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衡1930年11月生于江苏苏州,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年,施仲衡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同年11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他被选派赴苏联攻读地铁专业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地铁专业第一人。
1959年回国后,他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并担任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副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地铁建设和设计单位的顾问。1965年,他调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八宝山附近进行明挖法试验段工程,引领了我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的建设。
据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报道,当时施仲衡带领一批技术人员与铁道兵59团一营战士,经过近3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完成了500米试验段工程建设,从地铁各个环节入手,做了大量科研工作,以验证施工方法、结构设计、防水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战士,为全线施工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在来自铁道部地铁工程局、铁道兵第12师的4万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全长23.6公里,包括17个车站和一个车辆段的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际顺利开通,掀开了中国地铁建设的第一页。
1983年,施仲衡被任命为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2000年11月,他受北京交通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019年,施仲衡荣获“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称号。
施仲衡开创了地铁浅埋加防护理论体系,主持研发了我国首台盾构机大装备,编撰了我国首部地铁设计规范和专著,提出了“先批规划后批项目”等国家政策建议,为地铁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信号、车辆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化,主持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地近百个重大地铁项目论证,引领了地铁科技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地铁领域高层次人才,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奋斗70余年。
“2003年我开始主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课题‘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在调查和研究中,我深切感受到要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施仲衡2018年受访时表示。
来源:都市现场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