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铁建

喜讯!讲好中铁十四局故事,这三部作品获央企优秀故事创作大奖

喜讯!讲好中铁十四局故事,这三部作品获央企优秀故事创作大奖




 

砥砺辉煌十年
述说着发展的澎湃脉搏
身边的好故事
讲述着感动与传承的力量
他们点滴汇聚、以成江河
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的
磅礴伟力


 
       9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联合人民网开展的“砥砺辉煌十年 强国复兴有我”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中铁十四局报送的三部作品从32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视频作品《穿过江海,让爱相遇》荣获二等奖,图文作品《在春城风雪中与生命赛跑‍》《“四代机长”照亮“地下蛟龙”潜行之路》荣获优秀奖
 
       今年4月,国资委宣传局联合人民网启动了“砥砺辉煌十年 强国复兴有我”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本次创作展示共收到各中央企业推荐报送的图文及视频作品3200余件,经有关专家初评、复评,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0件,二等奖50件,三等奖90件,优秀奖140件,优秀组织单位10个。此次活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国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责任担当。


 
下面
让我们一起聆听
在十四局人身边的
好故事
《穿过江海,让爱相遇》

 



 

      获奖视频作品《穿过江海,让爱相遇》,以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穿江过海”为切入口,讲述让城市的出行更便捷的故事,实现了遇见团圆、遇见甜蜜、遇见温暖、遇见奇迹……感动的背后,是以“中铁十四局”为代表的基建狂魔们坚持自主创新,践行央企社会担当,不断创造梦想奇迹。多年来,中铁十四局进入水下盾构和超大直径盾构施工领域,坚持实施“专业+聚焦”战略,打造大盾构核心竞争品牌,实现穿越“江河湖海城”、地质条件、涉足行业、盾构直径、施工工艺“五个全覆盖”,具备超大直径盾构高效掘进与精准穿越技术、盾构大数据及智能化建造技术、超大直径盾构绿色集成建造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如今,品牌信誉不断扩大,在全国大盾构市场占有率超40%,成长为该领域的“领跑者”。


 
《在春城风雪中与生命赛跑》

方舱医院建设现场

 
       获奖图文作品《在春城风雪中与生命赛跑》,讲述了中铁十四局建设者在参建长春方舱医院过程中涌现出的动人故事。2022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吉林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接到吉林省委省政府和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建设隔离方舱的号召后,在中国铁建的带领下,中铁十四局火速组织、快速集结,逆行出征,历经10天的昼夜奋战,顶风冒雪、争分夺秒,完成长春市兴隆山保税区隔离方舱建设任务,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隐忍勇毅、共克时艰,顺利完成了参建人员隔离防疫艰巨任务,为吉林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大仗硬仗争得了宝贵时间。援建已经结束,但记忆中那场春城的风雪,依然在诉说着建设者奋斗的故事。


 

       9天的拼搏奋战,387人昼夜施工,日前,中铁十四局建设者们圆满完成了长春方舱医院的建设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庄严承诺。援建已经结束,但春城的风雪,依然诉说着建设者奋斗的故事。

辗转千里,两度亮剑新冠疫情

       短短两年内,相似的时间、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地点,从河北石家庄到吉林长春,顶着冬末春初的寒风,长春地铁7号线六工区项目技术主管郭洪波在抗疫援建现场上演了“梅开二度”。拼装板房、铺设电路……在援建现场,郭洪波早就将这一套流程干得驾轻就熟,这经验都是在2021年初春时参建石家庄黄转公寓集中隔离点时得来的。“我有经验,书记,让我去!”在集结援建长春方舱医院建设团队时,郭洪波向项目书记唐金兵主动请缨,用曾经的履历打动了党组织。在援建现场,郭洪波不光带头干好自身本职工作,还组织项目员工科学开展“流水线”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这次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是散件拼装隔离板房,拼装难度大,耗时久,多亏了小郭之前的经验。”负责此次援建任务的现场技术指导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孙兆捷也频频为他点赞。

流动志愿服务队:将温暖遍洒援建现场

       活跃在援建抗疫现场的,除了穿梭不停的机械设备,还有一支“衣装不整”的志愿服务队。 “饿了找我领盒饭,电话是186……”“我是电工,有需要随时打电话……”“需要换口罩联系我……”在他们反光背心的后面,或多或少都写着醒目又温暖的话语。这支队伍隶属于中铁十四局,它的建立,还要从长春启动方舱医院建设时说起。当时,中铁十四局负责现场10000方级配砂石料的运输工作。该项目部迅速调配了33辆运输车进场施工,此外,还有十余名管理人员协调保障。由于没有隔离板房搭建任务,在等待运输车的间隙,看着忙碌的兄弟单位人员,又敬佩又羡慕。“任务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没有任务,我们自己创造!”在项目部盾构副经理李原的鼓动下,他们想起了一个好点子——成立流动志愿服务队,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所能及地为现场提供帮助。一支记号笔、一件反光衣,他们用自己的后背创造了简陋但温馨的宣传牌,并随着人员流动,他们很快接到了“订单”。提供口罩、迁改电路……只要手头的工作忙完,他们总是乐于提供帮助,即使在后来,该项目部接到了板房拼装任务后,他们依然将这个传统坚持了下来。“随着任务的变更,我们进场了更多的管理人员,并对工作进行了排班,大家都愿意在工作之余去做志愿服务,看着忙碌的现场,我们坐不住。”流动志愿服务队员的话语,为低温下的建设现场注入了一股暖流。

为了这份“特权”,他火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截至目前,中铁十四局长春地铁7号线六工区项目部已在援建现场奋战了9天,他们安装方舱253间,完成电力管槽布设200间,并收获了入党申请书1张。这份入党申请书的主人是该项目安全员关忠勇,据他介绍,他递交这份申请书,是为了一份“特权”。时间拨回到3月13日,在该项目的援建动员大会现场,1999年出生的关忠勇和其他人一样,积极报名要求参建。作为项目部年龄最小的员工,他的请求被项目书记唐金兵驳回了。“小关你先在项目部待命,这次党员优先。”“书记,我一样能干活。”“党员肯定要冲在前面,援建就是在打仗。这要是在战争年代,不是共产党员,就没有资格背炸药包,你在项目部,一样为公司做贡献。”看到眼前这个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小伙子,唐金兵语重心长地说。本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将关忠勇劝退,然而,令唐金兵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关忠勇将一封崭新的入党志愿书交到了他的手中。“此次提出入党申请并不是我心血来潮,历次疫情战斗中,前往一线援建方舱的共产党员们让我备受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信念”“我希望党组织从此次援建方舱行动中考验我,我一定会在这次抗击疫情行动中坚守本职工作”……翻开志愿书,字里行间里充满了他的决心和信念,也打动了唐金兵。就这样,关忠勇成为了项目部第一批奔赴现场的工作人员。作为安全实习生,进场时,他严格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防疫交底,出场后,他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确保不落一人,他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打赢疫情阻击线的坚强决心。疫情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城、一地,就是一座山,但铁建人偏偏要做那移山的愚公。也许今年,长春的春天来得晚了一些,但铁建人的支援并没有迟到。拼搏的汗水,终将融化疫情的坚冰,让春天的希望破土而出。


 

《“四代机长”照亮“地下蛟龙”潜行之路》
 



盾构机长们一起研讨,推动“京华号”盾构机稳步前行


 

       获奖图文作品《“四代机长”照亮“地下蛟龙”潜行之路》,以“四代盾构机长”扎根大盾构施工领域摸爬滚打、练就过硬本领并把盾构匠心代代传承的故事为切入口,生动展示了他们对大盾构的执著与热爱、对技术的传承与突破。这也正是一段中铁十四局一代代大盾构人在“穿越江河湖海城 做大盾构事业领跑者”的目标追求中接力前行的奋斗缩影。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和故事的深入挖掘,在“四代盾构机长”的身上,那些无法言说的工匠精神、盾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在“四代机长”等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建设者的手中,盾构机如同“地下蛟龙”笃定前行,推动着中国大盾构技术不断向前发展。隧道尽头是光明,更是他们所追求的“中国大盾构梦想”的未来。

 

       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正服役于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

       不足8平米的驾驶室内,24岁的当班机长王虎然凝神操作着各类按钮和数据。2年的时间里,他将驾驶着“京华号”盾构机一路向南,把全长7.4公里的改造工程盾构段从地下穿过北京城市副中心。

     “以最年轻一代盾构机长的身份,驾驶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但我并不惧怕。”面对穿越之旅,王虎然充满信心,而这份信心,来自于一脉传承的“四代机长”。

        这份自南京长江隧道而起的传承,历经南京地铁十号线过江隧道、武汉地铁8号线长江隧道、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最终延续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四代机长”陈鹏、孙旭涛、孙长松、王虎然用一代代的故事诠释着盾构人的坚守与创新,也在“穿越江河湖海城 做大盾构事业领跑者”的目标追求中接力前行。

启航:在探索中攻克世界级难题

      南京,是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技术专家陈鹏大盾构梦想启航的地方。

       2008年1月,一座直径14.5米的长江隧道在南京开建,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二大、全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也是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施工风险最大的工程之一,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

       为此,面对这个划时代的超级工程,建设单位中铁十四局从全集团网罗了了强大的人才队伍,汇集在南京。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的陈鹏,也成为其中一员。

    “当年,国内盾构施工要花高价钱请外国工程师调试设备,安装、维修零部件。因为技术实行封锁,不许中方人员靠近,更不用说学习参数计算方法、设备管理理念。”回忆起当时景象,陈鹏依旧觉得心酸。

    “我们的技术人员就一边施工一边摸索钻研,通过反复操作、维修、保养等,慢慢掌握了盾构施工的基本要领。”陈鹏说,凭借着一股子实干苦干的铁道兵精神,他们先后功攻克了“盾构直径超大、水土压力高、地质条件复杂、透水性强、覆土超薄、掘进距离长”六大世界级难题,完成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建设。

       不仅如此,他们还先后完成30余项专题论证,申报专利15项,取得在高气压条件下修复刀盘刀具等诸多科研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同时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国优金奖”。

   “随着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我们也建立起500多名各专业人才组成的‘军团’。”陈鹏说,“这些人才活跃在施工一线,成为推动中国由盾构隧道大国迈向盾构隧道技术强国的主力军。”

传承:在接力中引领行业发展

       南京长江隧道实现了国内施工团队首次独立使用大直径盾构机施工,也如史诗般铭刻在长江之上,成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的一张“金字招牌”。

       随后,陈鹏相继转战南京地铁10号线过江隧道、武汉地铁8号线长江隧道以及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孙旭涛、孙长松师徒也陆续加入团队,成为“盾构军团”的一员。

    “我参与武汉地铁8号线长江隧道建设时,我的师傅孙旭涛在陈总的教导下,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盾构机长,他们共同操纵着“楚天号”盾构机再次完成了江底穿越,并取得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孙长松说。

      在武汉地铁8号线长江隧道,陈鹏、孙旭涛与团队一起在直径12米盾构机中首次实现了常压更换滚刀和刮刀,以及世界首创“滚刀齿刀原位互换”的技术,并创造了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新纪录。

      孙长松期待着能像师傅孙旭涛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盾构机长,他在盾构机上跟随师傅学习交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快速成长,很快也迎来了自己的机长首秀。

      2016年8月,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开建,这条5468.5米的穿江隧道在施工中遭遇到的水土压力达到0.98兆帕,陈鹏、孙旭涛、孙长松三代盾构人携手挑战全球首条特高压长江隧道施工难题。

   “自2017年6月28日盾构机始发掘进到贯通,用时14个月,日均掘进14.12米,月均417米,创造了世界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新纪录。”孙长松说,钱七虎院士曾称赞此隧道是当时“国内现场管理最好、实体质量最优、建设进度最快的行业标杆工程”。

 信念:代代相传逐梦人

      创新是积累的延伸。数代盾构人的执著追梦,终于有了如今的“京华”闪耀北京城,“四代机长”的缘分也在这里延续、延伸。

      2020年8月,刚刚毕业的王虎然来到北京东六环项目,并与师傅孙长松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成为一名盾构人。

   “师傅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我,我的专业知识、视野思维、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最深刻的淬炼、最全面的提升和收获。”面对“京华号”,王虎然饱含敬畏之心。

      跟随师傅孙长松,王虎然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学习盾构机专业知识,时任项目负责人陈鹏、时任项目总工程师孙旭涛也会为他指点一二,而在一年多的学习培训、实践操作后,如今已迅速成为一名成熟的盾构机长。

      在“四代机长”的共同加持下,北京东六环项目首创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技术,“京华号”盾构机已穿越公路、河流、高压燃气管线等17个二级及以上风险源,已顺利掘进超过3200米,最高月进尺542米,创造同类型隧道新纪录。

      管片环环相扣,“地下蛟龙”笃定前行,隧道尽头是光明,更是一代代机长所追求的“中国大盾构梦想”的未来。


 

匠心追梦 实干兴企
一个个好故事
彰显了十四局人的初心
未来
将有更多故事继续上演
传得更开、更广、更远
擦亮企业名片
书写央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