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与他们的父母
今天,我无意间看到了英烈宣讲团成员张炳城同志在讲述烈士的父母,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儿子时的情景时,无不感慨万千。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座墓碑静卧在青山翠柏间,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望者。碑石上的名字,曾是父母口中的乳名,是青春里跃动的符号,是家国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脊梁。当烈士的父母拄着拐杖、踏着风霜,跨越千里奔赴这方净土,那一声声穿透骨髓的呼唤,便化作世间最痛的回响,让每一个听闻者热泪潸然。
最让人心碎的,莫过于白发苍苍的父母,佝偻着身躯站在儿子的墓前。他们或许早已步履蹒跚,或许视线模糊到看不清碑上的字迹,却凭着心底那份从未熄灭的牵挂,一次又一次翻越山川阻隔。“儿子啊,妈妈来看你了”“儿子啊,爸爸来带你回家”,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半生的期盼与余生的空寂。粗糙的手掌抚过冰冷的墓碑,仿佛还能触到儿子儿时温热的脸颊;浑浊的眼眸凝视着照片上年轻的容颜,泪水便如决堤的河流,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滚落,打湿了碑前的青草,也浸透了旁观者的心。
烈士李加友106岁的老妈妈,在旁人的背负与搀扶下,颤巍巍地来到墓前。岁月早已压弯了她的脊梁,却压不垮她对儿子跨越数十载的思念。布满老年斑与皱纹的手,紧紧攥着墓碑边缘,仿佛那是与儿子最后的牵连。她俯身,用干裂的嘴唇轻轻亲吻着碑上的照片,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声音嘶哑得近乎破碎,却带着撕心裂肺的执着。她或许早已记不清尘世的许多过往,却清晰记得儿子参军时的模样,记得他临走时那句“娘,等我凯旋”。如今,凯旋的承诺成了永恒的遗憾,她用百岁高龄的坚守,将一位母亲最深沉的爱,刻进了这青山绿水间。
有位父亲,在儿子的墓前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最沉重的军礼。他伫立良久,任凭寒风掀起鬓边的白发,悲痛难抑时,便将额头轻轻撞向墓碑。那不是愤怒,不是抱怨,而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与不舍。额头与石碑相撞的轻响,微弱却震人心魄,仿佛是父子间最后的对话,每一次触碰都在诉说:“我的儿,爹娘还没来得及看你成家立业,你怎么就先离我们而去了?”风中佝偻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孤寂,那一幕,定格成永恒的伤痛,深深烙印在每个见证者的心底,久久无法释怀。
这些烈士,曾是父母掌心的珍宝,是家中未来的希望。他们或许曾在电话里向父母撒娇,说想念妈妈做的家常菜;或许曾与父母约定,等退伍后就回家团圆,好好孝敬爹娘;或许曾郑重承诺,要让父母安享晚年。可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毅然放下儿女情长,扛起钢枪奔赴前线。枪林弹雨中,他们勇往直前;艰难险阻前,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守护了山河无恙,换来了国泰民安,却把无尽的思念与伤痛,永远留给了年迈的父母。
长眠于异地的烈士们,在冰冷的墓穴中无怨无悔。他们深知,自己的牺牲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团圆,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用生命践行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用热血铸就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或许没能亲眼见证祖国如今的盛世繁华,没能享受到安稳幸福的生活,但他们的精神,如星辰般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向烈士们致敬!你们是民族的英雄,是祖国的骄傲,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你们的精神万古长青。更要向烈士的父母致敬!你们是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用一生的辛劳与奉献,养育出了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你们把撕心裂肺的思念藏在心底,把为国争光的骄傲写在脸上,用坚韧与豁达诠释着最深沉的家国大义。你们的付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与敬仰。
青山有幸埋忠骨,江河呜咽寄哀思。愿每一位烈士都能安息,愿每一位烈士的父母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我们会永远铭记英雄们的牺牲与奉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守护好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这,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英雄父母最深切的致敬。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