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团宣传股里的一连兵

  杨克贵

  原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七团一连,不只是编制序列的排头兵,在连队全面建设和各项工作中都不负排头兵的使命,特别是人才的培养使用上,更是堪称全团第一。一个连队先后成长了百余名干部,有的输送到了铁道兵领导机关,有的输送到了师团机关,仅团宣传股,就有10名一连的兵先后在那里工作过。

  47团宣传股全体人员合影(右三陈炳南、右二黄成周)

  王维宽

  1947年从山东莱阳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任铁道兵47团团政保密员、宣传股干事。1959年担任一连副指导员、指导员。他的文笔较好,担任宣传干事,曾起草过不少重要文稿,担任一连副指导员、指导员时政治课讲得好。他讲的课深入浅出,紧贴生活,通俗易懂,深受战士们的欢迎。他作风朴实,与战士同甘共苦,很能根据连队战士们的思想实际,开展思想引导工作。他担任一连指导员期间,使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走在全营前列。罗士权战友1964年10月于四川乐山县轸溪公社友谊大队连队驻地写诗赞指导员王维宽:连队政指王维宽,知人善任严又爱。思想教育抓得好,多年先进好连队。1966年,从一营副教导员调四冶某局(四川江油工改兵单位)任政治处主任。

  朱秀文

  1956年1月从江苏溧阳入伍。入伍前曾任溧阳县银行出纳员,1954年11月入党。1956年1月随部队赴朝鲜,先后为志愿军五分部连队战士、文教、文书。1958年回国后,转战青海、河北、内蒙、四川、陕西等地。先后任铁道兵第10师独立支队3营10连文书、47团1营3连统计员、1营营部书记、团政治处青年股工作员。1963年3月任47团1营1连副政指,1965年2月任1连政指,1970年5月任47团2营副政教,1971年5月任47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任一连指导员期间,带领全连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尤其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队多次被评为“四好连队”。他本人于1969年1月25日出席了铁道兵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四好连队”双代会,受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任团宣传股股长期间,他发扬一连的好作风,团结带领全股人员踏实工作,使宣传股的工作有声有色。尤其是在主管干事和团通讯报道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在全师都有名气。1975年2月转业到地方工作,曾担任工商银行营业部主任,劳动局工资科科长、经贸局财务股股长等职。

  胡可荣

  1959年11月从甘肃天水入伍,历任一连战士、文书、副排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新兵连)。1968年调团宣传股任干事,由于他在一连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到宣传股后,工作得心应手。宣传股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参与,重要文件、材料他都参与起草和定稿。他编写的政治教育提纲,宣传资料等,都紧密结合了基层干部战士的思想实际,指导性强,是宣传股的资深干事。他还担任团政治处的党支部委员,很关心股里同志的进步,宣传股的同志都很尊重他,1975年调二营任副教导员,后任团司令部政治协理员。

  1978年8月转业到甘肃工作,先后在甘肃国营279厂子第学校、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工作。在地方工作的十几年里,他依然时刻保持和发扬了部队养成的优良作风,不断学习,创新实践,勤奋工作,先后担任过职工子弟学校书记,学院纪委干事、学生科科长,测绘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优秀军转干部名单。和胡可荣同志共过事的同事,都说他处处都透出一种军人的气质,有一种爱学生的情怀,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有一套独特的管理经验。他在地方工作期间仍然勤于笔耕,时有文章刊载书刊报端,他还将自己教育引导学生的案例编著《心语》一书出版,贡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陈炳南

  1962年6月从浙江桐乡入伍,曾任一连战士、班长,1965年调三营十五连任排长、副指导员。1976年调团宣传股任干事、副股长、股长。在宣传股工作期间,他不摆资格,虚心学习,踏实工作,凡重大宣传教育活动的文稿,他都自己执笔,并坚持同全股同志一道讨论定稿。短短三年,他完成了从干事到副股长、股长的转换。1979年10月,转业到桐乡县,先后在县人民法院和县委政法委工作,曾任政法委办公室主任,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正局级审判员,副院长、党组成员、正局级巡视员等职。在地方工作期间,他把铁道兵的好作风、好思想传承到了单位,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党务工作积极分子。1998年5月7日因患脑肿瘤逝世,享年58岁。

  黄成周

  1965年3月从四川简阳入伍,先后任一连战士、副班长、班长、文书。1969年任团政治处书记,1974年任团宣传股干事、后任股长。在宣传股工作期间他坚持虚心学习,适应工作快。他分管宣传教育工作,对每一份下发文件、上报材料,他都要反复修改,力求高标准。1980年转业到四川省乐山市农业局工作。在地方工作的时间里,他始终把铁道兵不畏艰险、不惧困难的精神传承发扬,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先后任过乐山市农业局秘书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兼信息中心主任、多种经营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曾获得全国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朱瑞华

  1969年3月从上海奉贤入伍,曾任一连战士、文书。他入伍前就已入党,任村党的工作指导员,在家乡曾创办全县首家大队(村级)油印小报《风雷战报》。他分配到一连不到一个月,连里指导员就让他给连队上了一堂党课,出了一期黑板报,下午就宣布任连部文书。任文书期间他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将连队首长三次垒墙建房时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取得成功的事例,写成一篇“三垒墙基”的故事,被《安康日报》刊登。连队文书自由投稿被报社采用,在当时就轰动了全团。不久朱瑞华被调到团政治处报道组。在报道组工作时间里,朱瑞华如鱼得水。他在新闻报道工作实践中很注重写“永恒的主题”。1971年是部队移防到襄渝线后第二年,也是毛泽东主席关于军队“这个大学校”,“ 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的“五·七”指示发表5周年。朱瑞华敏锐地感觉到,全军肯定要搞纪念活动,军地报刊一定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于是他通过团后勤处了解到二连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利用业余时间在驻地险滩沟开荒种地,蔬菜不但自给有余还支援兄弟连队的素材后,他精心写成了题为《险滩沟上南泥湾》的通讯,被《铁道兵报》第二版头条位置以《险滩沟上大寨田》为标题刊登,《陕西日报》《安康日报》以《险滩沟上“南泥湾”》为标题刊登。一篇通讯被两家省部级,一家地级报纸刊登,这在铁十师以及整个铁道兵也不多见。他在报道组工作的几年里,先后采写了《半个篮球场的故事》《造船记》等,大量稿件被《铁道兵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刊用。

  1973年朱瑞华退役回到上海,于1982年进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至退休,先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400多篇新闻稿件,多篇稿件获得省部级奖。他退休后怀着对铁道兵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原铁道兵第十师指战员、学兵战友撰写的回忆文章为主,收集了150篇,5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光荣啊!铁道兵》一书。该书讴歌了铁道兵在修建成昆、襄渝、青藏等铁路建设中“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栉风沐雨,铁道兵前无困难”的峥嵘岁月,弘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道兵精神,列入中宣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书刊。在2019年8月举办的上海书展上被列为200种重点图书之一,并被上海大学出版社评为十本好书之首。《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作了重点报道,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转载了此文。

  李明亮

  1969年12月从湖北潜江县入伍,先后任一连通讯员、文书。1972年调团政治处报道组,他在报道组工作期间刻苦钻研,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从稿件的采访、素材收集、编写等,边学习边实践,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他始终继承和发扬了一连的传统和精神,好学上进、谦虚谨慎,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离开通讯报道组后,先后任一连二排排长,团作训股参谋、股长。1975年3月他调到团作训股作战值班室工作。团作战值班室是全团工作的指挥中心,承担全团施工、训练、战备的上承下达的具体工作,随时要将上级和团首长的命令指示传达到部队,并把执行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反馈给上级和团首长,还要时时通报和处理部队动态和施工训练发生的突发情况,每旬、月、季、年要编撰部队全面的工作小结和总结,工作繁重紧张,责任重大。他刚到作战值班室工作时,即遇到关角隧道大塌方事件,在协助值班参谋处理应急事件时,连续值守三十几个小时,准确无误将抢险现场情况及时通报上级机关、首长和各个部门,受到同志们和团首长的表扬和赞赏。他在团作训股工作期间,把一连的好作风、好思想,把在宣传股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机关工作的经验带到具体工作中,虚心请教老同志。当时,他对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军事术语,工程技术知识,施工规范标准,从头学起,在实践中不断去提高自己的行政能力和处事经验,以力求达到所在岗位的工作标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基本任务。1984年集体转业到中铁二十局,任二处副处长,中铁二十局华东指挥部副指挥、中铁二十局上海秦江公司总经理直到退休。

  杨克贵

  1970年12月从四川开江县入伍,曾任四十七团汽车连战士、文书,1972年调团政治处报道组。1974年5月任一连四排排长,参加了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出口的施工。1975年任团宣传股干事,参与宣传股的重要工作,编写了青藏铁路宣传教育资料。1976年作为师团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在关角隧道出口工地,同隧道施工人员一道吃住了4个月。1978年从长沙铁道兵学院学习回部队后,担任团党委中心组学习辅导员。1978年调组织股工作,起草了四十七团党委至“文革”结束后的党代会工作报告。1979年调师组织科任干事,担任党委全会工作报告的拟写,师党委常委会的会议记录,会议纪要草拟工作。1984年随铁道兵脱军装转业到四川省达县地区(现为达州市),先后在军转办、劳人局、劳动局、人社局工作。在地方工作期间,始终坚持传承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传承一连奋勇争先、勇当排头兵的精神,踏实工作,多次受奖。先后任军转培训中心副主任、劳动局人事秘书科科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副局长,达州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地方工作后仍坚持笔耕不止,联系工作实际撰写了100多篇稿件在报刊发表,1985年撰写的达县地区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的事迹材料,使达县地区荣获“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淘汰出竞争力》被《中国青年报》刊用,《领导干部接受批评监督心里障碍浅谈》被《领导科学》1988年三期刊载,《洞开就业后两扇门反思》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1990年四期刊载,1992年9月26日至10月26日《中国劳动报》连续三期在一版刊载其撰写的《关于转变劳动部门职能》的文章。

  韩耀先

  1972年12月从山东梁山入伍,先后任四十七团勤务连、汽修连、司令部管理股文书和团通讯报道组报道员,一连一排排长。他在团通讯报道组是年龄最小的新兵,文字基础较好,学习刻苦,写作勤奋,是报道组的后起之秀。1975年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告捷后,正在青海日报社学习的他立即联系陪同新华社、青海日报等媒体记者赶赴现场采访,联手写出长篇通讯《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被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和《解放军报》《铁道兵》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青海日报》《河南日报》《甘肃日报》《南方日报》《广西日报》《内蒙古日报》《西藏日报》等中央、军队、地方媒介刊发、播出,使铁道兵干部战士勇战塌方的英雄事迹在全国传颂。当年,他因通讯报道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一连兵,但英雄连队的精神一直养育、激励着他。1977年调铁道兵报社任记者、编辑。1983年转业,任中国交通报社时事政治部副主任、主持工作。1988年调人民铁道报社,历任政教群工部、记者部、要闻和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参加过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等重要会议的报道,采访过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赵忠祥、上海“小扁担”杨怀远、北京“公交热线”李素丽等知名人物,参与策划、组织全国铁路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程、重大典型等的采访报道,采写了很多价值高、分量重、影响大、效果好的稿件,数十件作品荣获中国好新闻、全国人大制度好新闻、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文章、全国“五四新闻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中国产业报好新闻、中国铁路好新闻等奖项。采写经验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新闻系硕士生辅助教材《知名记者谈新闻采写》。著有《海蜃彩虹一一韩耀先新闻作品选》。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高级记者。退休后先后被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宣部返聘。

  袁武学

  1972年12月从陕西省华阴县入伍。曾任一连战士、班长。在1975年4月5日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战斗中,他始终冲在最前面,连续英勇奋战十多个小时,是第一个与洞里受困战友汇合的人,为抢救被困隧道里127名战友脱险,作出了突出贡献,荣立了个人二等功,也是洞外抢险队伍中唯一一个获二等功的战士,为表彰先进,团党委研究推荐他上了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直接担任了团宣传股干事,后任师宣传科干事。他任团宣传股干事期间,谦虚谨慎、处事低调,不以科班自居,处处向老同志学习,参与了宣传股的不少重大活动,撰写了不少重要文稿和报告。1982年11月调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任党委秘书、组织处处长,副教授。多次荣立三等功、大校军衔,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务金质纪念章”。2014年6月退休。他怀着对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之情,担任了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副主任,积极参与组织各项联谊活动。2011年8月、2021年7月,两次参与组织了铁道兵重返青藏线活动;2013年4月、2019年4月、2023年10月,三次参与组织了铁道兵重返襄渝线活动。特别是在2019年4月由一连发起组织的“重返襄渝线,牵手战友情”活动中,他担任筹委会主任,与各位铁道兵、学兵战友共同努力,把整个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效果都非常好。他主编的四十七团战友重返襄渝线活动纪念册《铁兵情缘》,受到了战友们的极大欢迎。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