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铁建

集团公司两件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奖项


集团公司两件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奖项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充分展示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顶梁柱”作用的责任与担当,营造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的浓厚氛围,今年4月,国资委宣传局联合人民网启动了“砥砺辉煌十年 强国复兴有我”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本次创作展示共收到各中央企业推荐报送的图文及视频作品3200余件,经过审核筛选,在人民网专题网页上展示作品2100余件。经有关专家初评、复评,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0件,二等奖50件,三等奖90件,优秀奖140件,优秀组织单位10个集团公司2件作品获奖
 



 

中铁十九局三公司作品

《一封写了十年的家信》

荣获三等奖

 

中铁十九局华东公司作品

《热血铸诚信 真情保履约》

荣获优秀奖


 

01

 

《一封写了十年的家信》

 



 

吾妻萍:

      见字如面,展信如晤!

      2009年2月10日,今天是我来到兰渝项目的第一天,项目驻地在甘肃定西和兰州渝中交界处,听当地人说,这个地方叫胡麻岭。

      2月份的胡麻岭,俨然一片冰雪世界,目之所及,皆为茫茫大山。海拔2700余米,呼吸有些困难。另外,你寄给我的衣物在60公里外的市区才能取到,山路波折,驱车前往要2个多小时。这些不敢在电话中告诉你,怕你会担心,更怕......

      从成都启程辗转到定西,整整两天。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我看着过往行人脸上的表情从笑容变为愁苦,看着他们手里从名牌背包变为锄头农具,我的信念愈发坚定:这是孙中山先生百年前就曾提出设想的建国之路,这更是我将要参建的脱贫致富之路,我想让火车跑出大山,我想让定西摆脱“国际贫困县”之名!

      萍,男儿当以报国之志行走四方,所幸有良妻相伴。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肯定又是聚少离多了,家里就托付给你了,期待项目结束,回程相见。

      2009年4月18日,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如今啊,我们这一伙人,也在大山深处扎下了根,项目建家时的党员大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我将驻地设在隧道洞口的建议。今天项目正式开工,13.6公里的隧道,仅一天就掘进了100多米,想来35个月的既定工期,可以提前完工。

      前天有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来我们这里卖胡麻油,就是家中超市中一百多块钱一瓶的那种。聊天中得知,这里的居民全以种植胡麻为业,将胡麻榨油,在当地5元一斤,到了镇上或者市里也只有10元一斤。我问老人生意如何,老人讲:“年轻人会到市里去卖,像我们年纪大了,走不出这座山,就只能碰碰运气,能卖多少是多少。”

      言尽于此,我想我更应加紧工作,为了我们夫妻团聚,为了那个满头花白的老人,更为了这里所有的人。

      今天是2014年8月20日,盛暑之后,继以严秋。转眼来胡麻岭已经6年了,萍,我现在很无措。

      2011年8月19日那天,庆功宴已经摆在了隧道洞口,我们的施工队伍却在距离贯通还有173米的时候,遇到了极其罕见的地涌。经研究确认,这片像“豆腐脑”一样的特殊地质是“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质”,刚挖出来时呈固体状,随后先是像出汗一样渗水、顶部开始坍落,再过一会儿底部开始滑动,当体量足够大时,便形成涌动的流沙,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在这片地质下,所有的机械都不起作用,我们只能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像铁道兵前辈那样,将泥沙一锹一锹地铲出去。可是,掘进一米,回流两米。我摸不透这个地质的脾性,眼睁睁地看着泥沙突涌,淹没已经修好的隧道,只觉无计可施。

      前一阵子,来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可最终他们都走了,也带走了我全部的希望,空余“不可能”三字,令我彻夜难安。这两天,前期完工的地段也出现了严重的垮塌和围岩渗漏,平均来看,每天涌水1000多立方米,泥沙倒灌50多米。那一刻,我所有信心都随着被淹没的隧道一起被泥沙冲毁了。他们说这是“国内罕见、世界难题”,他们说“没有人可能在这种地质下打通隧道”。萍,真的不可能吗?

      萍,两天前问你的问题,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个卖胡麻油的老人今天又来给我们送油了,看他神采奕奕,我便询问他喜从何来。老人说:“中国共产党好啊,我儿子回来告诉我,等这条铁路修完,我从家门口坐着火车,几个小时就能到四川见我儿子了,我可一辈子都没出过这个大山啊,全靠像你们这样的共产党员!小伙子,火车啥时候能跑出去啊?”

      我告诉大爷,火车马上就能跑出去了。

      我告诉自己,火车一定可以跑出去的!不管多难,我一定要让火车从这里跑出去!

      今天是2019年6月19日,萍,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今天。

      后来,我带着团队,终于摸索出了办法:地质条件差,我们就超前支护加固;坍塌速度快,我们就用最快的速度支护闭合。在每延米隧道135道工序的斗争中,终于,我们以每日1厘米、2厘米的掘进速度,打通了最后的173米,战胜了那句“不可能”。胡麻岭隧道,终于被我们打通了。

      工友说,这是奇迹。可我觉得,这是信念:这是我作为一名建设者的信念,建千条康庄路、万里幸福桥;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这是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信念,让世界看到,没有不可能!

      萍,不服老不行啊。今天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满头的白发差点让我没认出自己,不知道孩子会不会笑话爸爸像个老头。我这腰脱也越来越严重了,前几天竟然自己没起来床。项目上的小孙过来扶我时,还说要是再不休息就要把我锁在屋里。年轻人还是可爱的,不过工程这么紧张,哪能容我休息啊!小孙这孩子特能吃苦,天天跟我们几个老党员一起,吃睡全在洞里,去年也入了党,再锻炼锻炼,肯定能独当一面.....

      萍,从到这里的那天开始,这封信我写了十年,今天终于寄给你了。有些话电话里不敢说,怕你会担心,更怕......更怕那一个“难”字脱口而出,便在心中扎下了根。十年前这句话没说完,如今这些“难”都越过了,也可说与你听了。

      萍,火车现在从兰州到重庆只需8小时,纵归心似箭,但项目上还有些工作需要我去完成,我让那些年轻人先回家了,道一声抱歉。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待秉烛西窗,再共叙未见这十年。

                                      李绍杰

                              2019年6月19日

 


02

 

《热血铸诚信 真情保履约》
 



 

      清晨,沪苏湖高铁工地食堂飘出阵阵菜香,邹德玉和几个同事一边吃着早餐,一边交流亟待协调解决的问题。

      说罢,邹德玉匆匆吃了几口,便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每一个关键节点工期诚信履约的背后,都有他默默奉献的身影。

      桥,托起了他的人生;

      隧,弥坚了他的意志;

      路,畅通了他的理想。

      风驰电掣的高速铁路,承载了无数华夏儿女的期许和奋斗。情系江河山川的邹德玉,与所有中国铁建人一道,将热血和真情绘就成共和国的一首首绚丽、壮美诗篇。

青春无悔

      1996年,大学毕业的邹德玉满怀壮志入职中铁十九局,成为了一名铁路建设者。初到工地,作为技术员的邹德玉谦虚好学,一心扎根现场,与工人们打成一片,理论联系实际,受到领导的首肯和工人们的赞许。这一干就是26年,他先后参加了8项重点工程建设,亲历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和谐号”“复兴号”到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

      2005年,在铜九铁路施工的日日夜夜,邹德玉白天在桥墩上值班,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晚上伴着灯光在办公室里画图、描线,测算数据。当年他随身带着三件宝——钢卷尺、绘图笔和小本子。天长日久,钢卷尺换了三个,用过的小本子在办公室书柜胖堆了一大摞,大量的方案变更从日积月累中来。

    “2008年铜九铁路通车,看到火车站旅客们欢呼雀跃,再多的艰辛与不易都觉得值了。和同事们一起吃苦,一起执著追求、埋头苦干,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干得惊心魂魄,锻炼了我的工作魄力和干练的作风”,邹德玉说。

随后,邹德玉参加了沪宁城际铁路、杭长客运专线、西成高铁建设,逐渐成为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

情系龙江

      2014年7月,当时中国最长、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佳快速铁路正式开工。邹德玉勇挑重担,带领团队秉着“干一项工程,创一方信誉”的理念,再次迎难而上。

      刚进场,邹德玉就遇到了工期履约的拦路虎。由于设计图纸更改,牡丹江特大桥跨晨光电厂尾水渠需在渠中施工桥墩,影响电厂生产,补偿问题迟迟谈不拢。邹德玉心急如焚,从业主到电厂,他积极和双方沟通、分析利弊,经过40余次协调,最终桥墩按期完工,打响履约第一仗。2016年3月,业主担心不能按时架梁,邹德玉拍胸脯立下军令状,承诺不按期完成就主动辞职!10月份的依兰,气温已零下20℃。为保冬季施工进度,邹德玉在现场反复踏勘、优化施工方案。最终,牡丹江特大桥提前36天合龙,邹德玉成为全线的“诚信项目经理”。

      邹德玉负责的施工标段位于东北高寒地区黑龙江省,冬季最低气温近零下40摄氏度。天气是寒冷的,他的心却是火热的,邹德玉每天在线路上穿行,抓好安全、质量、进度关。有人劝过他:“您就稍稍休息一下吧!”邹德玉却说:“组织上把一个项目交给我,我必须尽最大努力把活干好,不能辜负公司对我的期望。”高标准、严管理、出精品,始终是邹德玉的座右铭。

转战江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邹德玉的表率作用,无声地影响着、激励着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佳绩。2018年,邹德玉团队又转战江苏,参加沪通铁路、通张铁路、沪苏湖铁路的建设任务。

     设计标准高,多次跨越公路、航道、河流,地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绿色示范区,环水保要求高是沪通铁路、通张铁路、沪苏湖铁路的共同特点。邹德玉的落地方案是,高标开局,精心组织,快速安家,高效推进,着力打造新时代长三角铁路精品示范工程。

      2020年1月,适逢春节假期,又遭新冠疫情,邹德玉接到沪通铁路90天增建1条存车线的艰巨任务,他带领团队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与800多名建设者共同奋战。用拼命三郎一样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参建人员,鼓舞着职工奋力拼搏,最终提前10天完成了任务。同时,他兼任的通张铁路项目承担着长江大桥南引桥26孔48米预制胶结拼装简支箱梁施工任务,60多米的墩高,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要上下好几趟,一次又一次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踏上沪苏湖铁路建设新征程,秉持打造示范线、样板线、标杆线的施工理念,各项控制性工程节点安全质量有序可控,在建设单位组织的信誉评价中获得A+的好成绩,集团公司也在2020年度获评上海铁路局标杆施工单位。

      多年来,以“邹德玉”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带领技术团队攻克施工技术难题30余项,撰写实用新型专利技术12项,关键技术工法6项,荣获省级质量科技成果一等奖1次,省级质量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在人民交通、哈尔滨地图等出版社发表独著论文11篇。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深入学习各项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工程实战经验,许多身边的同事都叫他“技术大拿”。他先后荣获“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黑龙江省铁路建设先进个人”“中国铁建质量管理先进个人”“中国铁建十佳道德模范”等多项殊荣。

      如今,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隧道,一段段延伸的铁轨都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依稀能聆听到筑路人那铿锵的奋战之歌。邹德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对国家基础建设事业的一片赤诚融于行动,他说,未来可期,我们还将在建设“智能高铁”“绿色高铁”中努力奔跑,逐梦前行。

 
 
                            本期编辑:董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