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原创首投
家乡故事多(之二)
千年文化 赓续传唱
文/铁四师朱德全
家乡武陟县的历史非常悠久和古老,境内遗存许多古代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
几年前,我曾陪同外地的战友来武陟参观,参观之后战友对我说:“你们家乡历史文化深厚,脚底下沾的泥都有历史,抓一把土都有文化。”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到内疚,我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外乡人,实在惭愧。从此,我一直尽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这次住在县城,比住乡下方便多了,交通方便,视野开阔,接触面广,听到的和看到的比乡下多。
我在县城住了半个多月,除了每天享受小城宁静安逸的生活,逛街逛公园,看市容市貌外,就是访古进寺,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看到那些沉睡已久的文物古迹,听别人介绍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总是让我感慨万分和激动不已。几天时间,我实地看了千佛阁、青龙宫、古槐寺、城隍庙、白马泉寺,加上以前看过的嘉应观、妙乐寺塔、护国大寺,武陟县的主要景点都看过了,还有崇宁寺、吉祥寺、念定寺、山涛墓、何瑭祠等景点没有来得及去看。不过,我在网上也看了介绍,了解了大概。
我一不考古,二不研究文物,因此,那些古代地下遗址没有实地参观,去看的也是马观花,网上搜索看介绍,了解个大概。
武陟古称“怀”“怀县”“怀邑”“怀地”。是个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县,秦朝统一中国的时候开始设县,叫武德县,后改为怀县,隋朝开皇年间正式设武陟县。
武陟县位于沁黄之滨、大河之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两条大河从县境穿过,一条是黄河,一条是沁河。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沿河而居,武陟大概也是因河而兴吧!两条大河常年奔流,润泽了这块风水宝地,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写诗赞美它。“风烟地接怀,井邑富田垓。河近闻冰坼,山高见雨来。”(宋.欧阳修)“故园门巷枕黄河,散乱牛羊草满坡。”(明.何瑭)。“木栾雄镇傍城阿,艺祖当年从此过。两岸杨柳环沁水,一原芳草蔚黄河。山涛祠右莺花老,天艺坟荒岁月多。妙乐塔前聊纵目,清风岭上有悬萝。”(清.牛自新)。
很久以前,武陟县城只是一个“店”,名叫木栾店。关于木栾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时候这里遍地生长着栾树,栾树又称“大夫树”,是一种高贵的树种,以栾树取地名为木栾店。还有一种说法:古代有个名叫木栾的姑娘(也有人说叫木兰)在此酿酒开店,木栾姑娘漂亮美丽,酒好人美,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名人雅士常来酒店喝酒赋诗,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店名叫成了地名。
历经千年沧桑巨变,兴衰跌宕,由“店”发展成为现在的“市”,一座美丽宜居的现代小城市。
从地理位置看,武陟地处在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上,这一带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遗存了不少古人类遗址,包括二里头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西周文化遗址。经考古发现,武陟县境内就有赵庄遗址、商村遗址、大司马遗址、邸郃遗址、隰城遗址、古怀城遗址等多处古遗址。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证明,与黄河文明的夏商文化、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西周文化一脉相承,说明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定居、生活和活动。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时期,武陟处在四大古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的中间,距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城很近,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渗透广泛而且深刻,同时也是统治阶级激烈争夺的地盘。战争年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兵荒马乱,无数激烈残酷的战争发生在这里;太平盛世,这里是封建王朝的“粮仓”和“后花园”。
在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中,家乡曾发生过无数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
《尚书.禹贡》载“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直接称“覃怀致功”。有学者认为,“覃”指沁水,“怀”指“怀邑”,古代把黄河和沁河的冲积平原称为“覃怀平原”。“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最后在武陟取得成功。
武陟县的乔庙镇有个商村,商村不仅存在有地下古遗址,地面上也建有商王庙,汤帝陵。说是汤王灭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朝建立后,有一年黄河发大水,汤王带领群众筑堤抗洪,现在还可见“汤王堤”的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周武王伐纣,在这一带集结兵力,武王在武陟登高望远指挥作战,打了胜仗,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武陟因此而得名。武陟二字“武”指周武王,“陟”有登高、升高的意思。武王伐纣得胜后在武陟大封群臣,此地叫“大封”,即现在的武陟县大封镇。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是决定秦赵两国胜负的大决战,最后,秦国大胜,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大业。长平之战的战场在晋东南的高平一带,与焦作毗邻,家乡一带是秦国大将白起的粮草保障和屯兵的地方。
西汉末年,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反对王莽,刘秀说“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家乡那时称“河内”,民间流传的关于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很多。王莽撵刘秀,刘秀慌不择路,躲到陶村卧龙坡的一座小庙里,刘秀进去以后,门口的大红蜘蛛立即在门口织上了网,骗过了王莽的追兵。刘秀当上皇帝后,在卧龙坡赦建护国大寺(现西陶镇陶村),竹林七贤的山涛为大寺书写门联:“昔日救汉主安邦定国,今日扶华夏国泰民安”。最后刘秀以河内为根据地,打败了王莽,建立了东汉政权。武陟县境内黄河与沁河的交汇处有个白马泉寺,也与刘秀有关。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至此,刘秀所率将士人困马乏,坐骑白马仰天长嘶,用前蹄刨出清泉一眼,人马饮此泉水后精神振奋,大获全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白马刨泉救主之恩,当了皇帝后在此赦建了白马泉寺。
白马泉寺
还有很多的民间的传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打了败仗受了伤,在武陟一姓吕的家中养伤,每天喝油茶。油茶好喝,营养丰富,刘邦很快养好了伤。刘邦当了皇帝后,封武陟油茶为宫廷膏汤。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在这一带领兵打仗,冬天到了,气候严寒,曹操听说这一带的砂锅有名,吃砂锅可以驱寒保暖解饿,于是,专门到一农妇家中吃砂锅,吃后赞不绝口,遂在军中推行。武陟砂锅现在是当地一道名吃。
武陟县有个马宣寨村,出产的菡香大米非常有名。马宣寨村原名叫马家寨。马宣寨为明太祖朱元璋钦赐。朱元璋手下大将马宣是马家寨人,官至北平都指挥使,与燕王朱棣共同把守大明的北大门。据说,一次马宣到南京面君,路过家乡,带去了本村荷塘里产的“菡香稻米”献给朱元璋。皇帝吃出了荷香味,龙颜大悦,赐马家寨为马宣寨。
古诗中的“艺祖当年从此过”,“艺祖”指宋太祖赵匡胤,当年路过武陟,在这里拴过马、睡过觉,因此有了古槐寺和龙睡村。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武陟的佛教文化历史久远。洛阳的白马寺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距离武陟很近,隔河相望,对佛教在武陟的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县境内的妙乐寺塔始建于东汉末年(有说隋唐时期),是座真身舍利塔。武陟境内现存的佛道庙宇还有千佛阁、青龙宫、崇宁寺、吉祥寺、念定寺、古槐寺、观音寺、护国大寺、石佛寺、景德寺、普济寺等。分散在武陟村镇的大小庙宇、古碑刻和古祠堂数不胜数,许多村有“天爷庙”“龙王庙”“大王庙”的遗迹。
坐落在武陟县城东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的千佛阁是明代建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座佛道合一的寺庙,里边的佛像很多,因千眼千手佛最为珍贵。
千佛阁
崇宁寺在武陟县北郭乡高余村,据寺中碑石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原名梨林寺,元末明初毁于兵火。明成化年间重建,选址于清风岭上,寺名为崇宁寺。崇宁寺距黄河大堤仅500米。寺中设有罗汉殿。
吉祥寺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东草亭村,现存有大殿五间和东配殿三间,占地面积约5亩,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传说当年武松被发配孟州(现焦作孟州市),途径此寺,寺中被一群恶僧盘踞,奸淫掳掠,祸害一方,武松闻听,义愤填膺,闯入寺内,将众恶僧一一降伏,一个个用大缸扣住,上面建塔镇压,为百姓除了害,现在寺中的那棵黄果树(文冠果树),传说是武松挂刀之处。
另外,家乡流传许多美丽的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武陟县小董村是董永的家乡,现存有董永墓和有关文物古迹;大司马村是秦末殷王“司马卯故城”,也有传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兵营;商村有尉迟敬德柳,说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所栽;岳庄村说是民族英雄岳飞后代的隐居地,村中建有岳家祠堂。
武陟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历史上名人辈出。山涛、向秀、蔡茂、何瑭、韩浩、马宣、李棠阶、毛树堂、毛昶熙,文官武将,个个声名显赫,名垂青史。
“竹林七贤”的山涛、向秀是武陟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竹林七贤”隐居在焦作的云台山,常来这里喝酒赋诗。山涛死后葬于家乡的西小虹村,现存有山涛墓。
名臣何瑭为武陟詹店镇何营村人,一代“圣儒”,明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音乐家、数学家,官至翰林院学士,太常卿,工、户、礼三部右侍郎。何瑭为官清正,克勤克俭,勤于政务,不畏权势。何瑭墓前有座石碑,上刻四句话:“吾儿强胜我,要钱做什么;吾儿不胜我,要钱做什么。”教育子孙后代自强自立。何瑭还有一件趣事,传说何瑭家人盖房子,与邻里发生纠纷,写信给何瑭,让他帮助出口恶气。何瑭立即回信:“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唯独不见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了一尺,邻里和解,此巷被后人称为“一尺巷”。相传明代大音乐家朱载堉娶何瑭的重孙女何月仙为妻,何瑭是朱载堉的“外舅祖”,朱载堉被称为“乐圣”。 何瑭死后,葬于何营村,村庄有何瑭墓、何瑭祠。何瑭死后,皇帝下旨,朝廷命官见了何瑭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跪拜。现被当地辟为何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武陟的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故事太多了,真如战友所言,脚底下沾的泥都有历史,抓一把土都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