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一百一十四


 


 

第十二章、路内路外,团结战斗
 

本章小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成昆铁路大会战是“全国一盘棋”、人民铁路人民建、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典范。铁路员工与铁道兵指战员在成昆铁路会战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承了红军长征彝海结盟的优良传统,书写了我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好军民关系的新篇章,创造了路内、路外团结协作修铁路的标杆。表现了筑路大军与人民血浓于水的情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在各种困难面前,筑路大军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也成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强后盾。

  在基本建设中,企业与政府、民众,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各方都能换位思考,多为对方想一点,“矛盾冲突”的情势肯定会能得到缓和、化解,甚至取得“双赢”。

  这些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沿线群众组织马车队支援成昆铁路建设·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第十二章、路内路外 团结战斗

 

第一节、各地成立“支援铁路委员会”


一、中央决策,各级落实
       1964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对与会者大声地说:“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成昆、川黔、滇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好。”他很激动,语气十分严肃。
       为加强战备,党中央作出了加快三线建设与西南铁路建设的战略决策。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部署,李富春、薄一波副总理具体分管,计委、经委等中央各部委办立即动员起来了。

 


 

  (李富春与周总理在一起·选自网络)

 

  中央成立了支援小组,由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谷牧同志负责。

  军委大力支持动用铁道兵,罗瑞卿总参谋长说:“全权交给你们,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9月10日,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成立,统管成昆、川黔、贵昆(滇黔)三条铁路建设工程。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任总指挥,吕正操、刘建章、郭维城、彭敏、张永励、熊宇忠任副总指挥。下设三个工作机构:工地指挥部、技术委员会和支援铁路修建委员会。工地指挥部全面统一领导和集中指挥这场大会战,技术委员会负责采用和发展新技术,支援铁路修建委员会组织发动全面支援铁路建设。

  支援铁路修建委员会,由国家商业部副部长张永励任主任,四川省经委副主任、西南局计经委第一副主任熊宇忠担任副主任。

  国家商业部、物资部分别派出一位副部长坐镇西南三线指挥部协调后勤供应。

  1964年10月西昌天高气爽。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和国家计委副主任程子华来到西昌。

  15日,在李井泉、程子华的主持下,于西昌召开了西南铁路会战规划部署会议。中共西南局、云贵川三省负责公交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议根据“西工指”的方案决定:先修通川黔、贵昆两条铁路,达到锻炼队伍的目的,同时成昆线抓紧做准备并重点工程先开工,最后决战工程艰巨的成昆铁路!并要求西南三省全力支援铁路建设。

  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表态:“修建成昆铁路,是实现毛主席伟大战略决策,地方要大力支持。书记、县长要上支铁第一线。这是死命令、铁纪律,执行不力的,调离、撤职。”

  四川省省长李大章补充说:“支铁办公室,要组织服务一条龙,到工地、下现场,急成昆铁路所急,想成昆铁路所想。”

  四川省委主管工业的书记杨超表示,会后将亲自率领工作组奔赴成昆铁路沿线检查,落实数十万筑路大军的吃喝住行问题。

  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彥汇报了成昆铁路南段的筹措和云南省各级支铁办的组织进展情况,云南省委决定:为保证加快成昆铁路早日上马,各行各业全力支援,将支铁工作列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铁路沿线县、市、州成立各级“支铁办”,主要领导必须深入到施工一线,切实抓好支铁工作,确保后勤供应。南段工程全面投入后,要确保物资运输、后勤保障,以如何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为目标开展支铁工作。

  吕正操听了非常高兴地说:“现在大家身上的担子很重。革命的每一个胜利都是拼出来的。我看,备战、备荒、为人民,要落实在‘成昆线要快修’这六个字上。战争年代我们挻着胸走过来了,社会主义建设咱们不能缩着脊梁骨装孬种!”

  1964年岁末,李富春和薄一波两位副总理,专程来到西南视察大三线建设情况。从昆明到西昌,视察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基地,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踏勘工地,慰问一线职工和铁道兵指战员。

 


 

  (薄一波在工作中·选自网络)
 

  两位副总理在视察过程中,向李井泉询问了地方支援铁路的情况。

  李井泉汇报说,“我们很早就有决心,只要修铁路,什么都拿出来。西南三省的省委书记、省长都亲自去现场,专员、县长也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贵州省省长周林说,‘贵州不像四川那样富,比较穷,但是要啥给啥’。”

  两位副总理还专门听取了云南、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关于支援成昆铁路的工作汇报,详细询问了沿线铁道兵施工力量部署情况,然后分别指示他们:从前战争年代我们依靠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现在建设时期,而且是特殊的建设时期,我们依然要依靠人民,依靠军民团结,齐心协力来完成我国大三线建设,加快成昆铁路建设。

  二、雷厉风行 立即行动

  干部调动,技术骨干选拔,均由铁道部、铁道兵点名。一旦下令,急如星火,受令者日夜兼程,奔赴工地。

  一时间,成都北站、东站有如大兵营,人山人海。千军万马汇聚,大批物资集散,均由成都铁路局负责中转。

  成都铁路局调度室里,局长廖诗权亲自坐镇,他个头瘦小却声如雷吼:“按军用列车安排!非常时期,哪个地方胆敢挡道,立刻处理,绝不手软!”

  一路雷厉风行。

  一路开放绿灯。

  一路畅通无阻。

  30万筑路大军,在“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令下,以旋风般的速度开扑西南,进驻西南各铁路工地!

  地质部抽调其精锐组成南、北江大队进入金沙江河谷、凉山腹地。

  冶金部派遣了标杆掘进队进入成昆线。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工程处,辞别武汉,千里跋涉,在大渡河、金沙江两岸安营扎寨。

  北京车队,带着首都人民的心愿,车轮滚滚,翻越秦巴山脉,闯入攀西大裂谷。

  ……

  四川省委工业部办公室电话铃声不断。省委主管工业的书记杨超同志忙于协调各路进川人马,运筹10万筑路民工支援成昆会战,落实四川省委提出的“修建成昆铁路,四川要全力支持”的决议。

  西南修铁路,全国开绿灯。

  吕正操在回忆录中说:“会战队伍正在集结过程中,毛主席就急切地询问我们:‘人上去没有?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没有?’‘人上了那么多,吃得上吃不上饭?’关怀备至之情,溢于言表。”

  根据工期要求和当时掌握的工程量,初步计算,铁路会战共需劳动力计105.8万人年,2亿4千7百万工天,其中成昆线即需80.9万人年,1亿8千9百万工天,预计施工高潮时总施工人数将超过30万人。

  考虑到原有施工队伍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专业技术干部仅占1.1%,技术工人仅占9.3%,扩编后更感不足,不能适应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和广泛采用新技术的要求。为此,由铁道部系统调来技术干部2300多人,技术工人1万5千名,但这远不能满足会战的需要。为此,请求全国支援。国家分配大学本科、专科、 中专毕业生800多人,国家经委抽调技术干部400多人,劳动部安排技工1万5千名,充实技术力量。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清华大学等院校派出师生,到铁路工地进行教学科研,参加会战。

  成昆线施工任务需要的各种材料、设备达4千多万吨。为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除在郑州设材料基地、“西工指”设直属仓库、沿线选点设供应油库外,并由西南三省各级“支铁委”对当地材料和生活物资的供应网点、商业网点,作出分期分批的相应安排。

  云南、四川省委、政府的热情格外高涨。省、地(区)县各级地方政府,在“人民铁路人民修”的理念指导下,成立了支援铁路建设委员会(小组),把“支铁”工作当做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施工准备阶段,公路未修通之前,数以万计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背柴送粮,搬运物资;政府、学校让房腾屋,安排筑路人马居住;设立商业、文化网点,改善修路大军生活;还针对山区人烟稀少的特殊困难,动员菜农迁居到铁路工地附近种植蔬菜,供应筑路大军。

  在施工期间,按照“农忙务农,农闲修路”的精神,组织百万大军筑路堤、锤道碴、采片石、筛河沙。

 


 

  (沿线人民积极支援铁路建设·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支援铁路修建委员会副主任熊宇忠在回忆文章中说:

  “群众路线是我党革命与建设的优良传统。铁路建设也同样如此。成渝路从五○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开工,到五二年七月一日全线通车,仅二年时间。

  “又如宝成线,是我国第一条工程相当艰巨复杂的铁路线,全长670公里。这也是一条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修建的铁路,除了铁路职工10万多人外,其余大量的土石方工程,挖、填、采石、碎道砟等都是由广大民工承担,民工人数最多时,也达到了10万多人。

  “在修建成昆线时更为突出。当时,全国人民为了尽快实现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早日修通具有战略意义的西南大干线——成昆线,凡是铁路所需的一律开绿灯,生活上所需的一切,由地方保证,30万铁路大军很快投入了西南铁路建设,这确实是使人向往的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黄金时代,真可谓人民铁路人民修!

  “当时,之所以能这样快的组织起千军万马,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支援西南铁路建设,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全国各行各业、各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西南地区,更是尽全力支援铁路建设,施工沿线成立了支援铁路委员会,在工地设立了粮油、百货、邮电、银行、书店等服务网点,还动员了17万名农村青年支援铁路建设。总指挥机构的组织领导和支援铁路修建委员会起了很大作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