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青藏往事勤奋工作肯出力 老实忠厚廖太煜 天路建设中的骨干精英(之十三)

  

 

青藏往事勤奋工作肯出力 老实忠厚廖太煜

天路建设中的骨干精英(之十三)

  

  铁道兵部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和流血牺牲,其中的知识分子更是功不可没,他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英和骨干。

  廖太煜就是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位杰出人才。他当时是关角隧道进口师团工作组的一名工程师,为人忠厚善良,热情大方,平易近人,老实巴交。但有时老实的有点迟纯,大家也经常拿他开玩笑,而他从来都不在乎,只是呵呵傻笑而已,即使能够结结巴巴地进行反驳,反而更增加了不少笑料。他当时确实是师团工作组里有名的笑话源和开心果。

  师团工作组的住房十分简陋,虽然不是住帐篷,但都是土围子一样的临时房,干打垒的四周围墙,在墙上架上成排的小钢轨,钢轨上铺上竹簾和油毡做为屋顶,就成了一长排的房子。师团首长分别住在房子两边的单间里,中间的超大房间挤住着十多个工作人员,包括蹲点的各位股长,技术人员等,营连级领导和我们这些小兵同居一室,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当时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房间既是臥室,也是办公室,十几张硬板床,中间夹着五、六张桌子,每个人不到一张桌子,还要轮流办公。

  房子的最中间架着一个大型火炉,加煤都要用铁锹,炉火烧的最旺时,室内温暖如春,一旦熄火则如同冰窖。

  勤劳的公务员小张认真负责,火炉烧的很好,晚上封炉也很有经验,他来了以后晚上熄火的现象基本上很少发生。

  但最大的缺点就是灰尘太大,尤其是捅炉子时,烟雾弥漫、灰尘满天,小张要戴着口罩干活,其它人都要躲到室外,但回来时满床满桌都是灰尘,令人烦恼。

  大家在早上和晚上洗脸时,鼻孔里尽是黑黑的煤灰,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吸进去的,洗脸时还要重点洗鼻孔。青藏铁路施工期间,可能人人都有过这样的黑鼻孔经历,尤其是进洞施工的人,烟尘吸入更加厉害,但普遍对其危害性重视不足。

  为了保持床铺的干净,每个人都会到工地材料组要来一大块白色的塑料布,白天盖在床上,晚上睡觉时取掉。

  说句难听的话,要是没有桌子和火炉的陪衬,简直就像一个医院的停尸房,床上白花花的一片,尤其是光线不好或者室内无人的时候更加显得阴森可怕。

  记得有一次廖工上夜班回来,白天需要休息,他没有取下塑料布,就直接钻进了被窝睡觉,还把塑料布盖到了脸上。

  这时,不知那个"坏蛋"高喊了一声:

  "大家赶快过来,向廖工的遗体告别"。

  说完还恭恭敬敬地低下头:

  "向尊敬的廖工三鞠躬,一鞠躬,二⋯⋯,廖工安息吧,廖工一路好走!"。

  廖工生气的一下子坐了起来,破口大骂:

  "你们这帮混蛋,欺负老子不能睡觉,赶快滚蛋,赶快滚蛋"。

  "快跑呀,不得了啦,诈尸了",更是笑的大家前仰后合。

  这时,有几个好心的人出来阻止:

  "请大家不要再闹了,让廖工好好休息,下午还有事"。

  大伙儿终于平静了下来,老廖又回到了被窝。

  虽然都是开玩笑,不少人认为实在是有点过份,但是,遇到了那么一帮老顽童,廖工又是那么好的一个好人,只能令他又好气又好笑。

  过了一会儿,我悄悄的走过去,竟然看到他一个人还在偷偷地傻笑,已经完全没有了睡意。但下午还要坚持继续工作。

  他对待工作则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从不马虎。每天坚持扑在工地上,一身泥,一身汗,吃苦耐劳,从不叫累,象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由于他的身体比较胖,在关角隧道缺氧的环境下,经常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有一次,大家发现他挂在白墙上的帽子下方,流下了长长的一道黑油印,原来是他的头油太多,虽然经常不断地清洗帽子,比我们大家都勤快,比我们洗的次数都多,但却仍然留下了黑黑的印迹。

  有人竟然拿着尺子去量流下的长度,并开玩笑的讽刺他、讥笑他,说他多吃多占,肥的流油。虽然实在有些过份,但他仍不计较,说说笑笑开心而过。

  后来大家终于明白,由于他上工地多,出汗多。有时汗水把帽子湿透,还把戴在外边的安全帽带子都打湿了。明白真相后,大家都深感内疚,也都由讥笑变成了敬佩。

  他留在墙上的不应该是污迹,而应该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勋章和功绩。

  他除了经常跟班作业以外,对内业的钻研也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办公桌不够用时,他就把绘图板放到床上,坚持侧身计算绘图等,难免腰疼腿酸,也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累。

  廖工由于太忙太累,经常忘记给家中去信。有一次通夜值班回来后,突然接到了年迈老父的一封来信:"太煜吾儿:一年未见字音,为父深感不安,吾已是花甲残年,身边竟无一亲人可依,疾病缠身全仰乡邻多怜,若不如此,你父早已休矣!你如能念家中尚有一父,求儿你能速返乡里,不用多时,待把为父埋入黄土后,任你东西南北⋯⋯"信末看完,廖工早已泪流满面。是转业还是留队,是尽忠还是尽孝,激烈的思想斗争,使他伤心难过、身心疲惫,彻夜未眠的他竟然坐在椅子上昏睡了过去。随后他给老人寄了一点钱以后,又投身到了火热的天路施工中去。这种不能忠孝两全的现象在部队中是非常普遍的正常现象。

  廖太煜是四川省资中县球溪镇人,六五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部队。由于他身体偏胖,相貌平平,所以三十多岁了还是单身汉一个。后经人介绍认识了资中剿丝厂的一名女工钟素芳。

  钟女士不仅思想觉悟高,人品好,而且长得也十分漂亮,不知是不是厂里的厂花,但确实是部队男兵们心中的女神。大家也都一致认为,廖太煜真是烧了高香,能够娶到这么好的妻妇,肯定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有一年,廖工准备休假,出发前突然收到了未婚妻钟女士发来的电报,内容是"去球不来厂"。战友们看后大吃一惊,纷纷猜测婚姻可能告吹,倍感担心。

  谁知廖工则泰然处之,不慌不忙,心中有数。原来他巳经提前告诉了钟女士,自己休假时拟先去剿丝厂。而钟女士则将去球溪镇,人不在工厂里。为了防止廖工多跑冤枉路,所以才发出了以上的电报。

  虽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仍有几个"坏蛋"故意吓唬廖工,故意开他的玩笑,还一本正经地装出帮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样子:

  "去球,去球,分明就是拉倒的意思,我们知道你是老实人,可不能再犯傻了,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赶紧去找领导,让他们给你作主"。

  "一定要想办法先把财礼要回来,决不能到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后来吓得老实巴交的廖工差点掉下了眼泪,直到这时他们才终于善罢甘休,停止胡闹。

  实际上,善良、漂亮的钟素芳就是看中了廖太煜忠厚老实的为人和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另外还有人民解放军的崇高威望。所以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来部队结婚。

  当时部队还在陕南的襄渝铁路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结婚典礼是非常简单和朴素的,既没有奢侈的婚晏,也没有豪华的婚房,更没有请客送礼的歪风。但进行的却十分热闹,幽默风趣。

  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高雅佳句不断,文明笑话不绝。连结婚对联都写的别出心裁,令人惊叹。记得当时简易洞房门口的婚联是:

  上联: 廖太煜吊锤球又准又稳

  下联: 钟素芳掌花杆分毫不差

  横批是: 精益求精

  "锤球"和"花杆"都是施工中的测量工具名称,而廖太煜是技术干部,又具体掌管着测量工作,此对联既包含了他所干工作内容,又引起了新婚的联想,令人拍案叫绝,这副对联也在部队里当成了笑话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

  另外,廖太煜的名字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笑话。

  有一年钟素芳从四川到部队探亲,由于她从来都没有来过青藏高原,心有恐惧,再加之人地生疏,交通不便,只好发电报叫廖太煜去西宁火车站去接她。

  结果天竣县邮政局的译电员把收件人廖太煜错译成了"廓大煌",三个字连一个字都没有译对,可能连地址都没有译对,后来只能查无此人,电报退回。

  钟素芳带着孩子,费尽周折,吃尽苦头,才从西宁来到了天峻县关角隧道的部队驻地,为此二人还闹了一场别扭。当知道真相以后,她真是又气又笑,哭笑不得。

  青海省的天竣县,是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部队未进驻之前汉民反而很少。邮电局的报务员认识的汉字本来就很少,再加之一年之内也受理不了几封电报,出现差错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廖太煜先生已经去世多年,年龄也仅有七十岁,根本没有达到中国人平均七十九岁的平均寿命,他吃苦受累一生,无私奉献一生,基本没有享受到多少实际的幸福生活。

  廖太煜工程师的凡人小事,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桩桩件件都体现出他的崇高品徳和敬业精神。他也是天路建设中令人永远难以忘怀的骨干精英。

  《赞廖工》

  忠厚老实廖太煜,

  勤奋工作肯出力。

  天路建设汗如雨,

  日夜操劳少休息。

  忠孝两全难如意,

  舍家为国苦自己。

  英魂驾鹤已西去,

  铁血长存歌一曲。

  二0二四年六月修改于西安

       编辑:开门见喜

上一篇:那年全军大比武
下一篇:畜禽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