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萍踪》雷建珂文集之七(下:八家庙旧事)
八家庙旧事
八家庙,上庙二队的老名字,是上庙八个队中人口最多的小队。全队 60 余户人家,300 多口人。位于大队区划的东南角,分别与贾家寨四队和积谷寺四队相邻。
八家庙其庙之变迁
八家庙因为早先有一座庙宇而得名,但我从来没有见过那座庙,只是 听说有过而已。至于何以称其为八家庙,是否这里最早只有八户人家,已 无从考证。据说那庙原来就在队里食堂院子的北侧附近。后来从市里的机 械厂来了一群插队知青,那里便被规划成了知青点,建成了一栋由青砖和 土坯混合而成的宿舍,那是当时队里最为豪华的建筑。后来知青们结束插 队陆续回城后,那里又被新规划的居民住宅和村街所占用。直到上世纪 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队里在原来晒场东南角粉坊的位置上,重新建成 了一座小庙,庙里供奉了龙王,还供奉了土地爷、城王爷,还供奉着药王 和关公,祈求保得一方生灵永无水患,平安康泰。小庙开光时还请了县里 的剧团来唱了几天大戏。后来庙里大门的钥匙一直由爹爹负责保管,平时 的初一十五上香祭拜,以及日常洒扫持灯添油等一应事宜也都由爹妈来完成,直到四年前爹妈相继故去。
自城里的水井盖
那些自小在城里长大的男女知青们也就十六七岁,队里的社员和干 067 散文随笔卷 部们也很照顾这些孩子,不让他们做过于笨重繁复的活计,他们还不算太 苦。因为西河滩是享誉关中的鱼米之乡,尽管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粗茶 淡饭填饱肚子毫无问题。再说城里的父母们对孩子总是牵肠挂肚,照顾有 加。
相距五十公里的路程,断不了隔三差五送来或者捎来一些好吃的、好 穿的。有一件事至今还记得清楚。那时候没有自来水,知青用水和其他社 员一样,需要用水桶到井上去挑回家。而乡下的汲水工具相对简单,那时 的水井打好后,用料石旋好井口,井口直径有一米大小,直接在井口上面 一米的位置安装简易的木制辘轳,用以汲水。虽说河滩地带水位很高,夏 天井口到水面仅三五尺的样子,但是到了冬天还是有丈把深。特别是天冷 气温较低时,井口常有结冰,加之井口敞开,习惯了城里生活的孩子们, 去井边挑水还是很危险的。那些知青的父母们来看过后非常担心,生怕自 家一向娇生惯养的孩子生出事端。这些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当即心急火燎 地返回城里,连夜为这口井赶制了一副钢制的活动井盖送了过来,并立即 安装停当。这副钢制的活动井盖的井口直径被缩小到了 50 公分,且在井 口周围焊制了一圈三公分高的翻沿,一则便于盖板闭合,防止井口污水回 流井内,同时也可防止井台湿滑带来的危险。
活动井盖的活动部分采用 5 毫米薄厚的钢板,盖板上焊有钢筋手柄。原来粗笨的木制辘轳,也一并换 成了由机械厂设计加工精巧灵便的金属辘轳。由于设计时运用了杠杆力学 原理,汲水时方便轻省了不少。井口平时盖起来严丝合缝,既干净又安全。 需要汲水时,随手就可轻松打开。加装了新井盖的井口仅稍大于水桶的尺寸,金属井台既平整美观,又安全卫生。那些远在城里的父母们,再也不 必为孩子们挑水的事而忧心了。我那时还在上学,放学后去井上挑水是必 做的家务活之一,而我们家和知青点均属队里西半片,大家都用这口井里 的水,因此感同身受。而共用东半片那口井水的上下刘家院子的人家就没这么幸运了。
知青插队早已成为过往的历史。前些年政府为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已经很少有人再去井上挑水了,但那井还在,那副承载着“天下父母心”的井盖也还在那里。
建在乡间的工厂
西河滩虽说是鱼米之乡,但由于河滩多为贫瘠的沙土地,保墒蓄肥差, 粮食产量低。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社员们起早贪黑,一 年到头除了上交国家的公粮外,能够保证基本口粮已属不易,集体经济十 分脆弱。上世纪七十年代,政策开始松动,河滩地带的每个生产队也都开 始因地制宜发展一些集体经济,用以改善积累,提升集体生产力,甚至还 陆续购买了当时非常高效的手扶拖拉机作为生产运输工具。。所谓集体经济 无非是开办草袋厂,即以稻谷的副产品稻草为原料,编织成草袋,供城里 的工厂使用,换取一些收益,以增加集体积累,改善生产环境,提升劳动 生产力。但由于西河滩里的每个生产队都生产同样的产品——草袋,而当 时还是计划经济,没有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销路受限,很多生产队生 产的草袋大量积压,陷于困顿。而二队知青所在的宝鸡机械厂,却对二队 生产的草袋大开绿灯,应收尽收,从未滞压。社员们对于这种情况自然心 知肚明,知道这帮孩子的父母功不可没。
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队里陆续 办起了手工挂面厂、加工粉条的粉房和养猪场。极大地充实了集体经济, 在知青们的劳动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队里的经济状况也明显好 转。时值盛年的爹爹在挂面厂制作挂面。才三十多岁的妈妈,也在草袋厂 里操作半自动草绳机,来加工作为草袋经线的机制草绳。但这些工作完全 不同于现在的打工赚钱,大家都不拿一分钱工资,只是按照时间和既定标 准计算工分,与平时的下地干农活无异。
美味烤面
尚且幼年的我,时常会到爹爹劳作的挂面厂和隔壁妈妈的草袋车间玩 069 散文随笔卷 耍。制作挂面一般都在冬天的农闲时节,挂面厂和草袋车间里都烧着很旺的火炉取暖。馋猫似的我,会乘着爹爹和叔叔们忙碌不迭,无暇顾及时, 躲在他们身后,迅疾地伸出小手,从偌大的面盆里的面团上,飞快地撕下 一块来,极其熟练地置于火炉上的铁质炉盖上。不一会一股面香随即弥漫 开来,便很快听见有人在嘀咕着 :谁在烤面!这时,不顾烫手,双手捧了喷香四溢面团的我,早就在昏暗中溜到门外去了。制作挂面的面团都放了 盐巴,烤熟了吃起来又脆又香。大家都有小孩子,没有人会真正在意这样 的小事。小机械操作手 拧制草绳的机器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其动力是依靠操作人员 两只脚轮换踩踏左右两只踏板,踏板的动力传递给上部的曲轴,再由曲轴带动中心传动机械和绕绳装置,同时操作员还需要有节制且不间断地向左 右两只进草口插入提前选好的优质稻草。这样循环往复,一天时间即可完 成一整盘约四十斤草绳的拧制任务。没多久,我便学会了熟练操作草绳机。偶遇妈妈有事离开时,为了不耽误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我也能凑合着临时顶替妈妈一阵子。尽管我拧出来的草绳质量稍差一些,但还能用,好在 这种情况不是太多。相邻而居的伙伴八家庙的大部分人家都聚居在西片的吊庄子和东片的上下刘家院子三 个自然村落,如我们家那样的零散住户仅有十几户。这三个村落的住户绝 大多数都为刘姓人家,散居的住户多为早年陆续由外地迁入的杂姓。我总 以为,我们这几户人家也算不得独户。因为一条水渠自东南方斜着流过来,上游一百米是两户本家,一个是大我两岁的明哥和大我一岁的林哥家。明哥和林哥互为堂兄弟。下游的北侧、和我家毗邻而居,且仅一墙之隔的便是也大我一岁的金哥家。四户人家相邻而居,也抵得上一个小村庄了。我们几个伙伴自小一起长大。童稚时节一起田里摸鱼,渠中捉蟹,园中摘果 ;一道上山野炊,渠堎割马草,闲暇打猪草,结伴下河凫水的乐趣 犹在昨夕。还历历在目呢! 明哥学校毕业后,先是在大队里的一个由国家设立的医疗机构工作了 几年,随后进入省城西安,从事了金融管理工作,成家立业后顺风顺水, 一家过得滋润和美 ;林哥后来考上呼市一所学校的交管专业,毕业后分在 西藏拉萨工作,若干年后也定居古城西安,一家稳定安好,自得其所 ;金 哥在县域发展,贵人助力,经营有方,乡间有庭院,城中享荣华,其乐融 融,乐哉悠哉!
2018 年 12 月 31 日 惠远街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