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小雨:笑容依旧


  小雨:笑容依旧
 

  王晓廉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从公寓信箱拿出《文艺报》,突然看到《诗刊》原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女诗人李小雨逝世的讣告,心头不由一沉。上天不公,为什么早早地夺去这位善良美丽、才华横溢的著名女诗人呢?

  4月6日下午,坐在北京地铁1号线上,突然接到武警学院副院长、政治部主任张佩芳少将的短信:“晓廉:这还是你的手机号码吗?很长时间没联系了。李小雨去世的消息你知道吗?张佩芳。”不一会儿,他又打来电话,说,他是从4月3号《光明日报》发表的李瑛怀念女儿李小雨的诗中,才知道李小雨去世的消息,也被李瑛的诗深深感动。我俩不由得又说了几句当年我们和李小雨一块参加铁道兵文学创作班的事儿。

  回到家,我急忙打开电脑搜索4月3号《光明日报》,李瑛的诗歌《挽歌:哭小雨》,有如汹涌澎湃的情感的大潮,扑面而来:

  谁能帮助我/将这一天从一年中抽掉/ 谁能帮助我 /将这一天的太阳拖住 /牢牢地打一个死结 /让它不再升起

  这一天午夜/ 满天星斗打一个寒噤熄灭了/ 巨大的黑夜覆盖下来 /世界转过脸去 /北京拉上所有的窗帘 /时间凝固在那儿/ 没有人知道/小雨/我用嘶哑的声音呼唤你/ 你已在千山之外 /隔着风/ 隔着云/ 没有回应 /空旷冷寂的病房里/ 只回荡着我一声尖厉的哭号 /世界被撕成两半

 



 

  我用树皮般苍老的手/抚摸你平静的脸/像六十年前抚摸你/细嫩红润的双颊/仍波动着天真和乳香/你哭的声音/笑的声音/唱歌的声音/诵诗的声音/一齐涌来/有的苦涩/有的甜美/六十年匆匆流过/纯净而炽热

  六十年前你睁大眼睛/张望这个新奇的世界/后来/ 阳光朗照/你眼里鲜花开遍/后来/ 恐怖袭击/你两眼像惊慌的星星/后来/ 喧嚣岁月里/你的瞳仁是两片清澈的湖水/如今/ 永远关闭了/你把漫漫岁月的沧桑风雨/一起紧锁在睫毛后面/不愿告诉别人/无声中/ 只两滴水珠滚下眼角/静静地映着人间/一滴是浸血的泪/一滴是浸泪的血

  ……

  读着这杜鹃啼血、撕心裂肺般的诗句,我的泪也几乎从眼眶滴落下来。小雨的音容笑貌也浮现在眼前。

  我认识李小雨是在41年前。1974年4月,驻扎在北京的铁道兵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举办诗歌创作学习班,由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室干事、诗人李武兵主持并讲课。地点在和平里师部招待所。参加本次学习班的有师宣传科干事张佩芳、吴涤生,74团连队副指导员许国泰、74团卫生队卫生员李小雨,师后勤部汽车修理营修理连统计员的我,还有其他连队的胡忠军、章亚昕、姜先培等。五一节那天,大家还集体到颐和园旅游,在大门口的铜狮子、在谐趣园等处留影。其中在昆明湖畔铜牛附近的一棵大柳树下照相时,还有人还爬到树杈上坐着。李小雨那时二十多岁,穿着绿军装,很恬静、温和。这之前,她已发表过《采药行》等几首诗。许国泰吹牛说,李小雨诗,他还帮助修改过。有人讥讽他,人家爸爸是诗人李瑛,还用得着你来修改吗?学习班期间,还请来李小雨的父亲李瑛讲课。我当年上山下乡时,即带着李瑛的《红柳集》,每首诗都读过几遍,对这位大诗人可谓崇拜至极。李瑛讲的主旨是:诗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你得处处留意,细心观察。他说,他在“万炮震金门”时,到福建前线,看到我炮兵阵地的炮弹壳旁边,长着一朵小花,他立刻来了灵感,写出一首小诗。这根本不用编造。

  这次学习班收获很大。《铁道兵报》出版了增刊8版,刊登了我们的2首诗作。《解放军文艺》也选登了一首。
 

 

  1975年,铁道兵文化部和十五师宣传部又一次举办文艺学习班,地点在林学院,基本也是上期学习班的人员参加,只是多了沈乃明、施民志等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诗歌组编辑王建国,用汽车拉来一车厢书稿,这是多年来积压的稿件,让我们帮着退稿。他们编辑部人手少,退不过来。

  本来,写一张退稿函,将书稿退回即可。但我们本身就是文学作者,对创作的艰辛自然深有体会,当读到一首首好诗,都相互传阅享受。于是,有人提议,能否把精选出的这些好诗编出一本书?王建国回社里请示领导后,得到社领导的支持。该诗集选了叶文福、韩作荣、纪宇、王满夷等许多人的诗。当时,几个人都觉得王满夷的民歌风格的诗很好,朗朗上口,以为是个新人。李小雨回家跟父亲李瑛提起王满夷,李瑛说,王满夷此时已经很有名气,哪是新作者呀?这看出我们当时对诗界是多么的无知。1975年7月,工农兵诗选《洪流集》在人民文学正式出版了,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1976年6月,李小雨被调到《诗刊》当编辑,我和许国泰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诗歌组当编辑。有一次还去在虎坊桥办公的《诗刊》社去看望李小雨。

  1976年10月24日,我和许国泰随人民文学出版社团体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两个胜利”百万人集会,当场写出《华主席,请接收三军战士的敬礼》一诗初稿,晚上住在出版社桌子上,彻夜补充修改。第二天分别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几天后,庆祝两个胜利大型诗歌朗诵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华主席,三军战士向您致敬》一诗与郭沫若、赵朴初等名人的诗一样,受到万名观众热烈鼓掌。又几天后,该诗在《人民日报》发表,影响很大。

  几天后,李小雨见到我俩,笑着说:“《诗刊》原本计划把诗歌朗诵会的诗全部发表,但你们这首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就不能再刊登了。”

  我于1977年4月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鸡西,在政府部门工作,有时到北京出差,也抽空去《诗刊》社看望李小雨。此时的李小雨,已不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她在《诗刊》社由普通编辑提升为编辑部主任,继而副主编、常务副主编。更主要的是她的诗歌创作,得到极大地提升。她先是深入河北任丘油田体验生活,之后出版了诗集《雁翎歌》,不久,又出版了诗集《红纱巾》,其中《红纱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李小雨文思敏锐,才气超人。1980年2月,她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组诗《海南情思》。这一组诗以朦胧的诗意形象出现,成了当时转变诗坛旧有势力、开一代诗风的里程碑之作。其中的《夜》最为典型:

  岛在棕榈叶下闭着眼睛/梦中/ 不安地抖动肩膀/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静悄悄地/溅起/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在这样的夜晚/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讲述着热带的地方/绿的家乡

  后来看来已十分普通的“通感”技巧,在当时那种“文革”极左惯性大环境下,诗人敢写这样完全自我意识化的作品,即要有天才,更要有勇气的。果然,1980年8月号《诗刊》发表了章明的批评“朦胧”诗歌的《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重点对李小雨的《夜》加以指责。不过,这种指责很快被淹没在各种先锋艺术流派的试验、探索大潮之中。

  我对李小雨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待工作、对待事物的真诚、认真、执着。

  1991年我在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课程班时,到东三环文联办公楼的《诗刊》社看望李小雨。她的办公室,地上、桌上都垛满作者邮给她的新书,很多都没来得及开启包装。我半开玩笑地对李小雨说:“干脆把这些书送到废品站得啦?”她说:“那哪行!这都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也是对我的信任。”我说:“那也得用书柜装起来啊!”她说:“哪有那么多书架呀!”我逗笑说:“那我干脆来诗刊给您当助手得啦?我帮助你整理这些书 。”她说:“我们搞诗歌培训倒缺人,你去那儿很合适。”我那时忙着给一家出版社编“中国企业家走向世界”丛书,忙得很,所以也就一笑了之。

  2001年,我退养寓居北京,抽空到《诗刊》李小雨那儿。这次更让我吃惊。地板上和几张桌子上,收到的书籍及邮件已经堆成一座座小山。我想拿一本看看,手刚碰到书,周边几本哗啦啦从“山”顶滑下来。李小雨急忙说:“别动!别动!”她自己的办公桌上,也摞满了书,只留下一尺见方的地方写字。此时,一尺见方的地方也放着书稿,她只好侧过身,伏在另一把椅子上写字。我当时想,如果我手头有照相机,一定给李小雨照一张照片,让世界看看这位著名女诗人的工作环境和认真工作精神。李小雨忙着当期杂志的审稿,看完后,她把校样送到主编办公室,回来后对我说:“对不起!我母亲病了,我得赶紧回家陪她上医院。”说着,拎起一个布提包,急匆匆走了。

  另一次见她,是替家乡军旅诗人,也是中国作协会员的一位朋友送诗稿。李小雨说:“我们实行三级审稿。你得先送到编辑部编辑那儿,如通过,才能到我这儿。如通不过,我也爱莫能助。”最终,编辑部未通过,这组诗稿未能发表。由此看出,李小雨真的是公正无私,不徇私情。

  还有一次,我与李小雨去看望老战友,原铁道兵十五师宣传科干事、时任北京城建集团五公司党委书记的吴涤生,我们是打出租车去的。但李小雨在回家后,发现带的一叠诗稿丢啦,急忙打电话问我看到没有?我说没有。她说:“那一定是落在出租车上了。”还好,她当时要了出租车发票,按发票上的电话打到出租车公司,找到司机,把遗失的稿件找了回来。
 


 

  李小雨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令诗坛惋惜不已,痛心不已。《诗刊》杂志主编商震对《京华时报》记者说:“李老师是个特别隐忍的人,很不喜欢麻烦别人。前年体检的时候,她就查出身体不太好,具体什么病也没跟外人说,就说是腹部有积水。之前李老师化疗完就回家,也没住院,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生病。李老师是因为胃癌去世的。李老师为人和蔼,在诗歌创作上是我的前辈,她的作品质朴、厚重、有哲思。大部分诗歌都是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同时又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她的作品很有魅力,应该说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曾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的朱海燕说:“小雨是一位优秀的诗歌编辑家。她具有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纯正的诗歌素养,经她推荐和发表的优秀诗歌作品难以计数。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化作无尽的沥沥春雨,滋润着无数青年诗人,滋润着无边的诗歌园地。她的精神,她的诗行,会永远活在中华民族诗歌的王国里。小雨活着,活在土地上,活在春色里,活在诗韵中。”

  李小雨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那天晚上,我才从《文艺报》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所以未能与她见最后一面。但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浮现在我的记忆中。我相信,她的诗歌,将会长久地流传在神州大地上;她的优秀品德,将会感染激励诗歌界这一代人。同时,从她的不幸辞世这件事上,我也在思索:如果李小雨不被任命这个《诗刊》的副主编,和后来的中国诗歌学会的副会长,她工作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压力是否会小一些?她创作的诗歌作品是否会更多一些?她的生命是否会更长久一些?我真的为铁道兵的好战友李小雨的早逝心痛!

  2015年4月11日
 



 

作者简介:

王晓廉,黑龙江鸡西人。毕业于黑龙江电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一级作家。曾在黑龙江山河农场当知青,后入伍至驻京铁道兵部队(后改基建工程兵),曾任鸡西市文联副主席兼《雪花》文学杂志主编、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摘》杂志副社长、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常务副馆长、尚8文化集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陆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学报》《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北方文学》《福建文学》《湘江文学》《萌芽》《散文》《中华散文》等1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出版个人专著有:诗集《美的风情画》《海阔天空》,散文集《天涯月》《牧马人的晨昏》《情山恋水》《无缘雪季》《碧梦千回兴凯湖》《大美兴凯湖》《美哉兴凯湖》《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让爱的阳光把世界照亮》《王晓廉散文精选·花岛》《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等13部。另有《小鹿不要怕》《界碑》《美丽的兴凯湖》等作品被选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