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一百一十五

 


 


第十二章   路内路外团结战斗

 

第二节   为民着想,保护农田、民居


 

  一、坚持保护民众利益的思想

  成昆铁路大会战的“三边”开局,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云南、四川两省各级地方政府与各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火热地开展起来。

  吕正操部长沿线视察了盖临房、修便道、架便桥、架电线的准备工程与重点隧道、桥梁的各个工点,看到的是悬崖凌空打炮眼的战士,听到的是隆隆爆破声,到处是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在脑海里展现出一幅绚丽壮观的远景,他心潮起伏。

  1935年,刘伯承元帅率兵开路,与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钻牛皮,喝血酒,歃血为盟,使红军安全地通过彝区,留下了千古美谈。
 


 

  (彝族汉族结盟纪念馆·选自网络)
 

  今天,筑路大军在红军当年走过的路上,搞好大三线建设,建好成昆铁路,要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形成巩固的战备大后方,这是何等重大的历史使命!

  吕正操深知,完成这项历史使命,尚有无数困难与挑战,一方面,我们必须紧密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在修路过程中少占农田、少拆民房,尽可能造田还民,多种树木。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成昆铁路跨越云南、四川两省,沿途少数民族众多,仅西昌地区就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77%。

  沿线物产、资源丰富。位于川西平原的成都峨眉段,素有“川西粮仓”之称;沿线埋藏着煤、铁、铜、铝、锌、石棉、磷、岩盐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都有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发展前途十分广阔。

  “西工指”党委认识到,成昆铁路对于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密切西南边疆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善国防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成昆铁路修建的困难是空前的,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支援。

  “西工指”在安顺刚成立时,正逢秋收季节,中共工地指挥部委员会书记、副政委刘建章便组织机关干部分赴四个乡帮助民众割禾脱粒,博得了苗族同胞的好感,密切了同他们的关系,也取得了他们对铁路的支持。

  二、设计、施工中不忘保护农田

  在隧道设计中也常常遇到铁路与农田的矛盾。土山包1号隧道为土层浅埋,下伏玄武岩风化残积土,结构松散,拱顶以上覆盖土厚度仅4~8米。根据该工点的地形、地质条件,采用路堑方案是可行的。但路堑方案是要通过土方机械进行拉沟式施工,将山包高出线路的部分全部运走,在山包上开出一条长长的凹形路堑,使线路在凹形底部通过。由于土山包顶上为高产的水稻田,这个方案占用良田太多。勘测设计人员为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决定重新寻找方案,保住水田。他们通过勘测,一致认为:修隧道危险性太大,万一坍顶,不但水田毁掉,还可能给施工造成被动,甚至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坚定大力支援农业的思想,不畏艰难,决定采用隧道方案保住这些水稻田。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设计、施工人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确定从两个方面入手。在结构设计上,采取加强的措施;在施工方法上,控制药量,短开挖,密支撑,工序紧跟等等。最后,由于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筑路人员不畏艰险,浅钻、少爆,终于将隧道“掏出来”了,保住了洞顶水田。

  在桥梁设计中遇到的此类矛盾更多,方案选择时,不能单从经济造价、节约三材和节约劳动力来考虑,更要从便利农村交通和积极支援农业的意义来认识,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在南端的铁道兵施工管区,为消灭水害,便利灌溉,在布局上遇水搭桥,逢沟设涵。在结构上采用扁平桥涵,多留过水空间,少淹农田。如读书铺的附近设置了5处0.3米的倒虹吸工程,3处0.75米的箱涵,保证了820亩农田灌溉。

  成昆铁路许多工点采用桥梁代替高路堤的办法,保护了大量良田。如黑井顺河大桥,墩高平均为14米,以长792米的桥梁越过田地,使38亩良田获救。

  


 

  (黑井顺河大桥以桥代替高路堤少占农田•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因地制宜采用适当延长桥孔少占了许多农田。如拉旧大桥,昆端延长引桥200米,保住良田17亩;朱布1号大桥廷长桥孔100米,少占良田9亩。仅成昆线南段为节约农田,而设桥或延长桥孔的就有31座5581延米。

  

  采用立交桥涵跨越公路、米轨铁路、大车道、进水管道,尽可能减少铁路对当地交通、水利设施的干扰。仅碧鸡关至昆明西站长4公里,设置这种桥涵10座。许多大中桥还专门增加一至二孔作为立交桥。铁路修通后,还将一些公路设施、电站等,移交地方。

  这些措施得到沿线广大贫下中农的赞许。

  铁二局遵照上级党委指示,大力开展了支农活动。各单位制定支农规划并有专人负责。在施工中本着“工棚上山,公路靠边,宁绕三里,不占分田”和“占山不占土,占土不占田,多占山,少占田”的原则,千方百计节约用地。成昆北段青龙场至吴场,地处川西平原,用地只占批准计划的46%,而其中三分之一是劣地、坟场、荒山。按占地还田的精神,修筑水渠弥补了占地减产7.5万公斤粮食的损失,每年还增产285万多公斤。其他如主动送医送药到深山,为少数民族治病;帮助农民学习文化、耕田插秧、收割庄稼、积肥送粪、抢险救灾、培训技术等。在铁路建成后,有的公路吊桥、工棚房屋移交地方使用。有的单位将小型水电站留给地方,发展工农业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加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国民经济,铁路和地方“双支”双丰收,相得益彰。
 


 

  通车后移交地方越西水电站与的公路索桥•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三、保护黑井古镇的选择

  在勘测设计选线中正确处理铁路与地方的关系。成昆南段中有一段线路,经过黑井地区,如果以路基直通黑井镇的方案,工程量小,施工也方便,但需拆迁数百户民房,山区峡谷地带,重建古镇,牵连问题很多,地方困难较大。若要绕避,就要多修一座隧道。

  设计组带着两个方案回去讨论。

  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禄丰县,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它依山傍水,是一个龙川江河谷中的小镇,又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黑井的地名,源于一头黑牛在井边舔出地盐。
 


 

  (古盐井旧址•选自网络)
 

  据《黑盐井志》记载:自青铜器时代至元代“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三口盐井。明洪武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壮丁,大力开发黑井。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 %。黑井设场务公署,但海盐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盐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以及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户等,特别是享誉省内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武家大院。

 


 

  (黑井武家大院•选自网络)
 

  铁二院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保镇建隧道的方案。

  “西工指”很快批准了从黑井镇背后以隧道通过的方案。成昆铁路多修了901米的黑井隧道,保存了黑井镇的街道,节约了重建需占用的农田,政治意义重大,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

  这条黑井隧道,是铁道兵第八师三十六团四营修建的。部队初到工地时,只有一些钢钎、铁锤和两台压风机。公路没有修通,大型机械一时运不进来。战士们不等待,不依赖,打着灯笼火把进山洞,抡起铁锤打炮眼,其中连续5个月达到100米成洞。

  黑井隧道地质复杂岩层松软,所以在爆破上只能是用多炮眼、浅炮眼、小药量进行。1965年8月24日晚,隧道发生塌方,七位战士负伤,17连四排13班班长熊汉俊伤势最重,他被倒下的排架直接砸中,夹层的岩石又纷纷压在他受伤的身上,送到卫生队不久,因抢救无效身亡。熊汉俊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云南䘵丰县黑井铁道兵烈士陵园中。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有关熊汉俊烈士牺牲在龙骨甸大桥的桥墩施工中,七号桥墩就是他的墓葬地,纯属人为杜撰。

  


 


 

  (2017年4月14日,熊汉俊原部队战友许钧华〈左〉同黑井镇民政科史晓程〈右〉祭扫烈士陵园·由许钧华提供)

  在成昆铁路要大干快上的口号激励下,三十六团四营在黑井隧道施工中,克服重重困难,在只有风枪与斗车的条件下,基本上依靠人力打通了这座千米长的隧道。黑井镇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黑井古镇•选自网络)
 

  当游客在黑井游览时,希望游客们能晓得成昆铁路建筑大军为保护古镇做出的正确抉择与为此作出的英雄牺牲。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