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记事起到退休这几十年里,我接触过两条州河,一条是四川达州市的州河,另一条是天津蓟县的州河,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川达州市的州河。
达州市的州河是我从农村入伍走向远方见到的第一条大河。那是1980年12月1日,我们60多名新兵乘坐三辆解放牌CA—10B型汽车,翻铜锣山经大竹县城,经过四个多小时,从达州市的南外进入达州市区,跨红旗桥,到达凤凰山下的新兵训练的驻地。
由于刚出农村,对达州市以及州河都是新奇的,所以,每到星期天我们都会与战友结伴逛逛达州市区,看看州河。
州河,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渠江的支流(或河源),原名通川江,因流经称为达州的达川区,故名州河,一直沿用。
州河起源于大巴山南麓的达州宣汉县、万源境内,流经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于渠县三汇镇与巴河汇合注入渠江,是达州市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
州河源头有三。东源出于城口县东燕麦乡光头山,水由二穴涌出,经明中、桃元、蓼子乡接纳燕子河后,在周凌乡出城口县,从东北进入宣汉县的大塘口入境,横贯县境东南部,流经鸡唱、龙泉(河口)、渡口、樊哙、土黄、华景、五宝、赤溪、昆池、南坝、下八、黄石、三河等13个乡镇,在宣汉城东江口与后河合为一川,汇人州河,此段河流名为前河。前河古称关东水,又名溉江。
中源出于城口县白芷乡的白芷山西南,海拔高程1050米。流经双河等乡,在城口县境内河长50公里,至十字溪进入宣汉县境,后斜贯县境北部,流经石铁、新华、厂溪、黄金4个乡,于普光汇入后河。中源名为中河。中河古称益丘水,又名中江、千江。
西源出于四川达州万源市北皮窝乡赵家山下铁铺,主要源头位于大横山白龙洞,从龙洞中冒出的大股泉水,即为后河的发源地,其海拔高程1480米。在万源由东向西流至荆竹坝折向南流,贯穿万源全境104公里后入宣汉县,经太平镇和官渡、青花、长坝、罗文等10个集镇,沿途有大小十多条溪流汇入。较大的有蒿坝河、玛瑙溪、池家河、庙沟、青花溪、龙行沟、白沙河、三叉河等,至大水荡进入宣汉县境,纵贯县西北部、流经毛坝、胡家、普光、清坪、清溪、新红、西北、东乡镇等8个乡镇,在县城东的江口处与前河相汇,注入州河。西源名为后河,后河古称下蒲江,又名后江,从源头至汇合口,全长148公里。
州河始于宣汉县江口,蜿蜒流向西南,经宣汉城南门、西北、东林、洋烈至千丘旁入达州境。在达州市境内,从北外镇火石岭入市境,经徐家坝、韩家坝、高家坝、张家坝、瓦厂坝至小河嘴纳明月江,经胡家坝、达川区、南坝、塔沱、车家河至阁溪桥纳双龙河出市境,入达县的河市镇,又进入市辖的西河、龙家庙村,再经达县境至渠县三汇镇,与巴河汇合后而成渠江。
初次见到州河时正值冬天。冬天的河边因为风大且冷,行人和玩耍的人不多,河里偶有钢质机动船经过。有时也会看到一两只白鹭伫立岸边的石头上,或是两眼紧盯水面,或是伸长勃子转动几下头,用嘴梳理着自己的身子后,把头缩在身体里。偶而还会看到几只野鸭在河里游来游去,你追我赶,时不时嘴里还发出嘎嘎嘎的声音。
新兵连瞄靶和投掷手榴弹训练都是在州河的河滩上进行,每到瞄靶和投手榴弹的休息间隙,我们都会来到水边,拾起几块薄薄的石片,打起水漂来,一时间也会有欢快的笑声响起。由于是冬天枯水期,州河“比较瘦”,裸露的河床面积比较大,在干涸的河床里,还可以发现一些千奇百怪的石头。有的石头如大海中安静睡着了的 “鲸鱼”,有的宛如一只巨大的“青蛙”仰天瞭望,有的像只万年“乌龟”。
此外,除了造型各异的“乱石动物”,还有那河床凹凼里水底下的青苔,清幽得令人心碎,那一缕缕的青苔长丝,近看犹如少女轻飘的秀发。仔细欣赏那清澈见底州河水滋养出的青苔形状,又好似一幅翠绿欲滴的水墨山水画,静静的躺在蓝天映衬下的水底世界里,美得醉人。
虽然是冬天,在我们训练时,常常有达县(现达州市)第二纺织厂的女工和附近厂矿的女孩到我们训练地旁边打望、转悠,撩得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新兵想入非非,瞄靶瞄不到准星,投掷手榴弹能投50米的,也只能够投30米。也有几个城市兵向那些女孩起哄,惹得女孩们羞羞答答地跑开了。
站在州河边远望,远处是无数青绿而不高峻的青山,从山的缝隙间,由近铺向远方的是绿色的旷野,虽有山的阻拦,给人感觉丝毫不影响它的秀美与辽阔,反而因山的介入,使得绿色的土地有了可人的韵味。两岸的近水处点缀着白墙灰瓦的楼房,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极有韵律。觉得那屋室若再多一处,就会破坏了美,若少一处,就是美的一种残缺。
“古时应是山头水,自古流来江路深。”唐风未远,这是诗人元稹官贬达州时,望着城中州河,幽幽而诗。这州河和大巴山在他看来是愁,是仕途未成的忧愤,然而,今人看来,元稹的诗情与才华让达州更像达州。
公元815年,以《莺莺传》而闻名的唐代诗人元稹出任达州司马,那时人稀地僻、蛇虫当道。他唯有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方可等待转机。好在朋友们如白居易、李景信等互有往来,诗酒相慰,山高水长,达州的云雾是愁郁,也是抒怀之物,“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做官期间,他依然是个诗人,文人气一上来,难以畅怀。元稹的三年任期转瞬结束。公元818年正月初九,元稹离别达州。离开那一天,元稹沿州河渐行渐远,一众百姓登临翠屏山向元稹挥泪告别,依依难舍。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九,达城民众便群登翠屏山,以示怀念。因元稹排行第九,称元九,正月又古称元月,此后,元九登高相沿成俗。
你看,诗人笔下的达州,神姿仙态,如情似梦,山环水绕,令人陶醉。那么,我想,如果达州没有这州河,它还会有如此之美吗?如果,仅有这州河之水,而无这州河之山,它会有如此之美吗?水是一切美的主旋律,水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就是在水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创造着历史。那些奔腾不息的江河,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才使得青山不老,大地驻春。千万年来,人类生于斯,长于斯,与江河密不可分,“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哪一条河,不是我们的生命之河,心灵之河啊。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很多达城人仍习惯到州河挑水回家饮用,他们一般都是天刚朦朦亮,就挑着水桶,冒着蒙蒙的雾气,顺着步道下到州河边,打满水后,一步一步地爬上步道,往家里走去。也有一些菜贩、果品贩子在河边的码头上穿梭。
每到周末,我会与几个战友跑到落魂桥、菜码头玩。那时,西城门有一条石板铺成的石梯曲折小巷,经一个大石墩大石板铺成的平桥通向州河边。桥下为西城污水排泄入河交汇处,可闻水声,略有污水味。河岸是一片空旷沙滩地,甚是荒凉,曾是明清时代秋后处斩之处。被处斩的人临死之前都要经过这座小桥,故这座小桥名落魂桥。意味深长的是,被处斩的人临死之前,行刑者会说上一句:“面向河对门,二世变好人”。其实,那个时代,被冤死的有不少好人。民国时期,行刑之处迁往它地,这里成为繁华的菜码头。州河上游或下游或对岸田坝的菜农乘船在此地码头上岸贩卖,故名菜码头。这条小巷东侧是西城墙遗址。西侧是箭亭子、铁匠街的西址起始地。
我们也喜欢去红旗大桥上玩耍,因为红旗大桥也是我当兵后见到的最大的一座桥。它是一座六孔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大型桥梁,桥北为通川区红旗路,公路引桥修建在西城墙的遗址上,桥南为达川区南坝。1966年开始修建,1968年竣工通车。历时不到三年,可谓神速。桥长262米、高24.4米、宽10.8米,可称为州河第二大桥,并一度成为出入达城的主要通道。
那时,我们一般都是站在红旗桥上俯瞰。由于是冬天枯水期,河道也比较窄,河水流得比较缓慢,但是,我仍然能够想象出州河夏天波澜壮阔的气势。
我更知道这里人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饮州河的水,沐州河的风。既然这座城市因河而居,这座城市的人们一定也因水而生。
州河,是川东北一条历史久远、美丽可爱的河流。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着,第一次看到州河时激动的心情。它犹如一匹铺在大地上蓝色的缎子,在冬天的阳光下静静地流淌。
2003年,我曾跟随一个水文地质资源勘测队,寻找和考察过州河的三个源头,它们都隐藏在大山深处巨石下面。最初,也仅仅只是一个比小孩胳膊粗不了多少的泉眼,它流出来的水,是一条连人的脚背都淹没不了的浅浅细流。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条让人看上去不起眼的潺潺小溪,转过几个山头后,竟浩浩荡荡,发展成为一条像模像样、不可小觑的河流了。
我在想,这是因为州河接纳了沿途大山里的地下暗河和众多泉水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
千万年来,州河就如同一位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母亲,从不索取,从不抱怨,默默地用自己的乳汁,无私地滋润和养育着流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活的芸芸众生和万物生灵。
如今,在人们的眼里,州河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河流,一条天然水道。更是一条具有人性、可以寄托精神、有着强大血脉关系的河流。它流淌的不再是水,而是历史,是文化,是故事,是人世间的传奇。
编辑: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