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频频转发的消息:中铁十七局女工获全国劳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两个荣誉,前者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后者是团中央授予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我通过al搜索两个荣誉同时获取的人,al也不一定准确,有过1人。但不论怎样,这样高的荣誉是不多的,同时获得就更难。
一个退休老头管这些闲事干啥?早上我躺在床上翻手机,印象中关改玉是我供职的《中国铁道建筑报》——我第一个“宣传”的人。我继续搜《中国铁道建筑报》数字报:果然,关改玉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2013年7月27日
4版报告文学《探伤女工》,第二次是翌年“纪念三八节”,报纸宣传先进女职工,数百字报道关改玉。从此以后,关改玉的名字与先进事迹经常刊发在报纸上,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当选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中国共青团十八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委员,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山西省十大杰出女职工、中央企业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今年再登新台阶!
我便想将第一篇宣传关改玉的文章在公众号转发,写一番感想。
西方报纸惯常批评报道,我们报纸重视宣传好人好事。媒体以选树先进典型为己任,记者、编辑因写作、编发了重大典型人物、集体而由此“成名成家”。如焦裕禄之于穆青,大庆精神之于袁木,罗开富徒步采访长征之于《经济日报》等,这些案例都具有特别意义。编辑的任务除简单的选稿、修改、编发稿件外,还需要从来稿中发现重要报道线索,与记者共同追踪,做大做深有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另一项任务是培养优秀作者——文艺副刊编辑尤其重要。
《探伤女工》的作者署名赵冲、张丽。赵冲是中铁十七局的宣传干部,在报社轮训期间,我放置地下室库房的书籍、资料遭受“北京7.21特大暴雨”损害,赵冲等人帮我抢险,我印象中他是除我之外最卖力、最辛苦的人,至今依然记得他的白衬衣湿透贴在脊背上的样子。我收到他写“关改玉”的稿件,对“探伤”这个词还专门在百度搜索,一个年轻姑娘每天背着沉重的劳动工具,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候披星戴月,钻隧道,攀桥梁……检测钢铁大动脉的质量:工作重要,人物可敬。我给赵冲打电话,请他好好修改稿件,几易其稿,2000多字文章4版头条发表。年底评比优秀作品,我陈述理由,并建议报纸宣传关改玉这个先进典型……
这是我38年编辑生涯的一件小事。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儿,比如,有一年,我参加中铁十四局新闻报道学习班,课间休息时,有位学员对我说:“您编发过我一家三代人的文章,我父亲、我、我儿子……”今天看到关改玉获得的“巨大”荣誉,仅单表这一桩吧。
先摘编中铁十七局、中国铁建团委公众号今天对关改玉所做的介绍:
关改玉,1988年1月出生,中铁十七局集团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试验员。
2009年,关改玉刚入职,放弃办公室岗位,申请到铁路一线,成为当时中国铁建系统唯一的女探伤工。16年来,先后参建国家重点铁路工程11项,每个工作日平均步行16公里,累计步行1700余公里以上,检测焊头12000多个,准确率达96%以上,被誉为“钢轨医生”。
与时俱进,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他从钢轨探伤工“华丽转身”为试验检测员。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率领团队攻克钢轨探伤、设备优化、检测精度提升等多个难题,完成创新成果70余项。在雄忻高铁建设中,实现双块式轨枕日产量突破2000根,创造了行业新纪录。
探伤女工
赵 冲 张丽
在无缝轨道施工领域有这样一个工种——探伤。探伤是钢轨移动闪光焊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探伤工通过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对钢轨焊接接头进行检测,真实掌握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施工单位准确掌握施工质量、避免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印象中的探伤工大致是这样的形象:他们背着十来斤重的单肩包,包里装着超声波探伤仪,以及工作中用到的黄油、抹布、手套等,当然水和简单的口粮也是必要的。他们随同焊轨队在上百公里的线路上对焊接完成的焊头逐一检测,并做好记录,以便反馈。受焊轨工序限制,探伤工总是与队伍保持半公里左右的距离,像是落单的孤雁,显得孤零零。
在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工地上就真实的存在着这样一个探伤工,一个女孩子。她叫关改玉,中级技工,年仅26岁,是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数百公里线路上唯一的女性,别看年纪轻,她可是个拥有4年工龄的老探伤工了。
小关个子不高,皮肤比别的女孩略黑了一点,外表柔弱却给人以结实的感觉。她性子倔,爱说爱笑,很容易与队里的男孩子打成一片,反而在同龄女孩中表现得有些拘谨,共同话题不多。
起初参加工作时,小关并不是这个岗位的人。她天生要强,加之单位这方面人才稀缺,小关就自告奋勇当起了探伤工。她说:“做企业需要的人,存在才有价值。”
入行后小关并不顺,对探伤也一无所知,如同一张白纸。尤其是培训归来后,她发现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内心受到了极大挫伤,不过她很快进行了自我调整,决定从头开始。在师傅的指导下,她试着现场实操、调试仪器、充实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经验对探伤工来说至关重要,小关在这方面格外重视,技能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提高。
小关的工作并不复杂,但辛苦程度超乎想象,不说工作光是步行,每条线路都得背着十来斤的负重走上两趟,这样算下来,光是一条线少说也得步行百余公里。这还不算,焊轨受温度限制较大,南方夜间施工,白天休息,工期紧张,两三个月也见不着太阳。
然而在工地上,女孩子面对的挑战永远是未知的。京沪高铁高架桥众多,工人只能靠搭建在桥墩边简易的梯子爬上爬下。梯子足有二十几米高,且晃得厉害,小关天生恐高,只能硬着头皮向上爬。在半中央身体随着梯子左右摇晃,完全不受控制,向下望去顿感一阵晕眩,小关死死抓住身边的一根柱子,惊恐乱叫,动弹不得。同事见状不忍,对小关说:“你闭起眼睛,我把你扛上去!”就这样整整三个月,小关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
自然环境尚可克服,可来自精神层面的压力却是一场煎熬。2011年初,小关被调到了汉宜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线路两旁零星分散着众多小山丘似的坟墓,延伸开去足有几公里。夜间施工阴森异常,小关一个人隐没在队伍后方的黑暗中默默工作。周遭一片寂静,黑得就像是泼了墨,只能听见风吹草动的声音,每当有声音,小关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儿,扑通扑通急促地跳个没完。小关拼命收回注意力,强迫自己不去想,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快点干,早点离开。收工数人的时候,队里的小伙子时常开玩笑说:“不怕少个人,就怕多个人啊!”听起来好笑,但在当时对这样一个20来岁的小姑娘来说,绝对是一场噩梦。
探伤看似轻松,但危险无处不在。一次,夜间在海南琼海站内施工,四寂无人,只剩小关和一名负责防护的安全员留守。站内过往车辆频繁,不巧,安全员去了卫生间,临走时提醒小关注意过往车辆。小关过于专注,竟忘了身处何地。突然传来一声高喊:“赶紧让开,有车!”小关头也没抬下意识站起,走到路边,与此同时一列火车带着劲风疾驰而过。1秒钟后,小关两腿一软,瘫在了地上。
在一线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对此小关早已习惯,可是有一次足以让她终生难忘。津秦客专焊轨伊始,两台焊机双线推进,每天至少产生24个焊头,多则40个焊头,按照1公里6个焊头计算,小关每天将至少得负重步行7公里,且焊机进度不同,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小关预先制订了一项赶工计划,准备好“装备”,带上充足的午夜口粮奔向了工地,就这样连续奋战了30个晚上。赶上了进度,取得了主动。
不料,项目突然下达命令:剩余任务(120个焊头)一晚检测完毕,第二天展开下一道工序。算一算这可是平时三天的工作量。小关二话没说,决定一晚决胜。为了减轻负重,这次小关没有带水和午夜的干粮。在线路上,她行走、探伤,再行走、再探伤,一刻不停,整晚细致、耐心、迅捷、机械地重复着每一个细节。终于,在晨曦的微光中,小关看到了终点处的白房子。
熟睡20个小时,小关顿感浑身酸痛,然而却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但是,她清醒地知道:付出了辛劳不等于工作做得好。后来工务段验收,情况非常顺利,检测误差率不足5%。不足5%,这可是路局探伤技师的水准。项目领导震惊了。
4年间,小关先后参建了海南东环、京沪高铁等6个项目,在线路上累计步行800公里以上,平均每天就是半公里;检测焊头5000多个,平均每天3.4个,准确率95%。
成绩从来就不会被埋没,小关先后荣获公司“先进个人”、“先进女职工”,集团公司“十大杰出女职工”等多项称号。小关常说:“其实有时候荣誉该给我一定的压力,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