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大渡河畔忆峥嵘岁月 听铁道老兵讲述历史与传承

  

  忆峥嵘岁月,讲红色故事。

  5月16日下午,以“共襄新作为”为主题的铁道兵主题座谈会在乐山市金口河区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兵代表围坐一起,一同追溯铁道兵的光辉历史,共探红色文化精神的影响与传承。与此同时,金口河区铁道兵文化研究协会正式成立,旨在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铁道兵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半个多世纪前,铁道兵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和平建设的前线,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躯,铸就了一条条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钢铁动脉。全国唯一的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博物馆讲述了哪些故事?留下了怎样的精神力量?铁道兵文化未来将如何弘扬与传承?

忆往昔

那是不畏艰险的峥嵘岁月

  在金口河历史的时间轴上,铁道兵铿锵有力的奋斗历程浓墨重彩,每一帧凿山开路的画面通过铁博馆的呈现历历在目。

  打开时间的卷轴,铁道老兵、《中国铁道建筑报》原总编辑朱海燕一度潸然泪下。“上世纪60年代,在西南建设工地,我们把家安在了工地上。”
 


 

  活动现场
 

  “在铁道兵生涯中,我点炮约2万次。”铁道老兵、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回忆,自己16岁入伍担任了爆破兵,主要负责隧道爆破作业。这是一个危险性很高的工作,遇到哑炮、导火索受潮等任何一个微小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由于金口河特殊的地质地貌,铁路建设过程中塌方的掌子面成了“通天洞”,难题一个接一个。

  铁道兵用生命和鲜血浇筑而成的成昆铁路,历时13年修建,全长1083公里,穿越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等复杂地形,被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当那段荣耀与梦想交织的历史再次被重温,老兵们思绪万千,感慨颇多。

谈传承

让铁道兵文化成为鲜活教材

  随着铁道兵博物馆的全面开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再次重现。

  “铁道兵文化可以浓缩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8个字。”铁道老兵、《铁道兵报》原编辑梅梓祥认为。

  从铁道老兵洪承惠视角看,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修建在成昆铁路遗址上,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心,涤荡灵魂。”洪承惠说。

  活动现场

  铁道兵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蔡方鹿介绍,从2009年起,他连续14年带领学生共计180人次重走成昆铁路,将铁道兵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传兴人。

  “乐观、勇于奉献,就是铁道兵传递给我的精神内核。”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负责人姜晋南直言,“今天我再一次走进全新开馆的铁道兵博物馆,震撼又感激。这里不仅是铁道兵光辉历史的再现,更是一个铁道兵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一列火车又从铁道兵博物馆旁的关村坝火车站呼啸穿过。在金口河这片红色热土上,铁道兵文化与峡谷中的大渡河一起流淌。

  (乐山市金口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