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我的往事(76):退伍入路

1976年4月4日,我退伍离开部队。军列行至西安,我托战友大毛将我的行李箱带回家,我下车到西安姐姐处玩了几天才回安康,赶紧去县武装部报到。我当兵是从旬阳县武装部走的,因为父亲这时落实政策已经调回安康地区卫生学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家也搬回安康,所以我退伍后可以由安康县武装部安置。
武装部的退伍军人接待站设在离武装部不远的汉江大桥头的汉江饭店,负责接待退伍军人登记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登记完之后我跟他打听今年退伍军人的工作安排去向如何?谁知他说他也是今年退伍军人,是来主动在武装部帮忙退伍军人接待的。再一聊,原来都是铁道兵战友,他叫陈洪学,是从铁道兵13师退伍的。后来我们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工作,一起培训培训,在同一间单身宿舍住了好长时间,直到现在还一直有联系,这也是一种缘分。
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期间,我最急切地想与老同学、老朋友聚会。我最先去见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下乡插队都在一起的李明。我离开插队农村之后不久,李明也离开农村,招工到安康地区五金公司工作,他从小就喜欢装配收音机,鼓捣修理电器,现在已经是五金公司电器维修部的负责人,在电器维修方面可算是安康业界的大拿。
同一知青组的秦总建也只在流水中学上了一学期高中,就转到安康中学。1972年高中毕业之后招工到了石泉水电厂,现在是厂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秦总建知道我退伍回来,约我和李明去她那儿聚聚并参观电厂。在水电厂竟然意外地遇到十多年未见同院一起长大的发小齐庆华。庆华比我大一岁,她父亲是安康行署副专员,母亲王淑珍阿姨曾和我家住对门,我母亲经常跟王阿姨学习缝纫机技艺,那时家里买缝纫机的还不多,我母亲还是看王阿姨家先买了缝纫机,便也买了一台。小时候男女孩子其实并不一起玩,我倒是跟庆华的哥哥兴华、弟弟建华一起玩得多。兴华是初中67届学生,比我高一届,文革不上学期间,常去城外郊野河里钓鱼,有一次我们也跟着一起去张滩钓鱼,钓鱼回来在他家煮鱼汤吃。
从石泉水电厂参观回来不久,秦总建因为父亲退休回到山西临汾老家,她也调动工作回了山西临汾老家,临汾地改市之前,在县级临汾市文化局任局长。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时间里,我在家把当兵几年没给家里做的家务活全补了回来。先是买来木工工具,利用家里现有的木板给家里做了个新碗柜,换下了已经用了十多年的简易旧碗柜。父亲到木材厂买回半立方木材,请木工做了大衣柜,我买来清漆和一种叫哈巴粉的颜料自己给大衣柜涂油漆。还把家里的被子全部拆洗干净。那时没有洗衣机,全是泡在木盆里用手洗。
一天,父亲打听到安康日报社有退伍军人接收名额,问我是否愿意去报社?我立刻想到在部队团部报道组的工作性质,因为经常要下连队采访,常常要睡在连队不那么干净的公用床铺,而我在团部的宿舍床位又经常有别的上团部来人睡,两头都很不舒服。如果去报社工作,我想是不是跟在团部报道组的工作没什么两样,一是报社天天出报,写稿任务压力很大;二是地方报社记者当然要经常下农村采访,食宿是什么样可想而知。于是我告诉父亲不去报社。
当时安康除了当地的企事业单位之外,还有两家国家部委直管的大型企业,一个是正在修建安康水电站的水电三局,隶属水电部;还有一个是正在筹建负责襄渝铁路和阳安铁路运营的安康铁路分局,隶属铁道部西安铁路局。跟陈洪学聊天,他倾向于去铁路,理由是铁路就在安康,工作稳定。水电三局等安康水电站修成之后,肯定还会搬到别的地方去修建水电站。这个理由充分,于是,我也选择了去铁路。
但是也有人倾向于首选水电三局。理由是水电三局是个厅局级单位,铁路分局只是西安铁路局下属的一个县处级单位。听李明说,当年退伍的有一个是他认识的同学,好像是姓王。等待分配工作期间踌躇满志,说一定要去水电三局。当时水电三局机关在安康雷神殿附近路东的一座新盖的大楼里,这个同学信心满满地说,他进了水电三局,不出三个月就要攻进这座大楼。但不知后来这人是不是真的进了水电三局机关,干得怎么样了?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