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七十八

 



 


 



 


第九章 组织指挥,唯物辩证


 


第五节 “三边”开局,铁路建设的奇观


 

  成昆铁路是一条山区铁路干线,全长1100公里,除去成都、昆明两站内的线路,建筑里程1083公里。

  成昆铁路建成后,获得了联合国的崇高荣誉,它与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齐名,成为人类二十世纪的伟大工程的代表作。

  那么,成昆铁路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大会战的?30万筑路大军是如何组织指挥的?这是必须要告诉世人的一部分。

  这场动用了全国的技术和物资力量进行的大会战,在中国铁路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铁路史也是没有的。

  以吕正操为首的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西工指)的组织指挥者们,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来实施组织领导的?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大会战的序幕。

  “三边”开局,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观。

  成昆铁路要快修,是在党中央确立大三线战略决策时同时决定的, 要“与帝国主义争速度、抢时间”,“要抢在战争的前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昆铁路的会战是仓促上阵的,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突击抢修式的大会战。

 

  


 

  (一声号令千军万马奔向大西南·选自截屏)
 

  一条地质十分复杂的、工程任务十分艰巨的、长度达千余公里的、技术标准为国家Ⅰ级干线的山区铁路建设大会战,竟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展开的!

  成昆线曾经多次勘测设计,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起曾经局部开工,经过三上三下,本应有比较稳定的设计基础,但由于设计标准几经变动,主要方案并未确定。到1964年会战开始时,许多复杂的地质情况尚待查明,包括越岭采用的坡度和展线方案尚待比选,等等。

  全线的勘测设计还没有完成,全线的工程总量还没确定,施工所必须的运输、通讯、用电、用水、机械设备、住房等必要条件都不具备。一声令下,数十万筑路大军就立刻匆匆开进了大西南。

  说它是一场“无准备的大会战”并不过分!

  1964年8月。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三线建设与西南铁路建设的战略决策。

  1964年9月10日,周总理亲自部署,从各方面调集力量,从9月起,铁道兵5个师、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各个工程处、一个设计院,共计数10多万人。一声令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陆续开到了工地,立刻形成了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队伍如何部署?会战从什么地方下手?千头万绪的工作如何安排?不能不说,这对吕正操为首的“西工指”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吕正操与刘建章、郭维城、彭敏等同志商议,提出了“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简称“三边”)想法。

  从理论上讲,“三边”开局是违背新线建设的一般规律的。通常修建一条新建干线,勘测设计在先,三类工程(即准备工程,如运输道路、施工用电用水、临时住房等)为次,最后是队伍上马,建设一类工程(干线的主体工程)。

  但是,当吕正操同志提出“三边”开局方针后,却意外地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

  原因也十分简单,成昆铁路是三线战略规划的开路先锋,只能提前,不能落后,并且要以战时抢修的精神来修筑,不可按部就班。

  刘建章分管铁路新线建设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说: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成昆铁路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国内外形势逼人就是如此,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就是如此,边干边准备。

  郭维城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从理论上讲,搞“三边”不符合铁路新线建设的规律,但成昆铁路并不是常规的新线,是在复杂的、特殊的情况修建的一条铁路干线,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具体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按部就班,“三边”反倒符合我们的实际。

  彭敏表示: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三边”方针,既体现了“快”的要求,也体现了“凡事预则立”的规律。设计、准备就是“预”,重点工程先施工就是突出“快”,抓主要矛盾。

  边设计:包含二大方面。一是抓紧一类工程(铁路干线)的勘测设计,以最快的速度查明复杂的地质情况,确定越岭采用的坡度和展线方案,完成需要重新定测和重做的施工设计。二是抓紧三类工程(运输道路、施工用电用水、临时住房等)的勘测设计。
 

  


 

  (抓紧勘测设计·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边准备:也包含二大方面。一是“西工指”的机构要赶快着手组建,分别从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和铁道兵调选干部,尽快拟定会战总体规划方案。二是各施工单位做好思想、组织、开进的准备,进入工地后立即进行三类工程施工。
 

  


 

  (引水上山作施工准备·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边施工:对重点工程,如影响工期的长隧道、受汛期影响的大桥基础等工程项目;对南、北两端主体工程,不容等待,并且要修一段铺轨一段,以利通过铁路运输减缓物资运输压力。

  


 

  (重点工程抓紧开工·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所谓的“三边”方针,这是世界铁路建筑史前所未有的,在成昆铁路大会战中,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挥艺术的成果。

  “三边”开局拉开了成昆铁路大会战的序幕!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千里深山峡谷,摆开了一场与帝国主义争速度、抢时间的大会战!

  第二勘测设计院北端线路设计组的同志们回忆说:中央三线战略决策一经传达,我们就奔赴大渡河、安宁河一带勘测设计。我们每天都看见有大批部队开进,有的乘坐解放牌汽车,有的打着红旗徒步行军,有的乘船摆渡过江,队伍浩浩荡荡,一场巨大战役即将开始的气势。到了夜晚,行军队伍“之”字形的火把在大山中游动;三类工程连夜开工,灯火给夜幕中的崇山峻岭披上了五彩的盛装。沉睡几千年的攀西大裂谷开始苏醒了、欢腾了。

  “三边”这种特殊的现象只延续了一年多,就将成昆铁路大会战由“无准备之战”转化为“有准备之战”,就将成昆铁路大会战驶入了“三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的快车道。

  “三边”现象,与常规相比较,呈现表面上“混乱”,但并不与常规的逻辑顺序冲突。“三边”开局创新地运用了空间概念,利用线路长达千余公里的空间条件,将设计、三类工程(施工准备项目)、一类工程中的重点工程,放在同一时间展开的。就先开工的每一个主体工程项目来说,还是在设计方案完成的前提下施工的。

  “三边”开局,从总体来讲,在抢时间的要求下,是变“仓促上阵”为“不打无准备之战”举措;是“西工指”的指挥者们学习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从成昆铁路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思考、决策的结果。

  “三边”开局,充分展现了指挥者的聪明才智,是成昆铁路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边”开局,尤其重点工程提前开工,在便道没有修通情况下,建设者将机器拆散,肩扛背驼、“抬轿”上山;在部分机具尚末到齐的情况下,建设者用人工开挖隧道。广大建设者,流血汗,献身躯,踏上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伟大壮举的历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