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朱海燕 | 《高原八日》(外两首)



 朱海燕 | 《高原八日》(外两首)

作者 朱海燕


《高原八日》

题记:离开高原多年,很想念那里的山山水水,常常梦回昆仑,与它谈天说地,不料,这样让我思念更甚。不久前,我重返高原,在那里待了八天,对那里的一切又有了新的认识,从审美角度论,又有了新的升华。这八天,虽然高原缺氧,不能供我享受氧气充足的待遇,但那里的神山圣水,仍然让我乐而忘返,幸福满满。后悔当初离高原而去,以至不能自已……

哦,桑榆之年
是否有庄严的时刻
是否有夏日的花园
是否还有什么让我乐而忘返
我站着,望着,等着
心头充满又苦又甜的滋味

昆仑对我说:有!有!幸福在高原
那里不仅饱含留给我的冰雪
还有幸存的冷酷和美丽
在那里,青春染绿黄沙
在那里,理想拔节生长
离开高原已经多年
丝毫没有丢掉高原的口音
那里难道让青春再次循环
于是,我迎着白色的飞雪走上昆仑
我一遍遍亲吻着玉珠峰
它依然那样拔地耸天
我千遍万遍问候玉珠峰
它依旧白雪皑皑,那么庄严
我看见格拉丹冬的雪水
一路东下,孕育出长江
和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的春天
万山之祖的莽昆仑顶天立地
亲不够,看不够,摸不够
它喂养风雪,更能喂养我的诗篇


高原,为我摆好了筵席
让我在人间的最高层
阅读日月星辰
那是独一无二的王国啊
我在此,享受这世界之大
品尝这人间之甜

高原,当年我不该离你而去
你才是,我要寻访的理想之所

自己脱离了高原
使得简历上一片苍凉
甚至连写出的文字
都少了几分风骨、几分热量

要说,我应做高原的好汉
伸手可抱月中嫦娥
迈步可转天庭的花园

好了,好在时间安排我重返高原
即便是八天
在凋零的晚年,盛开的青春,却走进心里
在铺开的纸上
我所种植的文字
像雪花不停地纷纷落下
那都是爱,张口就会说话
高原,我渴慕的高原
我们气味相投而挽手并肩
在人间禁区
高处不胜寒之处
心心相印,接续前缘
你的每一口呼吸都是我的呼吸
免我四处流离
免我无枝可依

高原,我的高原
晚年的青春,我将交给你
在昆仑,在格拉丹东
在流向长江、东海的沱沱河
留下亲你吻你的印记
把蓄藏体内的心交给你
即便劳累,即便病痛,即便缺氧
不会后悔,那些都是人生的诗韵

 


 
《心灵的故乡》

在异乡,在异乡的都市
我的心,咯噔一下,停了下来
心,看这个城市,看得出神
在那些四月天
心,高兴的在草地上打滚
在树荫下聊天
在江边看浪花
在摩天的高楼下,心停下来
昂首看,看不到高楼的楼顶
楼顶藏在白云里
心,时常停在街边的饭馆里
便宜,实在便宜
同样的饭菜比她居住的城市便宜许多
莲藕炖排骨黄豆,三十多元
闷肉爆鱼面,二十九块钱一碗
营养足够,而且实惠

心,在小街小弄里停下来
不见了碎石铺路,看不到成行的马桶
朝上看,不见竹杆上五颜六色的裤裆
轮着蹲的厕所
作为落后与屈辱被历史埋葬

心,在马路上停下来
看匆匆来去的人群
耳边的声音,不再是“阿拉,阿拉”的行帮腔
突然,扑来一阵乡音
在异乡,心居然回到皖北的家乡
他们都是心的亲人
当年怀揣几百元下海
如今成为这都市的市民

看看他们,我的心不再害怕
她,要在这里停下来
去复活破碎的理想
把这块深爱的土地抱紧

心的置放地,即是故乡
借着四月温柔的春意
我把心种下,一一消解积累的烦恼
就这样,心,下了决心
在这个都市,扭成一个没有咫尺的春

 

 
《最后一厘米》

心和心的距离,不到一厘米
也许根本就没有距离
从不牵手,从未暗送眼神
两人之间似有一汪深海
吐出一句话
生怕搅浑了这干净的海水

心里的渴望,在加速成长
梦想的手,偏偏不去撑杆划桨
远方。不!近处
那是多么美妙、迷人
对捂不住的爱,为何不扶持一把
人间四月天,正好选择命运
空无江山里做梦,怎容纳一世红尘

上帝为他们着急
月色都想抠出那缕情感的真理
如果不好意思,请求助外人稍微施之一点点温度
定能让他们靠近、再靠近
让命运的沙滩,盛开一丛玫瑰

悔,就吼两支歌,端三碗酒
凝练一腔大义大勇,而定人生乾坤
跳出三界苦厄,得天于独厚,立地于神形
缩短没有距离的看不见的距离
让幸运与爱情并生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