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为铁道兵骄傲》征文343 与水有关的记忆

  
《我为铁道兵骄傲》征文343  与水有关的记忆
 


 

  1970年12月25日傍晚,一列火车在大兴安岭深处刚刚修建的嫩林铁路樟岭站停下来了,这是铁道兵第三师十四团接运新兵的军列。我坐在车厢里,一路畅望云铺絮盖的原野、高山,一颗心早已飞向了军营,飞向了冰封雪裹的北疆。

  当时铁道兵第三师把嫩林铁路铺到了塔河以北的樟岭,又排兵布阵把铁龙牵往阿木尔、西林吉(现在的漠河县城)、古莲。十四团担负着打通樟岭以北的白卡尔山隧道的攻坚任务,驻地距樟岭站还有十五六公里。在临时动员大会上,新兵四连陈连长说:正好给我们一次“拉练”的好机会,我们来一次夜行军!快到部队了,我们这些还没有戴上领章帽徽的新兵都兴奋异常,背上背包踏着月色顶着北斗,向冰天雪地的林海腹地进发。寒雪砌银,月光飞霰,松林泼墨,我们这些从小在东北平原长大的新兵,置身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倒不太在意,只是走不惯山路,不时摔倒在陡峭的坡道上,有时一连串几个人滚进路沟里。一顶顶帽子飞了,一个个背包蹦蹦跳跳跑得老远,但大家依然兴致勃勃,一颗颗心在燃烧着。在这奇寒之夜,我们都走得热气腾腾满头是汗,在火车上就常常喝不上水,现在更加口渴难忍,只好不时在路边掏一把雪塞进嘴里,顾不上有没有泥沙了。3个小时下来,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雪,终于来到了驻扎在白卡尔山北麓的军营,看来要适应新的生活,还真的不那么简单呢!

  这时,一个老兵把我们领进帐篷,他中等个儿,圆脸盘,大眼睛,一身发白的军装,皮帽子耳朵翻系在上边,站在那里像根立柱。他自我介绍说:本人高德宝,新兵四连二排七班班长。班长早早烧了一大铝壶开水,晾得不凉不热,为每个人倒了半牙缸(搪瓷缸,军绿色,统一配发,喝水、刷牙兼用)。我喝一口,甜甜的,接着“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早晨在酣睡中被一串哨音唤醒,排长王作著从“风斗”推门进来,通知班长说今天整理内务。后来知道“整理内务”就是各班安排各班的事。汽油桶改成的水缸里,大半缸水很快被我们洗漱用完了,班长说带我们去挑水。帐篷外的操场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被踩得像石膏板一样,东西两边各蹲着个笨拙的篮球架子。操场四边是排列整齐的十几顶帐篷,原有的绿色早已被阳光刷洗得褪尽了,白花花的像绽放的雪莲。帐篷周围是密密实实的树林,有婷婷“翠”立的樟子松,有挥刀舞剑的落叶松,有银盔银甲的白桦。连部后面陡立的山坡上,聚集着一群美丽的樟子松,山头是卧云一样的积雪,像一幅画。我们担着桶,班长手里提着一把十字镐,顺着坡往下走,班长说在坡道上走路要鞋底擦地,选有浮雪的边上走,太滑的地方要像螃蟹一样横着走。班长是从大连海边来的,当然见过螃蟹是怎样“横行”的了。虽然我们对冰雪并不陌生,但在冰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山路上走,还真是要学着点,昨天晚上夜行军可是没少吃苦头。

  这路早就被担水人淋得像镜面一样光亮照人了,张洪贵说不信那一套,非到“镜面”上试试看,没走几步就跌倒到路边的树毛子里去了。山下的沼泽地有两个突起的小冰山,上面雾气缭绕。班长用镐把上“山”的路刨了刨,我们都小心翼翼地登上了“山”顶,这才看到这“山”的中间是垂直的冰洞,喷着白气,听得见下面“哗哗”的水声。这么冷的天,冰雪覆盖的河谷还有暖流蒸腾?大自然真是奇妙无比、充满了灵气。班长用扁担的链和钩,钩在水桶的梁扣上,顺着冰洞放下去,然后用力摆动,让桶口逆着水流倒下去,这样水才能灌进桶里,一担水也要提上三四次。我们担着水小心翼翼地在冰雪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快一步慢一步地走着,到了帐篷一看,桶里的水也就剩下一半了。不过没几天我们就熟练自如了,还经常给连部和炊事班送水,也帮着温州来的战友们提水。

  新兵训练很快就结束了,分配的头一天晚上,班长带领我们全班12个人,每个人都斟满了一牙缸水,大家以水代酒碰杯“话别”。

  我被分配到住在白卡尔山南面的汽车连,不远处是卫生队、修理连,同样要到附近沼泽地的冰窟窿取水。5月份,沼泽地的冰慢慢融化了,水也变成了橘红色,水面浮着黑红的树叶、草叶。一天,我嗅着映山红的花香,发现不远处山脚下的岩缝里冒出一小溜山水来,用牙缸接满一看,白亮亮的,尝一口,甜丝丝的。于是,我就扛着铁镐、铁锹,在下面挖了一道槽,在槽的下端刨出一尺多深的蓄水坑,像一条小小的“坎儿井”。我每天早晨来担一担,晚上去担一担。连部的通讯员张大力知道了,也去担。再后来,卫生队的医生、卫生员,修理连的战士们也都去挖沟蓄水,各有“领地”。亘古沉寂的白卡尔山啊,现在可是热闹非凡了,一天到晚不仅机器轰鸣,有电瓶车来往奔驰,有歌声嘹亮的队伍走过,又有了络绎不绝的挑水的红星在闪烁。

  1972年春,白卡尔山隧道打通了,铺轨机披红戴花开过来了,这时大部队又开始在茫无人烟的林海里转移了。当时铁道兵三师挥师西进,准备接通嫩林线牙林线(一年后因国家改变计划撤出)。我们汽车连扎营在牙林线满归站北28公里的激流河边。激流河湍急而下,水量充沛,给我们取水用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再也不用因为用水发愁了。冬天很快就来临了,9月17日下了第一场雪,一股寒流接着一股寒流,10月底就把河面封得严严实实。这时我们只好凿冰取水,每天早晨我们都担着水桶扛着钢钎来到冰河上,先用钢钎把晚上冻结的冰层凿透,然后把水桶放倒、沉下,“哗”的一声提起来。天越来越冷,冰层下的水缓缓地缩向河心,我们也跟着把冰洞移到河心。“三九”天到了,想不到寒流有那么大的魔力,把奔腾咆哮的激流河化做了冰身玉体,僵卧在山谷之中,河面被冻得凹一处凸一处,最后河心深处的水也越来越少了。这样,我们只能取冰化水了。一时承建激流河大桥几个连的干部、战士,纷纷把扁担水桶换成了铁锤、钢钎、木杠、长绳,也有的挑上箩筐,涌进激流河。冰面上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冰裂,只要用大锤轻轻敲击钢钎,大块的冰就裂开了。我们用绳子把冰块捆牢,喊声“上肩”两个人就抬回去了,比挑水还方便有趣。连队各个班的帐篷外都在指定的位置按规格垒起了冰墙。你看坐落在河边的一座座营房,在洁白的操场、帐篷外,都矗立起一面面晶莹剔透的冰墙,远处是茫茫林海,巍巍雪峰,多么壮观的景色啊!部队在冬训,操场上一队队绿军装,一颗颗红五星,钢枪乌亮,刺刀闪闪,齐步走、正步走排山倒海,“一、二、三、四”的喊声在密林空谷中回荡。我们每天冒着严寒在帐篷外把冰块用小锤改细,用箩筐筛净倒到水桶里提进帐篷慢慢融化。不用说,大家都自觉地节约用水,擦脸、擦脚、擦澡,外衣脏了也是能擦则擦,尽量不洗。从此,这爱水、惜水的习惯一直伴随着我。
 


 

  那一段艰苦的生活,令人十分难忘。艰苦的生活是苦涩的,但回忆却是那样甜蜜。

  来源: 吉林日报 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