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董利华的公文包【原创】


 

董利华的公文包【原创】
 

  虽然朋友叮嘱“别出门、别出门”——我也没出门,北京极端天气还是让我感冒:发烧、头疼、流鼻涕……

  在沙发上看微信,浙江东方博物馆馆长董利华发的朋友圈“补公文包”的视频让我惊跳。他的留言: 今日,我带着背包走进修理店。这包陪我历经无数风雨,早已破旧不堪。但我实在割舍不下,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期待着它能在师傅的巧手下重焕生机,继续伴我奔赴未来的旅程 。

  董利华是何方神仙?去年夏天到北京大学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交流研讨会,进北大校门便相识。会上他发言,一口绍兴话,“云淡风轻”地说:介绍自己,做企业,投资3个多亿建“东方博物馆”,文物数十万件,每年养护费用500万元以上;慷慨表态,欢迎北大同学和在座的学人到博物馆参观,免费提供用于研究的文献史料。

       从百度搜搜:董利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董事长,华东最大的民营博物馆掌门人。啧,这些“很难”、也的确不容易,但一首好书法半点假也藏不住——他下午发朋友圈的8尺榜书:“安燕”,并写了一段古气盎然的短文。书法,力透纸背,非一日之功。听他说“初中就写毛笔字,当泥瓦匠也坚持练”。家中最大的毛笔150斤。不愧是巨人鲁迅故乡人。


 

  他比我岁数小。我给利华打电话,他称我“老乡老师”——别人待我礼貌并非我优秀,而是利华的修养高。

  “为什么补公文包?”我问。有水平的人,不假思索、有条有理地谈吐:

  “要是衣服补补寒酸,公文包是可以补补再用,别人不会在意;再是,有感情嘛,陪我到全国城市乡村淘宝,到人民大会堂领奖,也有功;方便,我的笔、牙签、文件等常用品伸手就能取……节省没有什么不好的。”
       知音啦,择日再谈;热度已冲出38℃,卧床休息……

图片
董利华在博物馆与小观众        

董利华的8尺榜书

董利华公文包补好了

我上小学背的小书包;奶奶临终时贴身口袋的纸币所购买。


       去年夏天,董利华参加北京大学有关收藏的研讨会,在收藏家张维书收藏馆合影。由左至右:张维书、朱鸿媚、我、董利华、南春荣。 董利华下午发的朋友圈视频。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版面不支持图片,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编辑:开门见喜