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经典——《苍山碧水长相忆》(3)



 

铁道兵经典——《苍山碧水长相忆》(3)
 

 

  刊载《苍山碧水长相忆》一文的铁道兵优秀作品集

  今天,连载《苍山碧水长相忆》之三。

  第一次连载,是特写镜头: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在铁道兵大礼堂宣读中央军委关于铁道兵撤编的命令,用“年鉴”的简洁语言概括铁道兵历史。

  第二部分,长焦镜头由中国铁路的源头,位移解放战争的硝烟炮火,一支铁骑弹雨中驰骋华夏,血溅“三千里江山”,条条钢铁大道铺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既有一字千金的概述,又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节。

  今天,深情的目光,近距离观照重大工程的工地,神话一般传奇的建设业绩;最感人的,是迁徙的营房和跟随铁道兵队伍颠沛流离的妻子儿女……

  作者,一位熟悉铁道兵生活,痴情铁道兵的作家;内心的丰盈,感情的充沛,都在淋漓尽致的诗意文字叙述中。
 


 

       热爱铁道兵,怀念铁道兵;博客、微博、微信浏览量天天攀升,公众号用户不断增加;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关丽荣秘书长受战友之托,求购刊载《苍山碧水长相忆》一书——《情漫山河》……

  《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作者郑志洁题词

  他们是和平时期的游击队,一顶帐篷,四海为家;一双铁脚,走遍天涯;一曲“志在四方”,唱彻了祖国山山水水。豪放而浪漫的生活,虽艰辛,却富有诗的意境;虽苦涩,却浸透梦幻的色彩。

  有人说,大雁的家在翅膀上,哪里温暖往哪里飞;燕子的家在嘴上,哪里舒适往哪里垒;铁道兵战士的家在肩膀上,哪里艰苦往哪里背。这话不假。一顶帐篷,四海为家,一双铁脚,走遍天涯,这是铁道兵生活的基本特点。往往是一条铁路刚刚修通,也许来不及参加通车典礼,不能坐一次自己亲手牵来的火车,就得打起背包开赴新的铁路工地。一条又一条铁路,一次又一次搬迁,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在铁道兵,有一首很著名的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囊括了铁道兵的基本特点,以飞虹迭彩、春江奔涌的气势,唱出了铁道兵的豪情壮志。多少年来,他们就是高唱这首歌,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往返流连,穿行如织。
 


 

       在漫长的迁徙跋涉中,他们经历了多少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在海南岛,气温高达60℃,帐篷里比蒸笼还热。早晨上工叠的被子,中午烤热了,烤涨了,能比原来高出一倍。阳光直射的沙滩上,烧鸡蛋、烙饼比锅还快。而兴安岭的冬天,却冷到零下50℃,融冰化水,化雪煮饭,冻白菜用斧头剁,冻猪肉用钢锯拉。野外施工,穿三皮(皮帽、皮大衣、皮鞋)也不顶事,鼻子耳朵是不能随便摸的,当心扒拉掉了。在地上最低的吐鲁番盆地,铁路低于海平面。这里,大陆性气候特点非常明显,昼夜温差极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而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铁路路基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比东岳泰山还高出一倍。干旱缺氧,呼吸困难。人指甲塌陷,心脏移位;机械功率降低,耗油量加大。因地势高,月亮星星也比别处大,太阳光格外扎人,紫外线极强,多白嫩的人,在那里也能变成非洲“拉非克”。在戈壁滩的风口,大风一来,帐篷变成了神话中的飞毯,拉帐篷的战士也吹上了天,成了真正的“空中飞人”。狂风卷起的沙石,能把汽车上的油漆打得干干净净,草绿色的“解放牌”,刹时间变得银光闪闪。川陕山区,暴雨一来,山洪爆发,凶猛的泥石流,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垮路堤,掩埋了营房。冰冻,火烤,风吹,雨打,他们遭受了数不清的劫难。然而,正如太上老君炉炼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久经劫难,练出了铁道兵的顽强精神。他们不仅善于适应各种险恶的环境,而且善于改造各种险恶的环境,显示革命战士强大的生命力。

  他们在古人留下的遗迹上,建立新的业绩,为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在古丝绸之路,他们修起南疆铁路,以长鸣的汽笛,取代昔日波斯商队艰难跋涉的驼铃。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足迹,他们修筑了青藏铁路,日月山照见他们艰苦奋战的英姿,倒淌河歌吟藏汉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在诗仙李白叹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他们开山劈岭,架起千里彩虹。假如诗人能重游蜀道,定会诗情勃发,为路边青山留不住,火车早穿万重山,而重赋新篇。当年李闯王屯兵的老营,作过他们的司令部;在穆桂英的点将台,他们开过施工动员大会;在张飞勒马却步的回马岩,他们打过隧道;在成吉思汗跑掉马镫的山坡,他们开过拉沟......他们的业绩,不仅令古人瞠目,也将为来者惊叹,以其壮丽和辉煌,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他们还在神话世界里漫游,把千万年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在孙悟空大闹龙宫的东海,他们筑起百里海堤,竖起真正的“镇海神针”。在铁扇公主称雄的火焰山,他们修建了宽阔的公路。

  在白娘子盗仙草的昆仑山,他们进行治服永冻层的科学实验。在二郎神挥剑劈山的关角山,他们开挖了隧道......他们不仅把几千年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而且,用智慧和血汗,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发展了人们的想象。我相信,根据他们留下的业绩,产生的新的幻想、新的神话传说,一定会更加动人,更加美丽。
 


 

       四处转战,八方游击,他们见过多少大自然的奇观,欣赏过多少大自然的奇妙杰作啊!青海盐湖白茫茫一片,用盐垒房子,用盐筑路。买来的蔬菜放在地上,只消三两天就变成了咸菜。陕南山体移动,万丈高山,缓缓滑向汉江,会把山上的房屋、行人、车辆,一起摔进江心。为了治服它,他们用“钉子”——百米深的锚固桩,把移动的大山钉在地球上。这是何等的气魄!打开梅花山隧道,洞内岩石灼热烫手,温度高达50℃。摆在面前的是地下暗河、断层、溶洞、山中桥、特坚石、橡皮泥组成的地质博物馆,都是一个很好的地理教师。他们对祖国的天南地北,四方风物,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得直观感受。
 


 

       有人说,铁道兵的生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国家越富,人民生活越好,铁道兵越是到穷乡僻壤去。城里楼越盖越高,路越修越宽,而铁道兵却是山越钻越大,沟越蹲越深。从武夷山到大巴山,从太行山到乌蒙山,最后到了天山、昆仑山,去的地方越来越遥远、偏僻。多少荒山大漠,是他们劈开荆棘,第一次印上人类的足迹;多少生命禁区,是他们第一次打破千年沉寂,搬上人类的笑声。电视,看不到;广播,听不到。甚至连个女人都没有,解手洗澡尽可大大方方,用不着遮遮掩掩。苦吗?苦。寂寞吗?寂寞。然而,他们以苦为乐,甘心寂寞。他们说,这正是我国繁荣昌盛的标志啊!它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向纵深发展,向新的领域开拓。已经由鱼米之乡推向了深山峡谷,由内地推向了边疆。这不正是我们翘首企望,日夜寻求的么?我在一个连队看到这样一副对联:“走小路,开大路,勇士脚下条条路;舍小家,为大家,祖国怀中处处家”。这对联,不正是他们博大襟怀,高尚情操的生动反映么?
 


 

       辗转四方的流浪,也为他们的家庭生活涂上了特色的色彩。没随军的家属,常常追随丈夫的脚印,今天东南,明年西北,探亲一次,换一个地点,绝不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随军家属跟着部队流动,家庭生活的一切,都围绕这个基本特点,现在流行的“八大件”和“几十条腿”,与他们无缘,住的是活动板房,睡的是活动床,坐的是马扎,桌子、椅子是折叠式的。阔气点的,有个把箱子、柜子,也是折叠式的。包装皮、草袋、草绳常备不懈,随时准备搬家。只是说声搬迁,很快就可以出发;说声住下,很快就可以安下家,投入生活。当然,这种近乎原始的生活,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从兄弟部队调来的干部及其家属子女,初来时,看到茅棚小寮,以为是牛棚猪圈,不敢进屋。多情的姑娘们,满怀希望,千里迢迢来到部队结婚度蜜月,没料想迎娶她的新房竟是简陋的工具棚、材料库、路基下的涵洞,甚至是一辆马车。铁道兵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凑凑合合。不过,请不要小看他们破破烂烂的穷家当,说不定每件东西都有不平凡的来历。破罐头盒做的花盆里,有时能看到几颗采自柴达木盆地的、五颜六色、晶莹润泽的河卵石。旧提包里,偶尔能翻出几朵晒干的天山雪莲花。书本里,说不定夹了几片东北桦树皮做的书签......这些四方珍奇,常常令收藏家眼热。
 

       四方转战,吸收各地丰彩,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就说口音吧,成人大多是“顽固派”,改不了多少,可小孩却变得很快。今年在湖南,讲起话来一股辣味;明年到内蒙,辣味又渗进了膻腥;到了新疆,“巴郎子”、“羊杠子”之类的维语,又挂到了嘴边。各地饭菜风味、交往礼节也学会了不少。到四川,学会了腌泡菜、做麻辣豆腐;到陕西,学会了羊肉汤泡馍;在新疆,又学会了烤羊肉串。真可谓博采众长,精英荟萃。一个聪明能干的家属,久经辗转,可以做出各地风味的菜肴,懂各地的礼仪,当个外交大员是蛮胜任的。
 


 

       自然,长期流动,也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家属就业、子女上学,是两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各单位把家属组织起来,为部队加工手套、垫肩等劳保用品。她们不仅供货及时,而且因地制宜,保质保量。不是工人,胜似工人。走进家属区,一天到晚机声哒哒,一片繁忙。可以说,她们是部队的坚强后盾和可靠后方,每条铁路都洒满了她们的劳动汗水。至如孩子的教育,他们也办起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学校。一顶帐篷,摆几十个小马扎,就成了幼儿园,再找几个家属看着就行了。孩子们没有电动玩具,没有秋千、滑梯,经常玩的是耍石子、跳皮筋。稍大的孩子就上自办学校。学校是间活动房屋,一至六年级全在里面,萝卜白菜一锅煮。一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写作业;六年级上课,别的年级写作业。歇人不歇马,轮流上课,轮流做作业。老师是从家属里挑的,她们教的学生不多,可教学内容却很复杂。从语文、数学到音乐、体育,一个老师要管好几个年级。她们不是正规教师,上不了教育部的名册。不过,要是评优秀教师,她们中是不乏其人的。
 


 

       流动,流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不知打了多少个来回。所过之处,一条条铁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可是,直到这次撤销时,这些修路建楼的人,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寻找根据地。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啊!我想起人们赞誉的松树风格——要求人甚少,给予人甚多;也想起那些勤劳智慧的蜜蜂,终日辛劳,为人类酿造生活的密。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以概况铁道兵的品格,应该在我们的词海里,添一个崭新的、闪闪发光的新词——铁道兵精神。

  铁道兵在戈壁滩的营房遗址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