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亏损与协调工作的关系
不少工程项目,原计划二年、三年、或三年、四年的工期,却不能按期完成,使本来计划赚钱的工程项目,结果因工期拖延,各种成本增加,最终搞成了亏损的工程项目,有的项目亏得惨,职工工资都很难保证,导致问题不断,官司缠身,到处“灭火”,恶性循环,业主及不满意,单位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信誉,丢掉了不少市场,给后来的投标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的确值得探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投标单价低,地理位置差。施工条件受限,无法展开大干的局面,这是先天不足的原因,很难扭亏为盈。
二是用人不当,管理不到位。有些项目经理,人很好,很老实,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但缺少智慧,超前意识差,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和轻重缓急,窝工现象比较多,天天都在忙,就是不出成果,时间白白担搁,等上级发现问题时,换将已经来不及,导致工期延误,企业亏损,结果误了大事。
三是变更设计,延迟工期。这种情况一般都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工程量,工期顺延,比较好办,不会亏损,不必多议。
四是协调不力,延误工期。这是人为,不是天灾。一般工程单位,一旦接到工程中标后,业主一个电话叫上场,有些施工单位不做周密调查就仓促组织人马上场,生怕别人把活给抢走了似的,人员设备齐上阵,很少去做实地全面考察,究竟现场能不能干,是否完全具备开工条件,那些地方不具备开工,有多少地方具备开工条件,心中不是很清楚,结果人员设备从各地抽调全部进场,到现场要干了才发现这里不能干,哪里不能动,人员和设备全部窝在那里,走也不是,干也不是。要知道无论干什么工程,业内有句话,叫“三通一平”(水、电、路和场地平整),如果有隧道或石方爆破的,还必须提前解决好火工品问题,缺一不可,因为这些工作不是施工单位所能拍板解决的,必须有地方政府,公安部门,业主共同协商才能解决,无论哪个环节延误都会影响工期,有时现场的一座坟,一棵树,一分地,一间房,协调不好,都会让你干不成,现场机械设备再多也没用,可以形容为,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都比较强,弄不好就阻碍施工,甚至和你打官司。施工现场经常碰到蛮不讲理,满天要价的人,所以这就需要项目部有一些协调能力强的人员,帅先冲在前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尤其是开工前期,必须选拨好确实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千万不可低估协调人员的作用,我们有不少项目部的失败,实际与协调人员有相当大的关系。项目部的成败实际与协调人员的工作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协调人员不可小觑,相当重要。否则,事没办成,开支还要一大笔,到时生气发火也无济于事,最终误了大事。
笔者前不久,发现一家施工单位,也是搞工程的,项目不少,但他们中标后,帅先派出的是几名特别能干的协调人员做实地现场考察后,向主管领导详细汇报,再由领导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实情逐渐上人、上设备,基本没有出现窝工的现象,施工前期由这些协调人员协调好三通一平和火工品后,施工进入正常时,再撤离到其他新的开工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就由项目部的协调人员自行解决。企业成立了一个协调办,统管整个企业的协调工作,那里工地急需协调,再派人前去解决,充分发挥出了能人的作用,力争人尽其才,延迟工期的现象很少发生。基本达到了预期收益率。
反观我们有些施工企业,有的下属几十个项目,各自为战,协调人员在一个项目上一直干到工程结束,没多少事了也窝在那里。要知道人的素质有高、有低,能力有强、有弱,这就容易出现协调人员资源的浪费,有的项目协调人员一般般,施工过程中,到处受阻,急得不可开交,还不知驴不转还是磨不转,工期延后就在所难免。所以我们施工单位可否鉴借一下他人的经验,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