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青藏铁路赋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工程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格尔木,814公里。铁道兵第10师于1959年2月、1962年12月、1974年3月三次上高原;1975年3月,铁道兵第7师上高原,1979年9月接轨通车。第二期工程东起青海格尔木市,西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由铁道兵改工的中国铁建承建。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分二期建成的铁路全长1956公里,桥梁675座,近16万延长米;涵洞2050座,37662横延米;隧道7座,9074延长米。“千里青藏一根轨”的“天路”,是连接青海、西藏与内陆的大动脉,给边疆各族人民带来幸福和吉祥,对于开发青海、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意义重大。


                                                 
                           
        稽夫,远古鸿蒙,沧海桑田,青藏高原,世界之巅。流动生物链,博大三江源①。中华水塔,奔腾而下,黄河九曲蛟,长江一条龙。江河浩渺,滋润沃土,茂盛植被,哺养生灵。观夫西藏,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祖国领土八分有其一。布达拉宫乎,藏族人民之圣殿,世界屋脊之明珠。西藏法号,历史悠久,经筒飞转,诵经不停。西藏拉萨,人间天都,神奇秘境,魅力无穷。
复有,海拔高,纬度低,温差大,旷野阔。边疆大漠,雪域高山,千沟相连,万壑阻截。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物流困顿,文化闭塞。狂风肆虐,走石飞沙,飞禽不渡,野兽无前。千百年来,汉藏人民,人背畜驮,艰辛跋涉,逆境谋存。
        忆往,公元六四一年,文成公主,肩负“和亲”使命,带领一支庞大送亲队伍,走上前往吐蕃漫漫古道。途远道崎岖,境荒空气薄,部分随员不幸殉职,众多牲畜连绵死亡,沉重物资不舍丢掉。信念不改,目标亦然,一年半时间走到拉萨,与松赞干布喜结良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西藏骆驼运输总队,组织骆驼运输物资进入西藏。一九五一年底至次年初,国家护送十世班禅,西宁启程返回西藏,一个加强营,众多随行人,四万八千军马牦牛骆驼,四个月艰苦跋涉时间,近一半牲畜抛尸路上……星移斗转,岁月轮换,漫漫西行路,血泪连成线,后继人前行,以皓浩白骨为路标,乃义无反顾奔前方②。

        道路乎,动脉兮,中枢兮,关乎西藏人民之命运,关联国家发展之前途。1950年,毛泽东主席,雄才伟略,高瞻远瞩,石破天惊:部队进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③。”一九五四年,川藏北线公路贯通,川藏南线公路贯通,川藏两条公路,汽车日夜穿梭④。多少有志专家呕心沥血,青丝变白发;多少青春儿女英勇拼搏,灵魂铸路脉!嗟夫:有公路,需铁路。没有铁路,车不同轨,物不畅流,边疆何以安宁?国家如何富饶?一轨九州,同风天下。车同轨道,国家强大。修建铁路,几上几下。一九七三年,毛主席宣告:中国修建青藏铁路⑤,百年伟业再次“上马”。
 


 

 
        夫其伟也,铁道兵⑥,听党话,跟党走,浩浩荡荡,钢铁劲旅。走小路,修大路,开天辟地,英勇无惧。面对,恶劣之环境,漫长之战线,简陋之设备,运物之艰难,工程之艰巨。尔乃,志在四方,四海为家;劳动为荣,艰苦为荣;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琴心剑胆,匠石运金。或头顶烈日,脚踩戈壁;或风雷雪暴,举步维艰。身陷沼泽深潭,人入岩崖峭穴,腰系纤绳挥锤,打眼装药炸石。过河涉冰,于险江架桥梁;穿越群山,于峻岭掘隧道;坷坑越阻,于绝境夯路基。
关角山乎,登天之梯,此边天峻大草原,彼边柴达木盆地。横亘两地之间,天然屏障矗立。关角隧道,通往西藏拉萨之必经路,进入青藏高原之东大门。嗟夫!海拔三千八百余米,年均气温零下0.5℃,最低气温零下35.8℃。地势险要,地质复杂,四季飘雪,长冬无夏,气候严寒,人烟稀薄。打通长达四公里之关角隧道,浸染几代建设者之汗水鲜血。
关角隧道,一九五八年,西宁铁路局开始修建,一九六一年停工封闭。一九七四年,英雄铁道兵开工修建。

 
 
 
        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担负起隧道开挖使命。打开封洞,惊诧万分:积水浸泡,自然风化,拱顶坍塌,朽木横竖,弃碴堆积,气味刺鼻。清理隧道一年六个月,处理塌方一百三十次。科学处置,化险为夷;流血牺牲,在所不惜。
隧道深处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常有战士胸闷气短,突然晕倒。施工中,塌方频仍,避之不及。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隧道出口大塌方二千多立方米,官兵封堵于洞内一百二十七名,水位上升,烟尘漫溢,空气稀薄,危在旦夕。部队组织紧急抢救,争分夺秒清除塌体。洞外向洞内打入钢管,输送空气。洞内官兵,临危不惧;突击队员,轮班作战;前者晕倒,后者补上;前赴后继,挖掘猛进。洞内洞外,里应外合,连续十四小时拼搏,打出一条小口通道,洞内官兵安全脱险,全体官兵庆祝成功。移山之愚公,治水之大禹。闯过难关,排除险情,千日鏖战,关角穿通⑦。
察尔汗盐湖乎,两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盐湖,铁路必经之地。湖面一层二三十厘米厚盐盖,盐盖之下八种不同地质结构,许多地段盐盖之下,隐藏大小各异溶洞。其中五公里,距离地面十米以内,全是粉末状细沙粒,结构松软,受震成泥。现场设计,一举成功,打沙桩几万根,灌砾砂几万方。增强地层密实度,提高地层承载力。“万丈盐桥⑧”,横跨盐湖。


 
 
 
        若夫,格尔木至拉萨,有长达五百五十公里冻土带,每年二百八十日夜冰冻期。既有最上游十一条大小河流,又有无水区三百五十多公里,沿线百分之六十五地段处于生命禁区。“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 。听民谣,不寒而栗,心惊胆战,多少人踌躇不前。人在此地,高原反应:头痛、失眠、厌食物、拉肚子;时间长了,生理改变:脱皮、唇青、掉头发,指甲陷;人消瘦,心脏肥大,大脑迟缓,个别脑水肿,生命遇险滩。恶劣气候环境,挑战生理极限;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缺乏氧气,不缺精神;薪火赓续,军魂永驻,铁道兵精神传承,筑路人精神抖擞。
天字一号工程,历经春秋五秩。挑战极限,勇创一流⑨,天路九霄,功留青史。
壮哉!第三极⑩ ,有九最⑪。青藏铁路,极地云衢,高原天路,巍巍雄山,茫茫雪域,功彪史柱。在世界所有铁路中,它海拔最高;在世界高原铁路中,它线路最长。且夫,线路最长冻土隧道,海拔最高冻土隧道,海拔最高铺架基地,海拔最高铁路车站。在世界穿冻铁路中,它线路最长,大桥最长,时速最高。如今,苍茫雪域,巍峨昆仑,绵延千里,铁龙奔跑。
青藏铁路兹事体大,环境保护厥功至伟。生态长廊,势壮气宏,泽被苍生,广袤仙境:携高原之灵气,集自然之秀俊。越峻岭,经绝壁,穿冻土,跨盐湖,巨匠逶迤以向西。山间行,隧道穿,虹桥跨,车站驿,客货通达电掣驰。野牦牛,藏羚羊,西藏马,荒漠猫,野生动物任生息。斑头雁,赤斑羚,野山鸡,赤麻鸭,旖旎鸟类舞翩跹。天蓝蓝,云白白,草绿绿,水清清,生态环境顺自然。卷长长,墨浓浓,色艳艳,景静静,山水冰川更新颜。
青藏铁路,一条血肉铸成之长城,一件铁路历史之奇迹,一座刺破青天之丰碑,一篇卓绝壮美之史诗。
嘉其,祝福西藏人民扎西德勒,祝福雪域高原兴旺繁荣,祝福祖国万世昌盛!

 
 

 
 
注释:
①三江源头: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②全句: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商定在北京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央特邀十世班禅进京,共商国是。1951年12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的习仲勋代表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从西安专程赶到西宁为十世班禅送行。12月19日,十世班禅及随行人员由西宁启程前往香日德。护送班禅返藏,一路艰险。唐古拉山最高处海拔有5800多米。走的路是冰雪路,下边就是悬崖,极为危险。雪山缺草,牲畜又冻又饿,根本走不动。有近一半骆驼和马匹行走时一不小心即滑下悬崖摔死了,其中骆驼死了近一万峰。拉牲口的老乡也有几十人因路滑和疲乏,摔下山崖而牺牲。以往的行人翻越此山时,沿途留下一堆堆牛马骆驼或者人的骸骨,连绵不断,成了现成的路标。用了7天的时间就通过了唐古拉山。最终,十世班禅及其随行人员和护送部队,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1952年4月28日安全抵达拉萨。
③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950年,毛泽东决断:要修一条把西藏和内地连接起来之路!他给邓小平和刘伯承的电文中指示:“把修筑道路及进军,作为解放西藏的第一步。”他命令挺进西藏的十八军:“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955年3月9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西藏交通运输问题的决定》。从这时起,党中央、国务院开始考虑进藏铁路的建设问题。
④全句:川藏公路分南北两线,于1950年4月动工,1954年通车。南线全长2146公里,属318国道的一部分。北线全长2412公里,分大北线、小北线。川藏公路修建时,共投入军民11万多,3千多英烈捐躯。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两条公路的修建任务,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1954年12月,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建成通车之际,毛泽东主席对西藏自治区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说:“一个地方的交通发达不发达,关系着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在公路是通车了,开始改变了西藏交通落后的状况,但这只是第一步,将来还要修铁路,让火车爬上‘世界屋脊’。只有铁路通了,才能真正解决交通问题。”
⑤全句: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规划,青藏铁路建设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修建兰青线,第二步是修建青藏铁路西格段,第三步是修建青藏铁路格拉段。1958年5月,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动工修建兰青铁路。16个月后,结束了青海没有铁路的历史。1958年9月,在兰青铁路开工建设的同时,上万名铁路建设者开始了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设。1958年,铁道兵10师开赴青藏高原,在格尔木以东几百里的荒原上摆开战场。到1960年,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勘测设计工作进展顺利,部分线下工程已经到了能够提交施工图纸的程度。1960年6月,青藏铁路工程局被撤销。但由于青藏高原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制约,1961年3月,青藏铁路全线停建,参加关角隧道施工的队伍也黯然撤出工地。
1973年12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了来自喜马拉雅山南麓王国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毛主席表示:中国将修建青藏铁路。于是,青藏铁路建设再次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议事日程。考虑到条件的艰苦,国家把第二次修建青藏铁路的任务交给了铁道兵。1974年4月,周恩来找来铁道兵领导说:边疆人民强烈要求修铁路啊,青藏线抓紧“上马”。一个多月后,国家决定青藏铁路再次“上马”,计划1974年年内重新开工,1983年到1985年建成通车到拉萨。
  ⑥铁道兵:铁道兵第10师、第7师承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10师的2个团主攻关角山隧道,1个团主战柯柯盐湖,部分兵力进驻永久性冻土地带风火山,开展高原冻土段施工实验。一年后,第7师奉命挥师格尔木,主攻察尔汗盐湖段和柴达木盆地沙漠戈壁段工程施工。6万多官兵在青海省哈尔盖至格尔木682公里的茫茫荒原上摆开了战场。施工期间,死生瞬间不胆寒。1973年到1984年建设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时候,铁道兵一共牺牲了309位战士。关角隧道施工中有55名英灵长眠在工地。   
⑦  关角穿通:“关角”,藏语的意思为“登天的梯”。关角隧道位于青海天峻县关角乡,是当时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全长4010米老关角隧道。老关角隧道1958年开工建设,1961年因故停工,1974年复工后,由原铁道兵10师47团和48团承担施工,在特别残酷的环境里,指战员们历尽艰辛,于1977年6月16日完成主体工程,同年8月15日铺轨,洞内轨面最高处海拔近3700米,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前,曾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2017年7月被青海省列入第十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国务院国资委列入中国央企物质文化历史遗产。2018年7月1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之际,以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施工为原型创作的舞剧《天路》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2007年,全长32.605公里的新关角隧道开工建设。新关角隧道最高海拔3497.45米,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二线控制性工程,为双线双洞。青藏铁路列车穿过关角山,需要盘山爬升600米的高度后穿越老关角隧道,再盘山而下。
 
⑧万丈盐桥:察尔汗盐湖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宽阔的湖面上,蒸发量比降水量要大140多倍。由于长期蒸发,再加上降水少,湖水已浓缩成一层坚硬的盐盖。在几十厘米至一米多厚的盐盖下面,是深达一二十米的结晶盐和晶间卤水,  铁路实际上就像一座桥浮在卤水上面的桥。盐桥全长为32公里,折合约1万丈,横跨整个察尔汗盐湖,俗称“万丈盐桥”。
据王民立撰写的《铁7师和中铁17局战斗在青藏铁路上》介绍:铁7师34团官兵和科研部门一道,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挤密砂桩加固、换填渗水土、排放承压水及回填片石、砾砂等办法,解决了特殊路段的筑路问题。34团16连是挤密砂桩的施工主力,在有关单位协助下,连续奋战10个月,打砂桩5.7万根,总进尺13.5万延米。这些砂桩如擎天柱,支撑着湖面上的路基和钢轨,创造了万丈桥梁跨盐湖的人间奇迹。察尔汗盐湖路基试验工程先后荣获铁道部70年代优秀设计二等奖、铁道部优质工程甲级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铁7师被誉为“高原筑路雄师”。
⑨挑战极限,勇创一流:这是“青藏铁路精神”的内涵。2021年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党中央提出了建党100年以来共产党人传承的几十种精神,其中有“青藏铁路精神”。
⑩第三极:世界上有北极、南极,还有第三极——青藏高原。全球14座8000米以上山峰中,西藏有5座,世界第一、第二高峰也在这里。青藏高原气温与南北极同样寒冷,很多地方与南北极一样,渺无生命,温度日较差大。
 ⑪ 有九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青藏铁路是世界最长高原铁路,总里程1142公里。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高原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铁路车站。海拔4905米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冻土隧道。1686米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04米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铺架基地。全长11.7公里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高原冻土铁路桥。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最高时速。

 
 

 
向德荣简介: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2师6团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年半,196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船舶工程系舰船制造专业,留校工作,助教。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1年1月退休后,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职工道德四字经》《工会工作四字经》《劳模精神职工读本》和《识己:人生所贵在知己》《识德:德不孤兮必有邻》《识势:此日中流自在行》《识苦:看似寻常最奇崛》;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四字经》《公民道德三字经》《父母三字经》(与华伟芬合著);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向德荣寓言》。2016年,新华社武汉3月6日专电《湖北一公务员“退而不休”写“五经”》,3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专电《湖北一老干部的“经典”生活》。2021年4月13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报道:《湖北一老干部把写作当养老 退休10年出版11部著作》。


除第一张图片源于网络外,其他照片均由张金春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