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的往事(28):进点到村【原创】


图片
 

我的往事(28):进点到村【原创】 ​


 

       安康老城水西门 1969年11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一行5名知青3男2女从安康水西门汉江码头乘坐机动客船前往插队农村。5个人当中陈本彥18岁年龄最大,李明、秦总建、刘文和我都还不到16岁。江边也没有欢送仪式,那段时间知青上山下乡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何况我们还是“老三届”最后一批下乡插队的,已经很落后了。但是我们当时的确很兴奋,从小在县城里生活,也许是田园诗读多了,也许是对农村生活并不了解,我们反而很向往农村那种别样的田园生活。正因为如此,并没有人催促我们下乡插队的情况下,是我们主动申请要求下乡插队的,并且为这一选择我们无怨无悔!
       我们每人背一个被褥打成的背包,提一个装脸盆和日用品的网兜,从水西门客运码头上了开往紫阳县城的机动客船。这种机动客船当年是汉江的主要交通工具,每船能载客五六十人,从安康逆水而上一直开到当年还不通公路的紫阳县城需要两天,中途还要在安康流水镇住一晚。当年的流水镇已经淹没在如今的瀛湖里了,现在的流水镇是后来整体搬迁新建的,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我们乘船逆水而上90里水路,就到了安康县岚河区码头。从岚河到安康的90里水路,船工按顺水数是快30、慢30、不快不慢又30。从岚河到火石岩的快30里水路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顺水行船很快,因此叫快30。安康水电站大坝就建在原来叫火石岩的峡谷口。接下来30里水路水流平缓是慢30,还有30里水路不疾不徐叫不快不慢又30。我们从安康去岚河是逆水而上,前60里水路船行较快,到了火石岩是一段急水险滩,客船上的人要下船沿江边步行一段,待空船上了险滩乘客再上船继续逆水行舟30里就到了岚河码头。
       生产队的康队长早已经在岚河码头等着我们。接到我们之后,康队长带我们背着背包,提着网兜,坐渡船到汉江南岸,便开始爬山。大概走三四里山路之后,有5里长的一段沿山腰引水沟的平路,当地人叫五里碥。过了这段平路又开始爬山,接下来是一段很陡峭的山路,当地人叫好汉坡,好汉坡有三段,每段有一棵大树可供路人歇息。爬过好汉坡翻过分水岭便看到繁荣公社社部了。
       整个公社社部也只有一排五六间房,康队长带我们先到公社报到,我们把从县城转来的户口证明交给公社干部,便算是在农村落了户。记得还在公社吃了晚饭,然后康队长就又带我们去生产队的插队点。
       从公社到插队点还有15里山路,当晚我们必须赶到插队点,不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没地方可住。这时天色已经黑下来了,我们从来没走过山路,刚进山时的那股子兴奋现在转成了恐惧,我们连问康队长天黑了走山路会不会遇到狼?康队长笑了说不会的,这山里早就没有了狼。那我们也还是有点害怕,一路上有说有笑的我们现在都沉默不语了,只顾着低头看路。我们都带着手电筒,没想到下乡插队第一天就派上了用场,各人拿出手电筒照着各人脚下的路,康队长在前面带路,陈本彥年龄大,主动断后,我们另外4个人走在中间,就这样高一脚低一脚地总算当晚赶到了插队的生产队驻地。
       康队长安排我们住在生产队的队部。队部有三间正房,后面还接一排厦屋。我们三个男生住左侧一间,陈本彦一个人一张床,我和李明两个人一张床。右侧一间是生产队的库房,中间一间通后面厦屋,厦屋右边一侧作了隔断,秦总建和刘文两个女生住。中间有一柴火灶是我们的厨房。
       这天我们行程135里,从安康县城来到农村知青点,完成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知青的人生一大转折。 往期回顾:

  我的往事(24):度日维艰

  我的往事(25):险些毙命

  我的往事(14):我的文革

  我的往事:开始的话

  青年的成长与成才(3)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