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汪宗希 || 朱海燕《真水无香哭景田》引起巨大反响




汪宗希 || 朱海燕《真水无香哭景田》引起巨大反响
 

       朱海燕《真水无香哭景田》一文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


景田 戎装照陶

       与陶景田一起共事多年的战友、乡友毛佑斌说:“海燕说,他是流着泪写完这篇文章的,我相信这是真话,因为我是流着泪看完这篇文章的。不感动自己的文字,不可能感动别人。海燕像雕塑师一样,几笔便刻画出真实的景田。读这篇文章既是对景田的怀念,也是对海燕的钦佩。他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便写出这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文章,表明了他的文学功底之深,表达了他的感恩之心,表示了他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陶景田的乡友、战友,原中铁24局总经理韩家英致信说:“海燕,前天在头条看到了你写的《真水无香哭景田》一文,令人很是感动、感慨。我们看到了你对老单位、老朋友的挂记和真诚。陶景田热情似火,奔波劳累了一生,但并不讨巧,你的文章让他上了头条,值了!西行路上,若读到此文,他可以含笑九泉了。我们喜欢他的人,特别是他的夫人和孩子,因此文,他们会得到极大的安慰。
       作为景田同年入伍的乡友,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朱海燕同他的战友在青藏高原合影

       多年来,你,之于三十三团、铁七师、十七局、中国铁建、乃至于铁道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几十年来,你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目击人,见证人,记录者。当年铁道部主要领导,后来走上党和国家重要岗位的那位领导,说你的这支笔,为中国铁路的改革与发展立下了大功。此言不虚,应该是十分精准的。那时的中国铁道线,几乎全部留下你的身影与足迹。你作为范长范新闻奖得主,作为八次新闻奖得主,作为九十多次获省部新闻一、二等奖得主和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其作品的影响量远播全国。你对中国铁路的改革与发展,发表了一篇又一篇酣畅淋漓的鼓动与歌颂的文章。不少文章,居然被铁道部下达通知,号召全路学习,给铁路人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
       你之于我,也是《山和人的故事》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生存的轨迹,当了中国铁路外服公司的副总、福州铁路分局副局级副局长,以及以后去24局做总经理。这其中更多的是你孜孜不倦、勤勉学习、笔耕不辍的精神,鼓动、折服了包括我们虚长几岁的很多人,我更是其中之一。在此,我要郑重地、庄严地说一声:“谢谢你!”
       李贺增说:“对海燕的文章我是有发言权。文章的主人公陶景田在团军务股时,我在管理股。后来我在组织股时,他还在军务股。文章中涉及到的崔茂新,与我不仅是同年入伍的老乡,是我一个连队的战友,包括海燕,我们三人同出于一个连队。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活泼,总能写出心中有笔下无的新鲜的东西。写出常见到而纸上无的东西。读了文章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会把你心中藏得很久很久的最珍贵的东西,一下子用笔便掘了出来。海燕写东西,从不拣别人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从不在故纸堆里找别人不感兴趣的旧闻。他不靠既有的资料取胜,而是东拉西扯寻找被别人忽略的而又是揭示人物个性与本质的东西。这是一种作家的特质。所以,他能用别人不敢用的真实,而真实地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无疑为那些文抄公、文搬运上了一课。”
       解洪君发帖说:“认真拜读海燕发表的《真水无香哭景田》一文,让我内心翻腾不止,思绪万千。文中提到的所有人,我都认识,有的还相当熟悉。对陶景田老领导的叙述,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用“真水无香”赞扬陶景田极为贴切。我认识陶景田比较早,他的为人,确实如海燕所写,对人热情谦逊,无私和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至纯至高的境界,让人佩服。他表面平淡不张扬,内在纯净高尚。我因工作的原因,和师领导、转工后的十七局领导接触较多。老领导们,每每提起海燕文中所说的几位湖北人,对他们的能力都是赞不绝口,认为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我对陶景田的逝世,深表痛惜,愿老领导一路走好。”

 
朱海燕 于铁七师青藏高原戎装照

       张长平发帖说:“晚上我有空翻阅铁七师兵朋好友群,看到群里一位扬州老乡战友转发的原《人民铁道》报资深记者朱海燕撰写的《真水无香哭景田》一文,感慨颇多。应该说,我对陶景田老领导是熟悉的。1982年我在铁七师32团工作时,陶景田是副参谋长,后来提为参谋长,兵改工后任副处长,后任处长。我记得1982年32团正在建设格尔木车站办公楼,我有幸成为驻现场技术代表。因为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在即,工程紧迫,车站楼列为铁七师的重点工程之一。那时,陶景田每天都来工地,督查进度,检查质量,查看安全,召集计划、技术、材料、设备人员开协调会。后来格尔木车站办公楼,在陶参谋长的指导下如期完成,交付路局投入使用。回想起陶景田在现场多次的讲话情景、工作风格,思想理念,至今历历在目。多么好的一位领导啊,就这么悄然离去了,深感悲痛与惋惜。愿景田老领导一路走好,家人节哀顺变。”

朱海燕总编 在青藏高原采访

       远方发帖说:“我曾在32团作训股任技术员,40多年过去了,陶景田参谋长亲切俊朗,敬业的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愿老领导一路走好。”
       吴哥发帖说:“陶景田是我的老首长、老领导,在1980年我入伍时,他是新兵团的参谋长,后来是我所在的二处处长,虽然我离开二处30多年,但陶处长的音容笑貌在我心中依然历历在目。他是一位威望高、声望好的老领导!在我的影集里,还保存着我拍摄他在京九铁路二处施工现场的几张工作照片。惊悉陶处长在新年伊始驾鹤西去,心里甚是惨然和悲痛。处长,你一路走好,我们深切怀念你。”
       闲庭信步发帖说:“我是二公司的一员,对陶处长只有尊重和崇拜。2021年“八.一”与他共进午歺,那会他的身体已十分瘦弱,但精气神不减,没想到那次竟是最后一次话别。朱海燕主任对陶处长的评价恰如其分,我深有同感。感谢作者,让大家通过此文来追忆陶处长的点点滴滴……祝陶景田大哥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你!”
       执中守正发帖说:“朱海燕老总饱含真情的追忆纪念文字,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的情弦,想起一幕往日难忘的亲历情景……沉痛悼念我的好领导陶景田处长。陶处有着清澈的爱,执着的真,热情的心!多年来,忙碌后静下来,每次想到陶处长,总是一份怀念,一股暖意!此刻想起陶处长却是两行泪水!陶处长一路走好,我们的缅怀永在。”
       乔同前发帖说:“看完朱海燕老战友这篇饱含战友深情、人间冷暖、人情味十足的好文,深为感动。此文既是对逝去战友的深情怀念、追思、悼念,也是对所有活着的战友和亲人的最好的安慰。”
       十七局原党委副书记张学安发帖说:“拜读朱总大作,深为他对战友发自肺腑的真情厚谊所感动。陶总的认真细致的作风,坚定执着的品格,令人难忘,值得学习。”
       李敏发帖说:“好人会长在别人的心里。”
       程玉常发帖说:“朱海燕老总的不凡经历,战友间的甜蜜故事,真挚的情感,动人动容。老战友的离世,无尽的悲伤,让他写透了,写到家了。”
       小Q发帖说:“陶景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奉献不求回报的好人。愿他西去的途中,一路顺利到达终点。”
      昆仑雪发帖说:“此文追述从认识到相处几十年的战友情谊,写的真实动人。从文章中体会到朱海燕老师的感恩之情。他从刚入伍就被战友发现,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他的文章,让我们看见陶景田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一辈子都是认真伴随着他生活。朱海燕老师对战友的怀念,发自肺腑,让人心动,逝者走的安心,战友们都说他是好人,这是多么崇高的称号啊!”


朱海燕与范长江夫人沈普先生合影

       附: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