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阳光娇艳灿烂、六月的夏风清清爽爽。六月,是一个成熟的月份,鲜花盛开、麦浪金黄,望不尽的绿意盎然,令人心生眷恋,令人心驰神往。
一个月前,我获悉铁道兵文化“艺术港”群,拟在六月初举行一次战友小聚。
哇!艺术港群战友终于要聚会了,是有些激动,因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而是三年疫情过后,一群有志向、有理想、有抱负的铁道兵艺术大伽们的相聚。
这次战友小聚的大体行程:济南西集合—淄博(赶烤)—枣庄(台儿庄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曲阜(参观三孔)—济南(大明湖、趵突泉)。
说实在的,作为济南局的一名职工,这几个地方我都曾去过了,但为了能一睹那些艺术大咖们的芳容、一睹他们的风采,我还是毫无犹豫,毅然报名参加这次战友小聚。
我自2000年6月3日,走进了铁道兵文化艺术港群整整三年了,铁道兵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我经常在群里观赏铁道兵艺术大师们的书法、绘画、摄影、诗歌、篆刻等作品。
印象比较深的是群主张衍海老师的诗和版画;朱岩老师的摄影;康海生、李建设等众多老师的国画; 刘进杰老师的工笔画;陈竹荣、李敏老师的剪纸;奇建华老师的书法;李洪奇老师(董事长)的颖拓作品等等。
还有平时艺术港群里开展各种晚会活动时,吴彦波老师的主持风格、朗朗的笑声;以及在晚会背后默默奉献、制作视频的高手董黔玲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读过写作高手卢桢老师的好几篇文章,卢老师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我还听过唱歌高手陈新芳老师唱的歌,这些都使我过目难忘、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会、铁道兵文化网执行总编关丽荣老师,在《今日头条》刊发过我的多篇稿件,每当我把稿件发给关总的时候,关总总会在百忙中给予答复:玉梅,稿件收到了。她为了及时编发稿件,每天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的工作到大半夜。
我与李敏老师认识三年了,每次在群里转发刊登作品,只要有我本人的文章,李敏老师都会转发给我本人,她每天在群里默默付出;我与艺术港群编辑李举松老师,同样在群里认识三年了,三年来,李老师也曾多次刊发过我的稿件;与任红卷老师曾经有过三次合作,我的水彩画,任老师配诗。
本人水彩画《夏荷》
本人水彩画《秋韵》
三年来,我虽与群里所有泼墨挥毫的大师们、老师们都从未谋过面,但他们那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蔼可亲的做事风格,永远值得我学习,她们是我最最想要见到的铁道兵。
6月3号,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终于盼来了战友相聚的欢乐日子。那天,我早早起床吃过早饭,提着行李坐上了去高铁站的公交车。
准备赶10点34分的D6032次火车去济南西与大部队汇合,刚到候车室却突然发现9点05分的D1626的车准备进站,赶这趟车还来得及。
为了能早一些与铁道兵的艺术大伽们相见、相聚、相拥,于是,我快马加鞭,三步并作两步,一路小跑地冲向站台,刚到站台不一会,火车进站,我赶上了这趟火车,于11点30分准时到达济南西站。
啊!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出站口我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已久的铁道兵兵姐李旭红、关丽荣、李敏老师。我激动的一下搂住了他们。
关总、李敏老师她们为了迎接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相聚的铁道兵战友、军嫂、铁二代们,已经提前一天到达济南接站。
来了!来了!战友们分别从天南海北的沈阳、北京、天津、重庆、西安、太原、株洲、武汉、洛阳、烟台、青岛、临沂、广东、内蒙、安徽、石家庄陆陆续续地赶到了齐鲁大地——泉城济南。
李敏老师她们接了一拨又一拨的战友们,自己却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吃饭、默默地奉献着,这就是曾经铁道兵军人的工作作风的体现以及铁道兵精神的传承!
下午2点半,我们乘坐旅游大巴开始向淄博“赶烤”,品人间烟火、游魅力淄博。
当我们到达淄博时,淄博铁十师49团战友已等候多时,他们以最热情、最热烈的方式迎接了我们。
为了艺术港群战友这次“赶烤”,淄博战友牺牲休息时间,组织战友踩点,与牧羊村烧烤店老板联系,早早的就去帮助占位,并在高速公路口迎接我们乘坐的大巴,一路引导我们进入烧烤城,一切的一切都安排的井然有序。
虽说在淄博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但就是这短短的两三个小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淄博人民的热情、感受到了昔日铁道兵战友的深情厚谊。
战友见战友两眼泪汪汪,战友们紧紧地拥抱、深情地握手,不约而同地唱响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地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不散的军魂,永恒的铁兵情,一次相见终身难忘。再见!亲爱的淄博战友们,敬礼!
当晚,告别了淄博战友,我们踏上了新的征程,来到了红色革命圣地“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听,“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的鬼子魂飞胆丧。”
从小我们就听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长大,当我们再一次来到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时,深深被铁道游击队英雄人物的抗战事迹所感动。
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把铁道游击队精神: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代代相传下去,铁道游击队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永记心中。
台儿庄大战,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前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爱和平、勿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相聚的几天时间里,我们游“三孔”圣地,感受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在泉城大明湖畔、第一泉留下了我们相聚的身影。
此行战友相聚,收获颇丰,既欣赏到各位艺术大师和老师们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见到了父亲老部队铁道兵七师的后代张耀东和孙丽华。又借战友小聚的机会,虚心向剪纸高手陈竹荣老师请教,学习剪纸技巧。
与康海生老师谈起了“代写情书”的乐趣,听康老师讲在部队当兵的故事,他曾替战友写情书,我也曾替同事写情书,我们都成全了一段美好的姻缘,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美丽的六月,给我们带来了欢心,让我们一起前行,演绎一首永远快乐的欢歌,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铁道兵文化“艺术港”群战友小聚掠影
作者简介:
张玉梅,女,原铁道兵七师二代,生于广东湛江,长于广西玉林,祖籍山东高密。
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政工师。
历任打字员、党委干事、党委主任干部干事、工会女工委主任等职。
业余爱好写作、绘画、摄影、编织、手工制作。曾在《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老干部之家》、《济铁工运》、《济铁政工》、《济铁老年》、《青铁工作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并有多篇散文、绘画、摄影和手工制作在新华网、今日头条、捜狐、阳光军魂、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战友网、文化网、写生北京等媒体上刊登。
手工编织曾获得路局、分局一、二、三等奖。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