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一个技术员的从军经历(六)作者
第六章、柴达木风情
一、初来高原印象
青海省会西宁市地处海东(青海湖之东),海拔1900米,内地初来时,走平地没什么感觉。爬四层楼梯就会发现不自觉的张嘴呼吸了,这就是海拔高的表现,内地初来的人,氧气就感觉不够用了。其实海东地区植被比较繁茂,河流比较多,看来与海拔有关。
青海省以青海湖为中心,海东为农业区,海北为牧区,海西为半农半牧戈壁荒漠较多,海南也为牧区,还有黄南、玉树、果洛州,地处在青藏高原。
从西宁向西过青海湖,进入到植被稀疏的柴达木盆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含氧量是内地的70%,高寒少雨,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而且蒸发量大,造就了许多咸水湖和盐湖。干旱且蒸发量大,使得气流的变化大,反映出风也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年四季,基本上不停歇。
柴达木的腹地,到处是荒凉的戈壁,裸露的大小石头、沙粒和内地的河滩一样。那里没有树木和高的植被,有稀稀疏疏的叫做“骆驼刺”矮树丛。叶子很小,枝上布满刺。公路两边悠闲的骆驼,偶尔啃食两口。有时远远看到蔚蓝的咸水湖,以及依稀可见嬉水的白天鹅。
一路上,人烟稀少,视野辽阔。汽车跑了半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发现远处一个小黑点,跑近了则是一辆汽车,互致鸣笛后一闪而过。偶尔,公路边的绿洲,能看到人工栽植的杨树,那一抹绿色让你感到十分亲切。在寂寥的荒漠中,那是生命的象征。
当年的土路,每隔几十公里有个道班,几间房子住着养路工人。经常看到养路工人赶着骆驼刮平地面;也有用手扶拖拉机刮平路面,或是人工挥锹、镐挖土填平。汽车过后拖着滚滚黄土烟尘如同一个黄龙。
那时经常坐车去开会或外出,车后滚滚的黄龙紧紧追着,车速一慢,黄龙马上吞噬了汽车,出去一趟身上一层黄土。
车子轧过路面形成一个棱一个棱的小土坎,真像放大的搓衣板,司机们叫做“搓板路”。慢慢开,一巅一巅的,司机们干脆就快开,颠簸感觉小一点。
初入高原,行进在公路上,给人的印象是空旷、辽阔、荒无人烟、一望无际。
二、高原风光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高原盆地,是粗犷的,浩渺无边的。没有天然的树种,湛蓝的天空,巍巍的雪山,望上一眼,即便在夏季里,也会使你顿觉凉爽。
高原最好的季节是6、7、8三个月,气温并不太高。由于离太阳近,紫外线强烈,感觉很热,实际是紫外线烤得灼痛,戴上遮阳帽就觉得很舒服。高原离太阳近且无污染,透明度好,紫外线辐射率高,再加上到处是光秃秃的砂石极少有绿色,阳光反射强烈就更觉得热。
而进到屋内则很凉爽,夏天睡午觉也要盖被子,一年到头,衬衣衬裤不用脱。没有穿背心短裤的机会。 “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是高原的写照。高原早晚温差大,夏天中午可以穿单衣,但不能赤背露出胳膊,辐射太强皮肤受不了。但早晚也要穿棉衣,穿皮大衣也可以,最棒的小伙子里面晚上也要穿件毛衣。一年四季棉衣总放外边,阴天就要穿上。高原的植物为适应气候环境,抓紧极短的好时机赶快生长,绿洲的小草吐绿后,赶快打籽,不贪图生长。为适应风沙大,雨水少,蒸发量大的自然环境,植物叶子细小以减少蒸发,植株矮小以抗风沙。
高原的夜晚观星星最好,海拔高,离天近,空气洁净,透明度高;浩渺的宇宙,好像就在你的面前,扣在你的头上。星星好像亮闪闪的扑闪着大眼睛的一个个姑娘向你微笑。
高原风大,一年四季不停。在柴旦附近的锡铁山,那里的季风每天从晚刮到第二天中午,而在德令哈怀头他拉附近的泉水梁,那里的季风却从中午开始,一直刮到晚。因为周围是戈壁滩,所以常年累月刮起的都是沙粒,打在脸上生疼,都不感到迷眼。
高原初去可能有高原反应,但一段时间后,就适应了。大家干各种工作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打篮球、跑步没有任何问题。
有一年,北京总部派去一拨篮球队员到部队以示慰问,在球场表演时,一个个气喘吁吁跑不下全场。初到高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高原最怕感冒,感冒发烧容易转为肺气肿,会丧命。的确有一起的战友探亲回去,路上感冒,治疗不及时而故。2003年重修青藏线时,高压氧仓配备很多,这就避免了上述状况,挽救了生命。
高原蚊子和内地不同,天亮暖和了出来咬人,当你在室外刷牙时就攻击你。天黑它也休息了,那是由于高原特殊的环境造成。蚊子本喜温,白天太阳出来后暖和了适合生存,太阳下山温度急剧下降,蚊子不喜低温。
在高原,室外的热是由于阳光强辐射造成,室内则阴凉,蚊子不愿进去。所以高原的蚊子不进屋。
高原的动物,草原上旱獭最多,在草场打洞,破坏草场,繁殖力极强。行车时常常看到萌萌站立的旱獭,类似咱们这里的土拨鼠。虽然看着萌萌呆呆的可爱,可它们吃牧草,地下打洞破坏草场生长,算是草原害兽。即便在柴达木的荒漠地带,也常有旱獭出没。
旱獭易带烈性传染疾病,俗称“1号病”,大概就是霍乱一类。我们初到高原就被告知,绝对不能捉或接触旱獭。
有的战士看其呆萌可爱,出于好奇,捉了两只旱獭。被发现后,在戈壁滩支帐篷隔离好多天,没事了才解除。
旱獭的天敌有黄鼠狼、狐狸、熊、鹰、猫头鹰等。草原、荒漠没有树,猫头鹰就住在旱獭洞里。我的驻地飞进一个猫头鹰,当时很奇怪。
用内地思维,觉得没有树,猫头鹰住哪里?后来才知道,高原的猫头鹰也是利用旱獭打的洞为家,为穴居猫头鹰。
有泉水的绿洲就有黄羊、岩羊、兔子等食草动物。几十公里外,我们的水源地附近就有岩羊等,守卫水源地的战士有枪有弹。孤身一人的他,可以动枪去打猎。那时,没有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驻地附近常有兔子吃我们扔出去的菜叶,菜叶肯定比野草好吃,兔子嗅觉很灵。不知道那个战士发现了这个秘密,就在兔子行走路线上下套子,经常能套野兔。
青海湖周边是草场牧区,是藏族牧民的传统草场。草原上可见逐水而居的牧民的牦牛帐篷,与蒙古族圆圆的蒙古包不同,是黑色的牦牛毛的毡子制成,矮矮的帐篷。
柴达木盆地人称聚宝盆,地下蕴藏的矿产极多,德令哈、格尔木又是进藏的中转站。在海西州管辖范围内,海西州地方大去了,相当于内地河北、山东两个省的面积。
海西州全称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自治州”,原住民以蒙古族、藏族为主,哈萨克族数量不多。州委所在地德令哈,刀郎有首歌曲曲名就叫“德令哈之夜”,就是路过这里有感而发。
当年,德令哈最高两层楼,是百货商店,我们有时过去购物。
不少地名都是因蒙语译过来的,乌兰县、格尔木、德令哈、怀头他拉------
“乌兰”蒙语是红色的意思
“格尔木”蒙语是河流密集的地方。
“德令哈”蒙语是金色的世界
“怀头他拉”蒙语是西南的庄稼地
我们驻地在“怀头他拉镇”的范围内,驻地几十公里外,有个过去的劳改农场,后改为国营农场。那里有邮局和商店,规模不大,相当于小卖部。管理和就业人员都为内地人。
怀头他拉镇的原住民是蒙古族,称为青海蒙古族,有说是游牧过来的,也有说是元代平西将士的后代。说的是蒙古语方言,基本已定居,夏季有部分人外出放牧。
附近有两个湖克鲁克湖、托素湖,淡水湖水流入咸水湖,因中间相连,我们称其为“连湖”,青藏铁路跨湖而建,是我师与10师工程分界线。
“克鲁克”蒙古语为“水草茂美的地方”,是淡水湖,是个渔场
“托素湖”蒙古语为“酥油”,是咸水湖。比淡水湖大三倍。
咸水湖里有一种黄鱼为土著鱼种,鱼籽很漂亮金黄色,但是不能吃,只能吃肉不能吃内脏,有的战友舍不得,吃了就中毒,上吐下泻。
奇怪的是,野雁、天鹅等鸟类以鱼为食就不见中毒!
在退伍回来之前,曾和几位战友去连湖炸鱼,当然不能到人家渔场里炸,在两个湖之间联络水道里,有一汪汪水潭,淡水湖提闸放水时鱼会流出,滞留在小水潭里,回不去了。
扔进炸药,会把鱼炸昏,几斤重的鱼很多。
湖里鱼多可多了,最大的天敌就是水獭。长相类似于黄鼠狼,毛皮珍贵。细长流线型适合水中游泳。湖边的水獭很多,不停地来往于陆地和水中。
三、格尔木印象记
格尔木是军人开创的城市,当年彭总麾下的慕生忠将军带领部队历尽千辛万苦为部队进藏修建了青藏公路。格尔木那时没有人烟,军人的到来使一个城市诞生了,成了进藏物资的中转站,又是青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我们铁道兵部队的开进后,小小的格尔木市到处是国防绿,比地方老百姓人要多。
有总后的管线团、汽车团,有部队的22医院,铁道兵七师机关及各个直属营还有施工团,附近还有空军机场等军事单位。
在当年,一到节假日,街上难得见老百姓,到处都是军人。
那时的格尔木几乎看不到楼房,西藏住格尔木办事处(简称西格办)在格尔木,到西藏的物资,过去从甘肃通过敦煌到格尔木的公路过来,在格尔木贮存中转,所以,在格尔木有个办公机构。
格尔木海拔2800左右,一般不会有高原反应,再南下拉萨,要过唐古拉山,是高海拔地区,一般进藏最好在格尔木适应几天,再上路。
格尔木周边有沙漠、盐湖、草场沼泽地。基本上是沙漠性气候,我们驻地就在沙漠边缘。刮起风来昏天黑地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但不是总刮风,仅仅是变天时要刮风。雨水极少,刮风后下几滴雨就过去了。冬天的雪也不是太大。
我住房间的小窗子,内外用报纸溜缝,里外并有两道门,刮起风来,屋里照样黄土暴天,睡觉时不得不戴上口罩和帽子,早上起床后,军被上厚厚一层黄沙土。
由于周边有草场、沼泽地,蚊虫很多,每天早上太阳出来,蚊子就出来咬人,刷牙时开始追逐你。战士们在球场打球,由于汗的味道,蚊子成群的追人咬,随便一挥手,就能抓几只。所以,格尔木有“三个蚊子一盘菜”的说法。
我们都装备有防蚊帽,类似养蜂人的帽子,前面尼龙纱,脖子是布,上面有遮檐。外出施工必须带,收工回来,尼龙网上尽是钻在上面的死蚊子。还要抹防蚊油,可以管一段时间。晚上看露天电影,开始还有蚊虫活动,太阳落山天黑后蚊虫就跑了。
街上有时见到骑着骆驼的哈萨克牧民,来到街里购物。哈萨克应是新疆北部的少数民族,身着独特的民族服装,尤以女士的服饰最显眼,头扎纱巾,穿厚厚的花裙子,长年在野外劳作放牧,脸晒得红红的。在格尔木这个以内地外来移民为主的小城中,成为一道显著的风景线,使你感到这已是祖国的西部。
为什么青海有哈萨克族哪?原来在上世纪30年代,新疆军阀盛世才主政,对少数民族压迫极深,哈萨克民族不堪压迫,想到青海的军阀马步芳,也是回回,伊斯兰不会压迫伊斯兰吧,一部分哈萨克牧民越过阿尔金山迁徙到青海想过幸福生活,哪知天下乌鸦一般黑,照样受军阀压迫。后来就在格尔木附近的草场上定居下来。这就是格尔木附近为什么会有哈萨克牧民的原因。
格尔木为交通枢纽,西有公路可到新疆若羌,东北有公路可到甘肃的敦煌,当时敦煌是西藏重要的物资中转地。到西藏的物资,主要由敦煌卸货,汽车中转贮存于格尔木,再转运到西藏。
现在的格尔木是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除了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外,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级城市。
当年80年代初时,就听说西去到新疆的铁路已经设计完成。
近几年,除青藏铁路早已通车以外,向西联通新疆的格库线已通车,使新疆又有了一条出疆路线。
向东北通往甘肃敦煌的敦格铁路线也已通车,西藏物资进出更便捷。
格尔木连接拉萨、敦煌、西宁、库尔勒已实现,向南与四川成都相连的成格铁路已在规划之中。
格尔木真正成为了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中心,连接大西南并可通海,向北连接中欧班列,使西南连接“一带一路”更快速,铁路网的布局使格尔木重要性更加凸显,前程未来可期。
四、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位于格尔木市北侧,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盐湖东西长160多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盐层厚约为2-20米,面积5800平方公里,海拔2670米。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60亿人口食用1000年。
"察尔汗"是蒙古语,意为"盐泽"。
盐湖地处戈壁瀚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水份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因长期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盐湖上还有一条长32公里的公路和铁路穿行而过,是一座浮在卤水上的"万丈盐桥",公路和铁路是格尔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铁路的一段。湖内高浓度的卤水逐渐被结晶成盐粒,形成1至2米、乃至3至4米厚的盐盖,盐盖下面是卤水。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其为"万丈盐桥"。
路面的维修方法十分独特,修路工人将路边的盐壳刨下来,将碎块扔在路上,再浇点坑里的卤水,经车一轧,路就平整如初的修好了。路黑黝黝的和柏油路一样颜色,哪里路坏了,按上述办法,扔几块盐土块,浇点卤水处理一下,即省时又省事。不像修柏油路,还要烧沥青油,压路基,温度低了还不行。
察尔汗盐湖在柴达木的南端,一望无际,因其周围是沙漠,湖的盐层上尽是黄沙,绝对是不毛之地。如何区分盐湖和陆地?看植物到哪里没有了,哪里就是真正的盐湖了。因为植物的生命力极强,总有耐旱耐盐碱的,但还没有发现在盐上生长的植物。
记得上小学时书本上讲,有用盐铺的公路,养路工人刨一个坑,罗卜一放就可腌咸菜等故事,到了柴达木方知的确如此。
盐湖公路就是怕下雨,好在那里雨水不多也不大。因为一下雨,盐就化了,盐水和泥巴混合后路面相当滑,盐湖路上雨后经常有经验不足的司机出事。
盐湖公路上的维护者---道班工人生活全靠外界,盐湖上是没有生命的,水、食物、蔬菜是外界送来的,废水都不能随便乱泼。房子是盐块搭的,呼吸的是含盐的空气,胶鞋穿不了多少天就腐蚀了,金属器皿就更不用说了。
察尔汗盐湖说是湖,其实湖面上是厚厚的盐层,盐湖公路就是从盐湖的盐壳上通过。南端有全国最大的钾肥厂,用盐作原料。
盐湖的盐含有多种元素,其中的钾,是庄稼生长的重要的三大元素之一(氮磷钾),我国是缺钾的国家,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钾肥。察尔汗钾肥厂的建设为国家提供大量钾肥用于农业增产,尤其是,青藏铁路开通后,钾肥厂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盐湖是盐的世界,拿镐刨开湖面上薄薄的盐壳,露出的就是白花花的盐巴。经常看到跑长途的司机停下车,拿镐刨几下,装上几袋盐巴扔上车。但盐湖的盐是无碘盐,不能长期食用,食用需加碘才可以。
盐湖的盐取之不尽,据说,在钾肥厂,挖掘机的抓斗每天不停的挖,挖出的坑第二天就又能长平了。传说不管真假,四周和地下的压力使盐巴和卤水不断的涌上来到是可能的。
连队点豆腐卤水不用买,拿塑料桶到盐湖,坑里的卤水随便灌。
在格尔木时,每个连队修篮球场,铺黄土需花钱买土,到盐湖拉盐壳则不要钱。连队的篮球场全是用盐壳土铺成的。平时尚好,一有雨则麻烦,盐巴融化成蜂窝了。
青藏铁路需过盐湖,盐壳的载重可承载汽车,承载一列火车就不行了。科研工作者有办法,采取了打沙桩的办法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为中国铁路建设争了光。
由于盐壳下面是液体状的卤水,筑路的科研工作者和指战员们在盐壳上打孔,然后将取之不尽不怕腐蚀的沙石灌入,不断灌入不断捣实,最后沙石堆满露出湖面。这样一个孔一个孔的进行施工,最后沿铁路线的湖下面液体区域全部用这样的沙堆紧紧的挤密实,承载了盐壳上的铁路。
铁路过盐湖,中国的铁路建设者们创造了世界铁路史的奇迹。
作者:古庆辅
作者简介:
古庆辅,北京籍,出生于1951年12月。
1976年天津大学毕业入伍到铁道兵七师,参加青藏线一期工程建设。
先后在给水发电营和33团任技术员,主管大型发电站技术工作。
83年10月转业。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