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位于陕西南部,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地属长江流域。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山水秀丽,人杰地灵。汉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封韩信大将军的地方,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总是带给给人思考和感慨。走进汉中这方热土,两汉的硝烟依稀升腾,三国的厮杀仿佛就在耳边,每一座山峰都见证了当时激烈鏖战的惨痛,每一寸草木上都吸附着奋勇献身士兵的英魂,每一处河流里都奔腾着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已然化为历史的绝唱,随着飞流的时光,沉淀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再经过无数个不同版本的传颂,这些英雄群体得以世世代代永远地流传,万载不灭。
相传韩信弃楚投汉之初未受重用,无奈不辞而别,独骑北上,是夜寒溪夜涨道路受阻,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回到汉中。
“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的是汉家江山,“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典故即出于此。多亏萧何慧眼独具,极力举荐,终于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统领三军。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筑拜将坛“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被拜为大将后,首先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取了关中;继而北征东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从军事上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因此,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韩信熟谙兵法,作为战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著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是金子总会闪光,韩信为刘家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本该皆大欢喜。但历史就是这样,功臣功高盖主的时候,往往是悲剧引发的前奏。韩信也不例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和吕后合谋骗杀韩信,刘邦窃喜窃悲,喜的是借吕后之手杀了韩信,除去心腹大患;悲的是韩信忠勇却落得如此下场 ,天下人会耻笑刘邦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无论如何,“两权相害取其轻”,刘邦可以高枕无忧,安享皇权了。开国皇帝杀功臣,似乎成了惯例,然而历史上主要的朝代中,真正杀功臣的皇帝只有两个:刘邦和朱元璋。说起来也很巧,他们都
是布衣出身。
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1943年(民国32年),汉中城防司令祝昭周的题诗使人在为韩信鸣不平的同时,心灵得到些许的慰藉:“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几十年来这座诗碑一直屹立在拜将坛前。历史是公平的,刘邦虽然霸业成就,但经不住历史烟尘的湮灭,到今天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韩信虽然遭受刀光剑影,但他的英名与拜将坛却穿过历史的时空隧道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上苍对英雄的垂青。
李永华 摄影撰稿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