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一次难忘的采访

  
 


 

一次难忘的采访

   

  昨天,当我从网络上看到刘思齐同志逝世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沉郁,就象失去亲人一样的悲痛。虽然我和刘思齐同志只见过一面,通过几次信,通过多次电话,但是我感到老人家非常亲切。特别是当年采访她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那和蔼可亲的音容永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在2003年9月下旬,我向她汇报广播剧《呼唤》创作过程,并请她为《呼唤》剧题词的一次采访。

  当年,由我为编剧、丹东电台录制的广播剧《呼唤》,再现了毛岸英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到在抗美援朝前线牺牲的英雄事迹。2003年春天,我曾经把《呼唤》剧的录音光盘和剧本邮寄刘思齐同志,请她把关、提出修改意见。2003年《呼唤》剧荣获辽宁“五个一工程奖”后,又荣获全国广播文艺研究会广播剧一等奖。我在前往成都领奖前和刘思齐同志通电话,报告获奖消息。表示在返回北京时想看望您,可否?她非常爽快地说,欢迎你。只要我正在北京,就欢迎你来。

  9月底,我从成都飞到北京,就给刘思齐打电话。她知道我急于返回丹东,就说,今天下午我治疗完就可以来。

  下午两点,我和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王忠家一同来到305医院,在值班护士的引导下,谒见刘思齐同志,她非常高兴地请我们落座。我和刘思齐同志已经多次通过电话,并不感到陌生。我们问候她以后,我就简要汇报《呼唤》剧的创作、获奖情况。代表丹东电台感谢她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当面听听您对《呼唤》剧的意见。我汇报之后,刘思齐同志动情地说:非常感谢丹东的同志没有忘记岸英。感谢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广播电视局,感谢丹东电台,还要特别感谢您,王均同志(在向领导汇报时,把感谢我的话没有汇报。),创作了广播剧《呼唤》,把我失去多年的岸英又送回到了我的身边。我甚至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为我为一个人而写的剧。当时你们寄给我剧本时,我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了,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口气儿读完的。我真的被剧情所打动,这个剧很生动、很感人。她接着就对剧情作了非常精当地点评:几个比较重大的、关键的情节把握是很好的,这是不容易的。可以看出你们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又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呼唤》剧是一部体现主旋律,极富感染力的好作品。又剧名也好,既寓意深刻又简洁明了。

  当我说到,剧里虚构的一场梦境中岸英和您在抗美援朝前线相聚的情节时,她笑了,这场戏非常好,很精彩,是艺术的真实嘛。其实,那时我也是经常梦到和岸英相聚啊!之后,还深情地讲述了与毛岸英当年的往事。无论是岸英刻苦学习,超负荷的工作,严于律己,简朴生活的情景,还是刘思齐对岸英一往深情的真挚敬佩、无限怀念之情,都令我们深受感动。
 


 

  当我提出请刘思齐同志为《呼唤》剧题词时,她欣然满足了我的心愿。提笔庄重而深情地题写了“人民呼唤你,岸英。

  为丹东电台创作的广播剧《呼唤》而题。

  刘思齐

  2003年9月25日”
 


 

  我又说,将来还要出版《呼唤》剧本、创作过程、评论的文集,请您有时间再写一副毛笔的书名《呼唤》。她笑了,还这么郑重啊!好,我也答应。回到丹东不久,我就收到了毛笔题写的《呼唤》。



  (注:刘松林即刘思齐)

  在题词以后,王忠家知道我希望和刘思齐合影。就说,刘老,王均想与您合影,不知可不可以?她微笑着说,可以,可以。并幽默地说,那我可得先梳理一下头发啊!她去卫生间梳理好头发,就和我合影。
 


 

  在我们即将结束采访时,一位年轻的女同志进来,我一看,这不就是年轻时的刘思齐吗?太象了。刘思齐同志马上说:这是我女儿,来,我就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丹东电台的王均同志,是创作广播剧《呼唤》的编剧,这位是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王忠家同志。她女儿非常礼貌的感谢我们。采访一个多小时了,我们主动告辞,刘思齐同志把我们送到房间门口,还连声感谢我们。我们请她留步,这时她就让女儿把我们送到楼梯口。

  在返回丹东的列车上,刘思齐同志和蔼可亲的形象,仍然在我脑海里闪现。于是口占一绝:

  七绝•《呼唤》获奖后刘思齐题词

  喜飞巴蜀捧鲜花,

  笑奔京华境更佳。

  呼唤岸英轻落墨,

  诚情似往世人夸。

  回到丹东,我全面汇报了采访刘思齐同志的情况。领导嘱我马上写消息,几天后,丹东主流媒体都在显要版面刊发了刘思齐的题词。

  《人民,呼唤你岸英》文集编辑期间,我在电话里邀请刘思齐同志为文集写序言,她表示已经题词了,就写了吧。我说,领导研究还是请您写,这样文集就更有分量了。这时,她笑了,有这么严重嘛。那我就尊重你们的意见,写吧。最后可就请您修改了。我马上说,可以,可以。谢谢了!不久就收到她打印的《人民呼唤你,岸英》。我们马上排版。文集出版以后,我就邮寄给刘思齐同志。收到文集后,她专门打电话表示感谢,并说有机会还欢迎您来北京。我谢谢她的关心。后来几年的春节时,我手机里都收到她的节日祝福短信,我即刻发去对她老人家的祝福。这些我都保存在手机里,作为纪念。






  春秋代序,一晃18年过去了。为了缅怀刘思齐同志,赋诗一首,表示悼念。

  七绝(新韵)•缅怀刘思齐同志

  王 均

  2022年1月9日

  当年采访刻心间,

  精当点评诚畅谈。

  深切题词留感动,

  品格高尚永流传。

  王 均 简介
 


 

  王 均,大学学历、高级编辑。1968年下乡,1969年12月参军,铁道兵4师16团文书、电影放映员。丹东电台原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副总编。现任丹东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丹东市戏剧家协会顾问、丹东市广播影视艺术家顾问、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丹东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鸭绿江印社社长。工诗词、长书法、擅编剧、精篆刻。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