       此行还了愿,了却了多年的心事,心情格外轻松。

  个人简介:

  古庆辅,北京籍,出生于1951年12月。

  1976年天津大学毕业入伍到铁道兵七师,参加青藏线一期工程建设。

  先后在给水发电营和33团任技术员,主管大型发电站技术工作。

  83年10月转业。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