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这里的变迁与永存



 

  我曾先后三次于不同的年代赴前有“照”(池塘),后有“靠”(青山),旁有“抱”(青山绿水映照环抱)下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居一一一韶山瞻仰膜拜。

  烙印着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时代变迁所彰显的不同的景象在我的脑海里轮回萦绕,画面时而庄严肃穆,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商海入潮……

  第一次赴韶山,心里边怀着朴素的感情而行。那时的韶山虽然偏乡僻壤,却名满天下,盛名不胫而走。虽然交通不算发达便捷,饮食起居条件显得清苦简陋,但执意前来瞻仰酷似朝拜的国内外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流却风雨无阻,门庭若市,如波涛涌动,络绎不绝……那个时候,人们的收入不丰,消费意识多显暗淡,旅游心态似乎是零界度。但是,胸佩领袖像章品级规格高低不一的官员与普通百姓都怀着景仰心情,脸上写着笑容,胸中刻着虔诚,眼睛透着恭敬,行为显着执着,充满希望而来,收获满满而去。如果须对那个时代的韶山作一番评论的话,是否可以说:政治环境强势,思想氛围浓烈,精神风貌俱佳,民风习俗庄重,人际关系平和,社会风气高尚,完全可以说:那里是一个充满了阳光、希望和芳香的一块净土,那里是一个令世人向往的地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笔者第二次,第三次来瞻仰这个曾经留下足迹,崇拜和信仰的地方,是怀着一种新奇,渴望与充满了期待的心绪而至……这还得从一则媒体的报道说起:记得一则媒体报道一位西方记者韶山之行所发生的故事。也许是这位记者怀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来到韶山,并与一个名为毛家饭店的老板娘攀谈(那里的许多饭店都崇尚伟人效应,祈盼沾些“灵气”,所以,大都喜欢冠以“毛家饭店”之称。其实,多家饭店的主人并非毛氏家族),记者问: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的饭店生意如此兴隆,那么,请问:假如毛泽东在世,你能在这里开店营业吗?老板娘爽朗从容应道:记者朋友,你问的好啊!假如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许我不会在这里开店做生意;但你要知道,假如我们的国家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和中国共产党把我们穷苦人解放出来,恐怕我这把老骨头是不会活到今天的,我哪还能在这里开饭店呢!

  三次来此,感慨异同有别,但崇敬伟人之心永固。假如对韶山的印象做些比照,我的印象和看法是:我看到了韶山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听到了韶山快速前进的步伐,我睹物思情,见证了韶山焕然一新的快速发展面貌.

  韶山处处靓点频现,今非昔比,生机盎然,处处彰显出改革开放浓墨重彩的闹市繁荣景象,令人耳目一新,昔日的僻壤之乡完完全全的被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规模所覆盖。这里处处人稠物攘,比比闹市簇拥,广告霓虹披彩迷人,为背靠韶峰,青山绿水环抱下走出来的东方巨人毛泽东的故居绘制出了江山多娇的另一幅更加吸人眼球的美丽画廊。正如一位中央领导来韶山时有感而喻:“韶山天随人意变,花伴人意开,天随人愿”。

  这两次韶山之行,映入眼帘的是:交通四通八达,宽敞顺畅的大道覆盖了昔日里蜿蜒曲折的小路;新潮林立的大厦高楼取代了昔日里低矮陈旧的瓦房茅屋;琳琅满目的商品,繁华似锦的闹市淹没了昔日里熙熙攘攘的购物角落,摊位与旮旯;舒适典雅的星级酒店宾馆与休闲饭庄酒楼和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一条街,替代了昔日里多显清苦与杂乱的饭馆旅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平台,填充了昔日里人们文体娱乐的环境和设施空白;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新潮彩色服饰,完全取代了昔日里青一色的蓝黑的陈旧底片和镜头。

  三次瞻仰韶山,次次收获新的启示;三次膜拜韶山,三次经受沐浴洗礼。说到韶山的变,是韶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指数日益幸福滋润,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和人文素质不断的升华提高,韶山的山山乡乡改天换地,呈现出勃勃生机。韶山不仅仅是深入了人心,韶山更融入了社会和世界,场面更大,人流更多,范围更广,领域更阔,为伟人故乡迎来了更好的思想引力、发展空间与机遇。我想,这种变化才是对伟人的告慰,才是对人民的汇报,才是对社会的责任。说到韶山的不变与永存,那就是——伟人毛泽东的高大形象和魅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永远都是耸立在人民心中和这块热土地上的一座丰碑,是镶嵌在湘土大地上的万年青松。

  纵观今天的韶山,我看到了在传统的基石下正在打造创新的发展平台和未来,正在伟人思想的感召下,阔步迈向新的阶段,新的高度,新的时代。

  

  ——“三赴韶山心灵有感”包金亮写在九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