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七十七

 


 



 

第九章    组织指挥,唯物辩证
 


第四节    彭敏的路桥人生

 

 


 

  (彭敏·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一、“双铁”元老,路桥专家
 

  彭敏是四位指挥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铁路局元老,又是铁道兵元老,是铁道方面的专家。

  彭敏原名周镇宇,1918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父亲周永桂早年追随孙中山,军中任团长、旅长等职,后被仇家杀害。

  周镇宇上过私塾,后来考入扬州中学,分在土木工程科。毕业前,他反对派毕业生为日本人修滇缅铁路,被学校开除。周镇宇逃避逮捕到了上海,改名彭敏。

  他在学潮中表现引起共产党组织的注意,党组织派马寅与他联系,后他和马寅一道去北平,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党组织派遣他到山西太原参加山西总工会筹建工作。在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担任宣传队长。

  1944年10月,组织上派他去延安参加整风学习。中央党校正在建大礼堂,他常去工地帮忙。一天,校长彭真见他拉皮尺,设计小花园,就问他:“你学过土木建筑?”彭敏说:“学过一点点。”后来被调去修建大礼堂。他在延安军事学院、中央党校的二年,土木工程技术专长初露锋芒。彭真说他是解放战争急需的人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党组织派他到东北。

  1945年12月,成立北安铁路局,彭敏任副局长,兼护路军副司令员。

  彭敏因能力超众,打开了铁路工作的新局面,并升任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彭敏在领导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在铁路员工中进行铁路规章制度“扫盲”工作,解决了哈尔滨的电力危机等难题,理顺了北满一带的火车运输线。

  1948年7月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成立,纵队的队部驻哈尔滨。彭敏任第三支队队长兼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彭敏感到自己又回到了解放军的行列。

  此时,吕正操任军委铁道部副司令员、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局长。郭维城任第四野战军铁路运输司令员。彭敏任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三支队队长。刘建章任晋察冀边区铁路管理局局长。他们绝对没有想到, 15年后会聚集成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共同指挥成昆铁路大会战。

  到了东北,30岁的彭敏在战火的硝烟中迅速成长。

  彭敏担任铁道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的头一个硬仗是抢修松花江铁路大桥,全名叫陶赖昭第二松花江铁路大桥。

  这座桥位于哈长线长春以北,抢通了这座大桥,就可以把中长铁路哈长段双轨铁路接起来,从而支援部队解放长春和全东北,在军事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都很大。

  抢修的难度很大。第一个难度是桥长而且损毁严重,缺设备、缺材料。第二个难度是缺少技术人员。

  所幸的是该抢修工作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支援,由罗金年率领的苏联第五工程列车队约150名技工的帮助。

  彭敏抓紧时机组织指战员向苏联专家学习潜水、机械打桩。抢修中首次使用柴油打桩机打桩;使用200吨水压千斤顶去起复钢梁;用双臂式架桥机架设钢梁,这些机械的使用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陶赖昭松花江大桥只用84天,于10月23日就修通了。中共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在通车典礼上,称这座桥的修复是“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

  彭敏的最大收获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种子开始在彭敏的心里扎根,同时还认识了苏联专家西林。

  三大战役后,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于1949年4月21日,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为配合各野战军追歼残敌,铁道纵队于当年5月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彭敏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工程部部长,兼第三支队支队长。

  淮河大桥是津浦铁路的重要桥梁,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淮河桥全长586.28米,为9孔62.8米下承桁梁桥。已毁桥墩3座,炸落桁梁5孔。

  军委铁道部吕正操副部长于4月26日亲自到工地传达滕代远部长决定:“修建便桥,并限三个月内完成。”

  三支队党委提出:和洪水赛跑,抢在洪水前面,争取70天完成建桥任务!开工半个月后,遇到了重大曲折。巨浪把上百吨重的木笼沉箱冲进12米深的河底。共产党员潜水员王吉珍不顾个人安危,连续三次潜入激流中,为木笼沉箱吊装定位拴钢绳,不幸划破了潜水衣,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王吉珍的牺牲,给抢修带来沉重打击。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潜水员王廷和、姜长贵、孟兆礼、金基容纷纷要求继续潜水作业。彭敏手握水下通话机,亲自指挥水下潜水作业。潜水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水下拴好钢绳,移正沉箱。此时彭敏的眼眶也湿润了。

  淮河的水位一天天上涨,桥墩也一个个建起。60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终于提前一个月在淮河上奇迹般地建好了一座半永久性的渡洪便桥。

  淮河大桥的实践使彭敏体验到:物质变精神,精神也能变物质。彭敏在总结时说:工程科学和政治思想结合,人的能动性巨大作用不是一个普通工程师所能想象到的。

  接着,彭敏从津浦铁路转向陇海铁路、湘桂铁路、粤汉线。

  从1948年铁道纵队成立到1949年底,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彭敏率领部队连续抢修重大铁路工程,认真总结抢修的实践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飞速提升。彭敏在铁道兵团名声大振。

 


 

  (解放战争中的彭敏·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粮弹供应成了燃眉之急!

  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入朝执行铁路保障任务。1950年12月26日,以铁道兵团一师为基础组建志愿军铁道兵团,任命彭敏为司令员,一师师长刘克为副司令员。彭敏通过前线调查,于1951年1月4日打了个报告。彭敏请求完善志愿军铁道兵团组织建制,根据抢修需要立即配足参谋长、副总工程师、后勤供给科科长,增设抢修专业人才。

  1951年1月22日至30日在沈阳召开了志愿军第一届后勤会议。周总理以军委副主席身份出席并强调:“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

  在前三个多月抢修实践中,彭敏在各个抢修工地上来回奔忙,不断解决和处理技术问题。他深感需要一本“抢修规程”来指导在战场上的抢修。

  彭敏回北京请苏联专家西林编了一本《简明抢修规程》。

  2月15日,铁道兵团在沈阳召开了朝鲜境内铁路抢修第一次工程会议,彭敏根据《简明抢修规程》提供的经验,改编了一本《战时铁路抢修技术规定》小册子。这次会议还接受彭敏的建议做出决定,各部队在抢修中,只要按《战时铁路抢修技术规定》办,可不必呈批。

 



 

  (彭敏〈左1〉与朝鲜指挥官研究抗洪抢修方案·选自铁道兵纪念馆)


 

  彭敏在残酷的战争中,特别注意发挥各师总工程师的作用,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创造战地特殊方案。如,对便桥设计实行统一标准,在国内工厂预先做好排架和木笼;创造了扒杆式简便架桥机,45分钟即可架设1孔9.8米工字架;采用“预设计、预测量、预施工、预计划”的工作法;铺架水面桥(轨面刚露出水面,桥桩在水下,敌机在空中不易发现)的方案等。这些技术措施,在粉碎敌人的“绞杀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彭敏深深感到:技术干部、技术水平,对建设与抢修来说,太重要了!

  彭敏从抗美援朝回国后,就开始接手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重任。他深感中国缺少桥梁技术干部,决心利用建造世界级大桥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一批桥梁工程师和工程组织者。

 


 

  (视察长江大桥,左2为腾代远部长、左3为彭敏,右一为西林·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彭敏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开办了学时为两、三个月的短期训练班,先学习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分配到现场,由技术人员、老师傅帮教,三年来培养了688名技术工人。如管柱钻孔法需要会开钻机的钻岩工、水上吊船工、电焊工、潜水工、装吊工、铆工等。

  1954年底至1955年春,大桥局还派了10名干部、技术人员,赴苏进行学习深造。

  几年来,通过大桥工程的实践,大桥局形成了一支掌握桥梁技术的队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桥机构,培养提拔了153名技术员、90名工程师、3724名技术工人。在临时工中也培养了各种技术的工人1556人。另外,还给铁道兵培养了400多个技术工人,给武钢、中南建筑工程局、武汉重型工具制造厂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

  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培养、历练的建桥队伍,相继奔赴四川、河南、广东、江西、江苏、黑龙江等地各个建桥的战场,在建设新的铁路桥梁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为我国的铁路桥梁建设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遇到无数困难,经中苏专家友好合作,建桥员工英勇奋斗,都被克服了。

  大桥建成了,一系列的创新也产生了。

  新的基础施工方法“大型管柱钻孔法”,代替了气压沉箱法;设计和制造了世界最大的震动打桩机;解决了深水钢板桩围堰的施工问题、水下混凝土灌注问题、钢梁的制造和拼装问题、大铆钉铆合问题;创造了一套较完整的合理作业流程。这是世界桥梁史上新的技术突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消息在苏联政府也引起了震动。1957年4月, 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分别率团来看大桥。伏罗希洛夫回到北京对驻华大使尤金说:“武汉长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你们还在那里争论不休,赶快派技术人员来华学习吧!”

  二、高风亮节,赤子之心

  彭敏是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同样具有无私奉献的赤子忠心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博大胸怀;他是丈夫、是父亲,同样具有家庭的担当与亲人的温情。但在革命事业需要的时刻,他舍弃了天伦之乐。

  彭敏说,我参加革命就是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解放全中国,下一步就要实现亲手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理想。

  1949年5月,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彭敏被任命为铁道兵团工程部部长兼第三支队支队长。

  1950年10月24日总政治部批准,由滕代远、陈正湘、崔田民、李寿轩、陈力、彭敏、李崇喜7人组成铁道兵团党委常委会。不久彭敏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那时他才32岁。

  1952年初夏,彭敏在战争中负伤,从朝鲜回国, 汽车、火车辗转了三天时间才到北京。他的妻子温恩梅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协和医院。此刻,彭敏已停在太平间里了。她的心彻底凉了。

  应温恩梅再三请求,医生才同意让她穿上防护服,从太平间的门缝向里看了彭敏一眼。她其实什么也没看清,只知道他还活着。

  原来,因为美军正在朝鲜搞细菌战,怕他受到病菌感染,而引起病菌扩散,医院先把他放到太平间里隔离,醒过来算他命大,再做治疗。

  彭敏在朝鲜是因夜间山里行车翻车受的伤,右脚面的皮肉被刮开脱落,脚趾骨断裂。

  昏迷醒来后,彭敏从太平间回到病房。手术中,缺失的脚趾被安上几块人造骨头,从左腿小腿肚上削下一层皮肉,植在右脚皮肉脱落的地方,把神经血管接上。出院时定为三等甲级残废。

  1953年4月1日,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正式成立,彭敏就任局长兼总工程师,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任务重大而光荣,职位待遇却大幅下降。

  从铁道兵团常委、副司令员的职位,到铁道部大桥局当局长,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从来没有想过。彭敏一想到横断长江两岸的交通就要在他的手上接通,就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他说:“在长江上建设大桥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一件敢想敢做、破除迷信的壮举。”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中国政府给西林颁发了荣誉证书。西林于1957年11月回国后,荣获苏联工程院院士称号和列宁奖金。西林给大桥局的刘麟祥写信,询问彭敏到北京是否晋升了。刘麟祥拿着信到彭敏家里,问彭敏如何回答才是,彭敏笑笑说:“你就写没升也没降嘛!”

  彭敏常说:“荣誉只不过是旧衣服上的新补丁”,“人活着就是要使别人由于你而活得更美好”。“活着就要斗争,要向前看,不停的前进!”

  1960年初铁道部党组任命彭敏为铁道部基建总局局长,让他负责编制全国铁路总规划。

  彭敏到了北京后,按规定局长没有配车。他想买辆自行车上下班,1960年又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自行车要凭票供应,他就乘公交车上班。在同志们帮助下最终搞到了一张自行车票,他因腿脚伤残,就买了一辆女式自行车。他每天从西便门出发,沿护城河边的土路,骑车到军事博物馆对面的铁道部上班。回家后怕车丢了,还要亲自抬车上三楼。

  待遇方面比在大桥局显然差了很多。彭敏听到这些议论,他没做解释。“党叫干啥就干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妻子温恩梅也同在大桥局,任专家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翻译室全面工作。1955年,她从怀孕到临产,一直忙工作,没做一点物质和心理准备。

  彭敏整天钻进长江大桥新方案的试验中,完全忽略了温恩梅什么时间要生孩子,总觉得“十月怀胎,还早着呢!”整个上半年,彭敏领导并组织中苏技术人员在长江上对管柱钻孔进行系列试验工作,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那一天晚上,彭敏从工地回到凤凰山的家里,没有看到温恩梅。听别人说,可能在医院。他慌了!当他跑到医院时,抢救也已结束了。

  温恩梅是妊娠高血压,经医院抢救脱险,但是,婴儿却夭折了。脐带绕脖5圈,虽经尽力抢救,也没有挽回婴儿的生命。彭敏怨恨自己!猛拍脑门。

  彭敏的路桥人生写到这里,笔者深深为我国有这样一位“又红又专”的领导干部感到庆幸。回头再看,成昆铁路的技术工作在他的主导下,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奖是一点也不意外。

  之后,彭敏先后担任国家建委副主任等职,为中国的路桥事业献出毕生精力。

  彭敏于2000年3月6日去世,享年82岁。

 


 

  (记载彭敏光辉一生的图书·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2013年中国铁道部大桥局为庆祝成立60周年郑重宣布,为大桥局第一位局长彭敏和第一位总工程师汪菊潜设立铜像,树立在中铁大桥局办公楼前。这是一代一代大桥人对彭敏的最好纪念。

  一生默默奉献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

  吕正操、刘建章、郭维城、彭敏四位核心领导有着共同的铁路缘分,但在各自的铁路经历中形成的特长却不一样:吕正操善长综合指挥、宏观领导;刘建章擅长思想工作;郭维城的长处是铁路新建与抢修;彭敏则是铁路专家型领导。

  有他们这样久经革命考验、经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洗礼的、具有铁路专业特长的领导干部来组织指挥这场空前浩大的成昆铁路大会战,这是周恩来总理深思熟虑的结果。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